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1、型钢混凝土结构(或称钢骨混凝土结构)是由热轧或焊接型钢、绑扎的纵向钢筋和水平箍筋、浇筑的混凝土共同组成。近年来,由于型钢混凝土结构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且能够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节约材料等特点,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之中。
2、节点是连接梁和柱的关键部位。梁和柱的内力通过节点传递,节点的安全可靠是保证结构安全工作的前提,然而传统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由于梁柱节点核心区钢筋密集,施焊空间不足,存在焊接质量较难保证,且用工多,工期长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
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位于所述型钢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交错处,用于型钢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包括柱横隔板、型钢柱竖连接板、梁上翼缘钢板以及梁下翼缘钢板;
3、所述柱横隔板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节点的顶部与底部,且均与所述型钢柱所具有的型钢焊接;
4、所述型钢柱竖连接板焊接于所述型钢柱内部,其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连接节点上部和下部的型钢柱所具有的柱纵筋焊接;
5、所述梁上翼缘钢板与梁下翼缘钢板均焊接于所述型钢的外部,且分别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所具有的梁顶筋和梁底筋焊接;
6、所述梁上翼缘钢板和梁下
7、优选地,还包括梁腹板钢板,所述梁腹板钢板焊接于所述型钢的外部,所述梁腹板钢板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梁上翼缘钢板的底部和梁下翼缘钢板的顶部焊接。
8、优选地,所述型钢柱竖连接板与柱纵筋的焊接点、梁上翼缘钢板与梁顶筋的焊接点以及梁下翼缘钢板与梁底筋的焊接点均位于所述连接节点的外部。
9、优选地,所述钢柱竖连接板与柱纵筋之间的焊缝长度不小于所述柱纵筋直径的五倍;
10、所述梁上翼缘钢板与梁顶筋之间的焊缝长度不小于所述梁顶筋直径的五倍;
11、所述梁下翼缘钢板与梁底筋之间的焊缝长度不小于所述梁底筋直径的五倍。
12、优选地,所述梁上翼缘钢板为梁上翼缘平板或梁上翼缘多折板,当梁顶筋为单排时,所述梁上翼缘钢板为上翼缘平板,所述梁上翼缘平板与单排梁顶筋焊接;
13、当梁顶筋包括高度不同的多排时,所述梁上翼缘钢板为梁上翼缘多折板,所述梁上翼缘多折板包括多个高度不同且依次设置的平板,所述平板的数量与梁顶筋的排数相同,多个平板分别与多排梁顶筋对应焊接。
14、优选地,所述梁下翼缘钢板为梁下翼缘平板或梁下翼缘多折板,当梁底筋为单排时,所述梁下翼缘钢板为梁下翼缘平板,所述梁下翼缘平板与单排梁底筋焊接;
15、当梁底筋包括高度不同的多排时,所述梁下翼缘钢板为梁下翼缘多折板,所述梁下翼缘多折板包括多个高度不同且依次设置的平板,所述平板的数量与梁底筋的排数相同,多个平板分别与多排梁底筋对应焊接。
16、优选地,所述梁上翼缘多折板与梁下翼缘多折板的折板坡度均不大于1:1,且均不小于1:4。
17、优选地,所述梁上翼缘多折板的底部与梁下翼缘多折板的顶部均在弯折处设置有加劲肋。
18、优选地,所述钢柱竖连接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钢柱竖连接板与多个柱纵筋一一对应焊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0、本技术结构简单,在传统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基础上,将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纵向钢筋全部用钢板替代,钢板与型钢柱工厂焊接,梁柱节点核心区的钢筋与钢板在节点核心区外焊接,在保证传力可靠的前提上,解决节点核心区钢筋密集,施焊空间不足,焊接质量较难保证,用工多,工期长的问题,适用于绝大部分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连接节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位于所述型钢柱(1)与钢筋混凝土梁(2)的交错处,用于型钢柱(1)与钢筋混凝土梁(2)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柱横隔板(4)、型钢柱竖连接板(5)、梁上翼缘钢板(6)以及梁下翼缘钢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腹板钢板(8),所述梁腹板钢板(8)焊接于所述型钢(3)的外部,所述梁腹板钢板(8)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梁上翼缘钢板(6)的底部和梁下翼缘钢板(7)的顶部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柱竖连接板(5)与柱纵筋(9)的焊接点、梁上翼缘钢板(6)与梁顶筋(10)的焊接点以及梁下翼缘钢板(7)与梁底筋(11)的焊接点均位于所述连接节点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柱竖连接板(5)与柱纵筋(9)之间的焊缝长度不小于所述柱纵筋(9)直径的五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下翼缘钢板(7)为梁下翼缘平板或梁下翼缘多折板,当梁底筋(11)为单排时,所述梁下翼缘钢板(7)为梁下翼缘平板,所述梁下翼缘平板与单排梁底筋(11)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上翼缘多折板与梁下翼缘多折板的折板坡度均不大于1:1,且均不小于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上翼缘多折板的底部与梁下翼缘多折板的顶部均在弯折处设置有加劲肋(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柱竖连接板(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钢柱竖连接板(5)与多个柱纵筋(9)一一对应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所述连接节点位于所述型钢柱(1)与钢筋混凝土梁(2)的交错处,用于型钢柱(1)与钢筋混凝土梁(2)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柱横隔板(4)、型钢柱竖连接板(5)、梁上翼缘钢板(6)以及梁下翼缘钢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腹板钢板(8),所述梁腹板钢板(8)焊接于所述型钢(3)的外部,所述梁腹板钢板(8)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梁上翼缘钢板(6)的底部和梁下翼缘钢板(7)的顶部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柱竖连接板(5)与柱纵筋(9)的焊接点、梁上翼缘钢板(6)与梁顶筋(10)的焊接点以及梁下翼缘钢板(7)与梁底筋(11)的焊接点均位于所述连接节点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柱竖连接板(5)与柱纵筋(9)之间的焊缝长度不小于所述柱纵筋(9)直径的五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宇,贾建坡,闫发林,刘文政,江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