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速器结构、双电机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电驱动总成在集成化、高效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单电机架构,适用于中、大型车、高性能车和越野车的双电机架构也开始蓬勃发展。
2、双电机驱动总成相对于单电机驱动总成的集成度更高,其中电机和减速器驱动总成作为核心部件,对冷却润滑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现有技术中,双电机驱动总成的电机转子和定子通过内部油路和油管强制喷油冷却,减速器轴承和齿轮通过搅油飞溅润滑,这样导致同时难以单独控制两个电机的润滑油流量,难以满足电机负载不同时的不同流量需求,容易造成润滑效果不佳,不利于提升冷却润滑系统和双电机驱动总成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速器结构、双电机总成及车辆,能够实现被动润滑,确保车辆无论是正转还是反转的工况,润滑效果都能达到最佳,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速器结构,包括:壳体机构,所述壳体机构设置有第一轴承室、第二轴承室、第三轴承室、第一集油组件、第二集油组件及第三集油组件,所述第一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入轴系,所述第二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中间轴系,所述第三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出轴系,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及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及第三轴承室导通,所述
3、当车辆向前行驶时,所述输入轴系逆时针旋转,所述中间轴系顺时针旋转,所述输出轴系逆时针旋转,润滑油通过所述输出轴系进入所述第一集油组件,以使得所述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中间轴系的前端以及所述输入轴系的前端提供润滑,以及通过所述第二部分对所述中间轴系的后端、所述输出轴系的后端以及所述输入轴系的后端提供润滑,同时润滑油在所述输入轴系逆时针旋转以及所述中间轴系逆时针旋转的啮合处飞出并进入所述第二集油组件,以使得所述润滑油对所述输入轴系的后端提供润滑;
4、当车辆向后行驶时,所述输入轴系顺时针旋转,所述中间轴系逆时针旋转,所述输出轴系顺时针旋转,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三集油组件对所述输入轴系的前端以及所述中间轴系的前端提供润滑。
5、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壳体机构上设置有第一集油组件、第二集油组件以及第三集油组件,以使得车辆向前行驶时,输出轴系逆时针旋转并带动润滑油进入第一集油组件,且部分的润滑油在第一部分作用下,对中间轴系的前端以及输入轴系的前端进行润滑,另一部分的润滑油在第二部分作用下,对中间轴系的后端、输入轴系的后端以及输出轴系的后端分别进行润滑,同时润滑油在输入轴系与中间轴系的啮合位置处飞出并进入第二集油组件,实现对输入轴系的后端进行润滑;而当车辆向后行驶时,可通过第三集油组件对输入轴系的前端以及中间轴系的前端进行润滑,整个过程能够实现被动润滑,确保车辆无论是正转还是反转的工况,润滑效果都能达到最佳,提高了减速器结构的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集油件、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第六油道及第七油道,所述第一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一集油件的一侧导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导通,所述第二油道背离所述第一油道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三油道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前端位置,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一集油件的另一侧导通,所述第五油道与所述第四油道导通,所述第五油道背离所述第四油道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后端位置,所述第六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后端位置,所述第七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轴承室的后端位置。
7、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当车辆向前行驶时,进入第一集油件的润滑油,一部分的润滑油在第一油道、第二油道以及第三油道的作用下,可对中间轴系的前端以及输入轴系的前端提供润滑,另一部分的润滑油在第四油道以及第五油道的作用下对中间轴系的后端进行润滑,随后润滑油再次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通过第六油道为输入轴系的后端提供润滑,另一部分通过第七油道对输出轴系的后端提供润滑,有利于输入轴系、中间轴系以及输出轴系的润滑及冷却,实现了被动润滑,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对于第一集油件、第一油道至第七油道的制造过程仅仅涉及到铸造和简单的机械加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油道沿预设角度倾斜分布。有利于润滑油从第一油道流向第二油道,并通过第二油道为中间轴系的前端提供润滑,实现了被动润滑及冷却,提高了车辆运行时的可靠性,延长了减速器结构的使用寿命。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能够确保中间轴系的前端充分润滑,同时可在第三油道的作用下,实现对输入轴系的前端提供润滑,润滑效果更佳。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油件包括第一集油边及第二集油边,所述第一集油边连接所述第二集油边,且所述集油边与所述第二集油边两者的另一端沿着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用以形成第一集油槽,其中所述第一集油边与所述中间轴系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集油边与所述输出轴系形成第二间隙。
11、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集油边与第二集油边连接,并沿着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第一集油槽,能够确保对润滑油的收集,有利于润滑油进入相应的油道,实现对输入轴系、中间轴系以及输出轴系的润滑,实现被动润滑,润滑效果都能达到最佳,提高了减速器结构的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油组件包括第二集油件、第八油道及第九油道,所述第二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八油道与所述第二集油件导通,所述第九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油道,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后端位置。
