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91806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2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包括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第一鞋体可分离地贴合设置在外壳结构内,外壳结构包括套设在第一鞋体外部的第二鞋体,第二鞋体包括第二鞋面和第二鞋底,第二鞋底与人体足部的足底相对应,第二鞋面与人体足部的上表面和足跟部位相对应,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一体成型设置,可将第二鞋面局部受到的集中应力均匀传递至第二鞋体。本技术通过设置可分离的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将外壳结构中的第二鞋体一体成型设计,避免鞋面局部应力集中,降低足部在鞋内过度位移、扭转引起的受伤风险,改善鞋面和鞋底开胶问题,具有降低受伤风险、耐用性好的优点,以及舒适性高和泛用性强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


技术介绍

1、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具有速度快、转向多和对抗强度高的特点,对运动员的鞋类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类运动鞋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旨在提供更好的支撑、稳定性和保护,以满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需求。然而,现有的运动鞋结构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目前,大多数运动鞋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设计。它们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2、运动鞋的鞋面通常由合成材料、皮革或纤维网格制成,以提供舒适度、透气性和支撑性。鞋面的设计可能会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运动员的脚型和喜好;鞋底是运动鞋的底部部分,通常由橡胶或其他耐磨材料制成。它们的设计通常包括各种纹理和凹槽,以提供优越的抓地力和灵活性;中底是鞋子底部和鞋面之间的层次,通常由各种材料制成,如泡沫、凝胶或气垫。它们的设计旨在提供缓冲和支撑,减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冲击;鞋带用于固定鞋子,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它们的设计和调整方式可能因品牌和型号而异。

3、尽管现有的运动鞋结构在某些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需要解决,具体如下:

4、一是受伤风险高,快速启停或转向时鞋面应力集中易导致受伤。现有的运动鞋鞋面结构导致应力在某些区域集中,特别是在运动中需要承受高度压力的区域。这可能会导致在一些侧向运动中足局部区域顶出鞋面造成扭伤。

5、二是耐用性差,鞋面和鞋底之间易开胶。鞋面和鞋底之间的粘合不牢固,容易出现开胶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或使用条件等因素引起的。

6、三是舒适性和泛用性低。在比赛或训练期间,由于高强度的运动活动和长时间的穿着,脚部容易出现过度出汗,导致湿润环境,长时间运动可能引发不适和足部健康问题,且除激烈运动或比赛之外,没有其他的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

2、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包括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第一鞋体可分离地贴合设置在外壳结构内,外壳结构包括套设在第一鞋体外部的第二鞋体,第二鞋体包括第二鞋面和第二鞋底,第二鞋底与人体足部的足底相对应,第二鞋面与人体足部的上表面和足跟部位相对应,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一体成型设置,可将第二鞋面局部受到的集中应力均匀传递至第二鞋体。

4、进一步,第一鞋体包括第一鞋面和第一鞋底,第一鞋面包括设置在上部的第一区域和设置在下部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和脚踝部分,第二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趾骨、跖骨、跖骨向跟骨延伸的足内侧和外侧以及足底部分,第一鞋底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底部的外侧。

5、进一步,第一区域内设置缓冲垫,缓冲垫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沿足尖指向足跟的方向延伸设置,缓冲垫可弹性形变以吸收并分散足背部受到的压力。

6、进一步,第二区域的内侧和/或外侧贴合设置加强层,加强层可通过弹性形变吸收和分散足部内侧和/或外侧对第二区域的压力。

7、进一步,外壳结构还包括鞋眼片和鞋带,鞋眼片对称设置在第二鞋体顶面内沿,与第一鞋体的缓冲垫的外侧对应设置,鞋带交叉穿设在两侧鞋眼片内,拉紧鞋带可使第二鞋体顶面向中线收缩,增加外壳结构对第一鞋体和足部的向内的压力。

8、进一步,第一鞋体还包括鞋垫,鞋垫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底部的内侧。

9、进一步,第一鞋底外侧设置防滑纹路,防滑纹路包括阵列设置的突出部,突出部为点状或块状,增大第一鞋底外侧的粗糙程度。

10、进一步,第二鞋体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设置在第二鞋底上,支撑片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掌区、第二掌区和第三掌区,第一掌区与人体足部前侧的趾骨和跖骨对应设置,第二掌区与人体足部中部的楔骨和骰骨对应设置,第三掌区与人体足部后侧的跟骨对应设置,以使足底位置受到向上的支撑力。

11、进一步,第一掌区和第二掌区的厚度相同,使第一掌区和第二掌区的内部应力分布相对均匀。

12、进一步,第一掌区中央位置设置镂空部,该镂空部与人体足部的第二趾骨、第二跖骨、第三趾骨、第三跖骨、第四趾骨和第四跖骨对应设置,镂空部在第一掌区的中间形成空心结构,减小第一掌区中间区域的面积。

13、进一步,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采用发泡材料一体成型设置。

14、进一步,外壳结构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是贴合设置在第二鞋体的足跟外侧的弧形结构,由足跟位置向足底的内侧和外侧延伸,在蹬伸阶段为足底提供向上的支撑,弧形结构两侧对足底两侧形成夹持力。

