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9621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7 2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原砌体墙的跨度两侧设置有框架柱,所述原砌体墙的下方设置有墙基础,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在所述原砌体墙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布置有沿跨度方向设置的预固定件,所述预固定件穿墙固定;在所述框架柱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上换撑件;在所述墙基础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下换撑件。该施工方法,在原砌体墙的墙下托换梁施工前,预先在原砌体墙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安装预固定件并穿墙固定,确保施工过程中砌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大面积开槽前,采用上换撑件将预固定件与框架柱相连,使砌体结构有一定的自承载能力,避免后续掏槽影响原砌体墙位于预固定件上方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性,极大增加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尤其涉及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砌体墙下基础托换是一种旨在解决既有建筑物地基处理和基础加固问题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需要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或新建工程时,确保既有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2、目前现有的砌体墙下基础托换存在以下缺陷:

3、在施工过程中对砌体墙的上部砌体结构扰动较大,影响砌体结构的稳定,有一定安全风险,导致其仅能采用基础分段施工,导致施工速度慢,施工效率低。

4、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上方砌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提升施工效率的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砌体墙下基础托换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

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原砌体墙的跨度两侧设置有框架柱,所述原砌体墙的下方设置有墙基础,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3、在所述原砌体墙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布置有沿跨度方向设置的预固定件,所述预固定件穿墙固定;

4、在所述框架柱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上换撑件;

5、在所述墙基础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下换撑件,所述下换撑件通过顶托顶紧上方所述原砌体墙;

6、将所述原砌体墙位于所述预固定件和所述墙基础之间的土体全部掏出;

7、掏出土体的位置浇筑形成墙下托换梁。

8、优选的,所述预固定件穿墙固定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9、沿所述原砌体墙的厚度方向开设连通所述原砌体墙厚度方向两侧的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螺栓孔沿所述原砌体墙的跨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预固定件上设置有和所述第一螺栓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螺栓孔;

10、将紧固件依次穿入其中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和另外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第二螺栓孔并固定。

11、优选的,所述将紧固件依次穿入其中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和另外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第二螺栓孔并固定,其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12、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依次穿入其中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和另外一个所述预固定件上的第二螺栓孔,所述螺栓的端部暴露于所述预固定件背离所述原砌体墙的一侧;

13、在所述螺栓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螺母,以将所述预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原砌体墙上。

14、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紧固件之间的间隙灌胶密封。

15、优选的,在所述框架柱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上换撑件,其具体实现方法,包括:

16、在所述原砌体墙掏槽形成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位于所述预固定件的下方;

17、所述上换撑件包括提拉件和拉筋,所述提拉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槽体内,所述提拉件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拉筋的一端连接所述提拉件,所述拉筋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柱。

18、优选的,所述第一槽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所述提拉件一一对应,所述原砌体墙跨中以及所述原砌体墙跨度四分之一位置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槽体;

19、所述第一槽体的顶端和所述预固定件底端相平齐。

20、优选的,所述拉筋和所述框架柱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预固定件的上方,所述拉筋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接近30°。

21、优选的,在所述墙基础和所述预固定件之间安装下换撑件,其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22、对位于所述预固定件下方的所述原砌体墙掏槽形成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槽体沿所述原砌体墙的跨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槽体的底端和所述墙基础的顶端相平齐;

23、在所述第二槽体内安装所述下换撑件,所述下换撑件通过顶托顶紧上方所述原砌体墙。

24、优选的,若所述墙基础上方设置有连梁时,在所述下换撑件的下方铺设预制混凝土板。

25、优选的,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将所述下换撑件浇筑于所述墙下托换梁内。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7、该施工方法,在原砌体墙的墙下托换梁施工前,预先在原砌体墙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安装预固定件,槽钢采用螺栓穿墙固定,螺栓孔内灌胶密实,确保施工过程中砌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28、大面积开槽前,预先在原砌体墙跨中及四分之一跨度的位置,进行第一次掏槽,在第一次掏槽处安装提拉件,采用拉筋将提拉件与框架柱相连,提拉件与预固定件之间采用焊接相互连接,使砌体结构有一定的自承载能力,因此第二次掏槽可在原砌体墙底部进行一次性、大面积的间隔掏槽形成第二槽体,而不影响原砌体墙位于预固定件上方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性,极大增加了施工效率。

29、在第二次掏槽后,在墙下安装下换撑件并配合顶托使用顶紧墙体,将原砌体墙位于预固定件和墙基础之间的土体全部掏出,并浇筑形成墙下托换梁,在墙下托换梁施工阶段,下换撑件可浇筑到墙下托换梁中,大大增加基础梁刚度。

3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原砌体墙(100)的跨度两侧设置有框架柱(200),所述原砌体墙(100)的下方设置有墙基础(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固定件(400)穿墙固定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紧固件(403)依次穿入其中一个所述预固定件(400)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402)、所述第一螺栓孔(401)和另外一个所述预固定件(400)上的第二螺栓孔(402)并固定,其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孔(401)和所述紧固件(403)之间的间隙灌胶密封。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柱(200)和所述预固定件(400)之间安装上换撑件(500),其具体实现方法,包括: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10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槽体(101)和所述所述提拉件(501)一一对应,所述原砌体墙(100)跨中以及所述原砌体墙(100)跨度四分之一位置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槽体(101);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筋(502)和所述框架柱(200)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预固定件(400)的上方,所述拉筋(502)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接近30°。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墙基础(300)和所述预固定件(400)之间安装下换撑件(600),其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墙基础(300)上方设置有连梁时,在所述下换撑件(600)的下方铺设预制混凝土板(601)。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将所述下换撑件(600)浇筑于所述墙下托换梁(700)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原砌体墙(100)的跨度两侧设置有框架柱(200),所述原砌体墙(100)的下方设置有墙基础(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固定件(400)穿墙固定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紧固件(403)依次穿入其中一个所述预固定件(400)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402)、所述第一螺栓孔(401)和另外一个所述预固定件(400)上的第二螺栓孔(402)并固定,其具体实现的方法包括: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孔(401)和所述紧固件(403)之间的间隙灌胶密封。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基础整体托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柱(200)和所述预固定件(400)之间安装上换撑件(500),其具体实现方法,包括: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砌体墙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杰杨砚宗恽晴飞董科亨王俊淞彭佳明刘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