13、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当车辆向前行驶时,润滑油在输入轴系与中间轴系的啮合位置飞出,并沿着壳体机构的内壁进入第二集油件,随后通过第八油道以及第九油道,对输入轴系的后端提供润滑,实现了被动润滑,润滑效果都能达到最佳,提高了减速器结构的可靠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对于第二集油件、第八油道以及第九油道的制造过程仅仅涉及到铸造和简单的机械加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油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靠近所述第一轴承室的一侧,用以车辆运转时收集所述输入轴系与所述中间轴系啮合位置飞溅出的润滑油。实现对输入轴系后端的被动润滑,润滑效果都能达到最佳,提高了减速器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机构,所述壳体机构设置有第一轴承室、第二轴承室、第三轴承室、第一集油组件、第二集油组件及第三集油组件,所述第一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入轴系,所述第二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中间轴系,所述第三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出轴系,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及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及第三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集油组件与所述集油组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三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集油组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同侧,且所述第三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及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集油件、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第六油道及第七油道,所述第一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一集油件的一侧导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导通,所述第二油道背离所述第一油道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三油道一端与所述第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沿预设角度倾斜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油件包括第一集油边及第二集油边,所述第一集油边连接所述第二集油边,且所述集油边与所述第二集油边两者的另一端沿着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用以形成第一集油槽,其中所述第一集油边与所述中间轴系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集油边与所述输出轴系形成第二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油组件包括第二集油件、第八油道及第九油道,所述第二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八油道与所述第二集油件导通,所述第九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油道,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后端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油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靠近所述第一轴承室的一侧,用以车辆运转时收集所述输入轴系与所述中间轴系啮合位置飞溅出的润滑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油组件包括第三集油件、第十油道及第十一油道,所述第三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十油道与所述第三集油件导通,所述第十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油道,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前端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机构还设置有第一导油槽、第二导油槽及第三导油槽,所述第一导油槽、所述第二导油槽以及所述第三导油槽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同侧,且所述第一导油槽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导油槽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三导油槽与所述第三轴承室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机构还设置有第四导油槽、第五导油槽以及第六导油槽,所述第四导油槽位于所述壳体机构背离所述第一导油槽的一侧,所述第四导油槽、所述第五导油槽以及所述第六导油槽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同侧,所述第四导油槽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五导油槽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所述第六导油槽与所述第三轴承室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室与所述第三轴承室两者中心连线的上方。
12.一种双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减速器结构。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电机总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机构,所述壳体机构设置有第一轴承室、第二轴承室、第三轴承室、第一集油组件、第二集油组件及第三集油组件,所述第一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入轴系,所述第二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中间轴系,所述第三轴承室被配置为用于装配输出轴系,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及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及第三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二集油组件与所述集油组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二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导通,所述第三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集油组件位于所述壳体机构的同侧,且所述第三集油组件与所述第一轴承室及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油组件包括第一集油件、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第六油道及第七油道,所述第一集油件集成于所述壳体机构,所述第一油道与所述第一集油件的一侧导通,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导通,所述第二油道背离所述第一油道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三油道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前端位置,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一集油件的另一侧导通,所述第五油道与所述第四油道导通,所述第五油道背离所述第四油道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后端位置,所述第六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后端位置,所述第七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室导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轴承室的后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沿预设角度倾斜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油道连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室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油件包括第一集油边及第二集油边,所述第一集油边连接所述第二集油边,且所述集油边与所述第二集油边两者的另一端沿着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用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凯歌,张义,宋鹏飞,张凇瑞,包轩铭,白学斌,杨泽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