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减振座椅及工程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减振座椅及工程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004325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0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上,包括数个减振单元、加速度测量单元和电子控制单元。数个减振单元均倾斜地布置于座椅与驾驶室底板之间,减振单元包括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切换器和自供能模块,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并联设置,切换器用于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之间的工作相互切换以使减振单元对不同的振动进行适应性调节,自供能模块用于收集振动产生的能量并提供给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加速度测量单元用于测量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加速度测量单元输入的测量数据并实时分析而后输出阻尼调节信号至切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减振座椅以及一种工程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山自卸车,尤其是涉及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减振座椅及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1、矿山自卸车是在露天矿中用于土方、砂石和散料的装卸运输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驾驶室、动力系统、车架系统、液压系统、货箱和覆盖件总成等。矿区路面颠簸会引起振动而影响司机的操作稳定性以及驾驶体验,进而影响运输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座椅减振系统能实现减振的效果从而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2、在现有技术中,座椅悬架一般分为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被动悬架对振动的适应性较差,减振效果有限;而半主动悬架相对被动悬架,其减振效果更好;半主动悬架相对主动悬架,其结构更为简单、能耗更低。

3、目前,现有技术公开了许多半主动座椅悬架,如一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工程车辆的并联半主动多维减振座椅悬架,(申请号:201910055322.9),该用于工程车辆的并联半主动多维减振座椅悬架主要通过阻尼弹簧对竖向的振动进行抑制,而通过减振支链的球面副与滑槽配合对横向和纵向的振动进行抑制,该专利技术对横向、纵向的振动调节能力显得不佳。

4、另外,另一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磁悬浮减振的创新座椅(申请号:202410884619.7),该磁悬浮减振的创新座椅通过磁悬浮技术实现座椅的减震和舒适控制,其缺点为参振质量大,系统的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受控制参数稳定区域限制,振动幅值较大时减振效果不理想;而且磁悬浮减振需要持续电能供应,对于平顺性较好的路面也需持续电磁调节,能耗相对而言较大;该磁悬浮减振的创新座椅的能源供给采用车内电源外,还采用光伏储能、压电发电,光伏储能的供能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压电发电适用于高频振动下供能,低频振动下部分满足供能需求,当光伏储能、压电发电不足时还是需要车内电源的供给。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减振座椅及工程车辆,旨在解决或至少部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其能够对竖向、横向、纵向及其他方向的振动进行抑制,针对不同频率的振动进行适应性调节同时实现降低能耗,能够在高频或低频振动下自供能。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上,包括数个减振单元、加速度测量单元和电子控制单元。数个减振单元均倾斜地布置于座椅与驾驶室底板之间,减振单元包括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切换器和自供能模块,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并联设置,切换器用于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之间的工作相互切换以使减振单元对不同的振动进行适应性调节,自供能模块用于收集振动产生的能量并提供给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加速度测量单元用于测量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加速度测量单元输入的测量数据并实时分析而后输出阻尼调节信号至切换器。

3、进一步地,第一阻尼器为磁流变阻尼器,第二阻尼器为液压阻尼器。

4、进一步地,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呈环形分布,第一阻尼器设置在第二阻尼器的环形内,切换器设置在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的上方,自供能模块设置在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的下方。

5、进一步地,切换器包括可在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上滑动的滑杆和用于驱动滑杆往复滑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动滑杆滑动至第一阻尼器的上表面或第二阻尼器的上表面以调用第一阻尼器或第二阻尼器工作。

6、进一步地,第一阻尼器的上表面、第二阻尼器的上表面分别凹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驱动组件驱动滑杆滑动至第一限位槽以调用第一阻尼器工作,驱动组件驱动滑杆滑动至第二限位槽以调用第二阻尼器工作。

7、进一步地,自供能模块包括第一能量捕获装置和第二能量捕获装置,第一能量捕获装置负责捕获高频段振动的能量,第二能量捕获装置负责捕获低频段振动的能量。

8、进一步地,第一能量捕获装置、第二能量捕获装置沿垂向叠加布置;当车辆的振动传递至减振单元时,第一能量捕获装置、第二能量捕获装置同时工作进行能量捕获。

9、进一步地,数个减振单元周向布置在座椅的下方。

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减振座椅,包括座椅和上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安装在座椅的下方。

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包括上述的减振座椅。

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通过数个减振单元倾斜式的布置,可对不同方向进行不同的阻尼调节,实现了对座椅的横向、纵向、竖向及其他方向的振动抑制;通过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并联设置,使得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共同作用,融合了被动减振与主动减振,实现对不同振动的适应性调节且拥有较广的调节范围;通过切换器、加速度测量单元、电子控制单元的配合,使得第一阻尼器与第二阻尼器能够合理切换工作状态,减少第一阻尼器的持续工作时间,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的目的;通过自供能模块实现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的自供能,从而达到节能环保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为磁流变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13)为液压阻尼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呈环形分布,所述第一阻尼器(12)设置在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环形内,所述切换器(11)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方,所述自供能模块(14)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器(11)包括可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上滑动的滑杆(111)和用于驱动所述滑杆(111)往复滑动的驱动组件(112),所述驱动组件(112)驱动所述滑杆(111)滑动至所述第一阻尼器(12)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表面以调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或所述第二阻尼器(13)工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表面分别凹设有第一限位槽(121)、第二限位槽(131);所述驱动组件(112)驱动所述滑杆(111)滑动至所述第一限位槽(121)以调用所述第一阻尼器(12)工作,所述驱动组件(112)驱动所述滑杆(111)滑动至所述第二限位槽(131)以调用所述第二阻尼器(13)工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供能模块(14)包括第一能量捕获装置(141)和第二能量捕获装置(142),所述第一能量捕获装置(141)负责捕获高频段振动的能量,所述第二能量捕获装置(142)负责捕获低频段振动的能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捕获装置(141)、所述第二能量捕获装置(142)沿垂向叠加布置;当车辆的振动传递至所述减振单元(10)时,所述第一能量捕获装置(141)、所述第二能量捕获装置(142)同时工作进行能量捕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数个所述减振单元(10)周向布置在座椅(2)的下方。

9.一种减振座椅,包括座椅(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1),所述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1)安装在所述座椅(2)的下方。

10.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减振座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座椅(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为磁流变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13)为液压阻尼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呈环形分布,所述第一阻尼器(12)设置在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环形内,所述切换器(11)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方,所述自供能模块(14)设置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器(11)包括可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所述第二阻尼器(13)上滑动的滑杆(111)和用于驱动所述滑杆(111)往复滑动的驱动组件(112),所述驱动组件(112)驱动所述滑杆(111)滑动至所述第一阻尼器(12)的上表面或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表面以调用所述第一阻尼器(12)或所述第二阻尼器(13)工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供能并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1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阻尼器(13)的上表面分别凹设有第一限位槽(121)、第二限位槽(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孝廷邵凯彭树陈段君伟廖连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