15、进一步,外壳结构的底部外侧贴合设置有外底。

16、本技术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具有以下优点:

17、通过设置可分离的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以及将外壳结构中的第二鞋体采用相同材质的一体成型设计,使第二鞋体能够吸收运动中快速启停或转向所产生的部分侧向力,并将局部的受力呈辐射状向第二鞋体的整体结构快速传递和分解,使得第二鞋体不存在急剧形变的位置,即不存在应力集中在某一点的情况,特别是不会引起第二鞋面的形变,从而降低了第二鞋面对应的足面位置在鞋体内过度位移、扭转引起的受伤风险,同时由于避免了鞋面和鞋底的连接部位应力集中,使鞋面和鞋底开胶的风险降低,从而达到了降低受伤风险、提升耐用性的效果,且可分离的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也使运动鞋适合多场景使用,提高了舒适性和泛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第一鞋体可分离地贴合设置在外壳结构内,外壳结构包括套设在第一鞋体外部的第二鞋体,第二鞋体包括第二鞋面和第二鞋底,第二鞋底与人体足部的足底相对应,第二鞋面与人体足部的上表面和足跟部位相对应,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一体成型设置,可将第二鞋面局部受到的集中应力均匀传递至第二鞋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鞋体包括第一鞋面和第一鞋底,第一鞋面包括设置在上部的第一区域和设置在下部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和脚踝部分,第二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趾骨、跖骨、跖骨向跟骨延伸的足内侧和外侧以及足底部分,第一鞋底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底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区域内设置缓冲垫,缓冲垫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沿足尖指向足跟的方向延伸设置,缓冲垫可弹性形变以吸收并分散足背部受到的压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的内侧和/或外侧贴合设置加强层,加强层可通过弹性形变吸收和分散足部内侧和/或外侧对第二区域的压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外壳结构还包括鞋眼片和鞋带,鞋眼片对称设置在第二鞋体顶面内沿,与第一鞋体的缓冲垫的外侧对应设置,鞋带交叉穿设在两侧鞋眼片内,拉紧鞋带可使第二鞋体顶面向中线收缩,增加外壳结构对第一鞋体和足部的向内的压力。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鞋体还包括鞋垫,鞋垫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底部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鞋底外侧设置防滑纹路,防滑纹路包括阵列设置的突出部,突出部为点状或块状,增大第一鞋底外侧的粗糙程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二鞋体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设置在第二鞋底上,支撑片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掌区、第二掌区和第三掌区,第一掌区与人体足部前侧的趾骨和跖骨对应设置,第二掌区与人体足部中部的楔骨和骰骨对应设置,第三掌区与人体足部后侧的跟骨对应设置,以使足底位置受到向上的支撑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掌区和第二掌区的厚度相同,使第一掌区和第二掌区的内部应力分布相对均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掌区中央位置设置镂空部,该镂空部与人体足部的第二趾骨、第二跖骨、第三趾骨、第三跖骨、第四趾骨和第四跖骨对应设置,镂空部在第一掌区的中间形成空心结构,减小第一掌区中间区域的面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采用发泡材料一体成型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外壳结构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是贴合设置在第二鞋体的足跟外侧的弧形结构,由足跟位置向足底的内侧和外侧延伸,在蹬伸阶段为足底提供向上的支撑,弧形结构两侧对足底两侧形成夹持力。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外壳结构的底部外侧贴合设置有外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鞋体和外壳结构,第一鞋体可分离地贴合设置在外壳结构内,外壳结构包括套设在第一鞋体外部的第二鞋体,第二鞋体包括第二鞋面和第二鞋底,第二鞋底与人体足部的足底相对应,第二鞋面与人体足部的上表面和足跟部位相对应,第二鞋底和第二鞋面一体成型设置,可将第二鞋面局部受到的集中应力均匀传递至第二鞋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鞋体包括第一鞋面和第一鞋底,第一鞋面包括设置在上部的第一区域和设置在下部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和脚踝部分,第二区域对应人体足部的趾骨、跖骨、跖骨向跟骨延伸的足内侧和外侧以及足底部分,第一鞋底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底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区域内设置缓冲垫,缓冲垫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背部,沿足尖指向足跟的方向延伸设置,缓冲垫可弹性形变以吸收并分散足背部受到的压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的内侧和/或外侧贴合设置加强层,加强层可通过弹性形变吸收和分散足部内侧和/或外侧对第二区域的压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外壳结构还包括鞋眼片和鞋带,鞋眼片对称设置在第二鞋体顶面内沿,与第一鞋体的缓冲垫的外侧对应设置,鞋带交叉穿设在两侧鞋眼片内,拉紧鞋带可使第二鞋体顶面向中线收缩,增加外壳结构对第一鞋体和足部的向内的压力。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景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第一鞋体还包括鞋垫,鞋垫贴合设置在第一鞋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郏胜威任强杨帆杨昌徐尧张龙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