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9090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1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包括烟道本体,烟道本体包括竖向设置的烟气入口段和倾斜朝下设置的烟气出口段,烟气出口段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与烟气入口段的下端连接并连通,烟气出口段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的上端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烟雾喷枪,每个烟雾喷枪的喷雾端均伸入至烟气出口段内,烟气出口段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膜片式的温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与控制终端电连接,通过在烟气出口段的内底壁上设置温度感应器,烟道内排烟温度相对恒定,而在温度感应器表面积灰后,温度感应器感应的温度值与其上方覆盖烟灰的厚度呈负相关,故此时可根据温度感应所测得的温度值得到烟气出口段内积灰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烟道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


技术介绍

1、为解决现有的燃煤锅炉长期在中、低负荷下运行,特别是燃煤电厂深度调峰运行时会带来的烟道积灰严重,尤其烟道的烟气出口段积灰严重,影响锅炉连续运行安全性问题,而烟道积灰会导致烟道堵塞,烟气风阻增加,进而导致引风机增加能耗,而积灰严重的还会导致烟道垮塌,造成严重安全问题,烟道积灰一般产生在烟道转角处、烟气出口段的底部。对于锅炉烟道的转角处积灰,实际应用中普通采用卸灰斗进行卸灰输送,减少烟道积灰,但是对于烟气出口段底部的积灰,由于其底部面积大,无法大规模的布设卸灰斗,往往采用流场分析后优化设计来避免烟道积灰,但是因为烟道内支撑的影响导致烟道内流场复杂,不同机组负荷下不同烟风速度下流场变化大,现实没有很有效的监测手段对积灰位置及积灰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因而运行时往往采用加大引风机运行频率,增加烟风速度,对烟道积灰进行吹扫,但因烟道内支撑的存在导致烟道一些部位无法完全吹扫或吹扫后积灰更严重,特别是国内现况电厂深度调峰时更是无法有效吹扫,导致积灰情况更趋严重,还有采用空气炮对烟道底部进行喷吹,但因水平烟道距离过长,喷吹的作用距离有限,空气炮布设成本高,喷吹的气源能耗及运行成本过大无法完全实施,一些电厂只能“负重”运行,这样导致电厂增加极大的能耗和运行成本。现有的用于高温烟气环境中实时监控烟道积灰的方法有很多,如视觉法——采用激光或红外光学测量烟道底部积灰;声波法——采用超声波雷达测量烟道底部积灰;压力法——采用测量烟气阻力变化间接测量烟道积灰;称重法——采用烟道底部积灰称量法测量积灰;阻力法——采用烟道底部料位计法测量烟道积灰;机械法——采用探杆式机械测量烟道积灰;核素成像法——采用射线穿透检测烟道积灰;等等诸如此类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适应现场环境的情况,比如:采用激光或红外光学测量烟道底部积灰的方法无法在高烟尘环境下使用,烟气中高含量的粉尘会阻挡激光探测烟道底部的积灰,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采用超声波雷达测量烟道底部积灰也会对烟气中高含量的粉尘产生误判,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采用测量烟气阻力变化间接测量烟道积灰的方法无法适应机组锅炉负荷频繁高低变动导致的阻力变化,其实测数据也会产生偏差;采用烟道底部积灰称量法测量积灰虽然测量的数据比较准确,但是面对大范围或大面积的积灰,无法测量其具体位置,而且烟道内的高速烟风或者低速烟风也会对称量产生测量偏差;采用烟道底部料位计法测量烟道积灰因为其测量位置为一点,也无法对大范围或大面积的积灰进行精准测量。采用探杆式机械测量烟道积灰,此法同烟道底部料位计测量法一样只能测量具体某一点位置,同时烟道也不适宜大面积的打孔以便于测量,实际操作性差;采用射线穿透成像检测烟道积灰,其存在核素安全问题以及造价昂贵,维护成本高及管理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对烟道内烟气出口段内的积灰厚度进行便捷测量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包括烟道本体,所述烟道本体包括竖向设置的烟气入口段和倾斜朝下设置的烟气出口段,所述烟气出口段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与所述烟气入口段的下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烟气出口段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的上端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烟雾喷枪,每个所述烟雾喷枪的喷雾端均伸入至所述烟气出口段内,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膜片式的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与控制终端电连接。

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通过在烟气出口段的内底壁上设置温度感应器,烟道内排烟温度相对恒定,而在温度感应器表面积灰后,温度感应器感应的温度值与其上方覆盖烟灰的厚度呈负相关,故此时可根据温度感应所测得的温度值得到烟气出口段内积灰的深度。

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温度感应器设置有多个,且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底壁上均布有多个温度感应器,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多个所述温度感应器均与所述控制终端电连接。

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由多个设置在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来对烟气出口段内底壁的积灰深度进行多点监测,从而可由控制终端得到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的积灰深度分布情况,而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的温度感应器所测得温度为烟气实时温度,这样可进一步的提高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温度感应器的监测精度,同时还可对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测温异常的温度感应器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便于控制终端排除。

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烟气出口段的两侧的内侧壁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

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至少两个温度感应器形成冗余设计,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8、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呈矩阵分布。

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且监测点位均衡分布,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的可信度。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成行和/或成列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的线缆基板,所述烟气出口段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线缆基板上,并与所述线缆基板电连接,所述线缆基板与所述控制终端电连接。

1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如此使得烟气出口段内部布线简便。

12、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一根所述线缆基板的端部弯折至贴合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且所述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的温度感应器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的线缆基板上。

1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烟气出口段内侧壁上的温度感应器也能安装在线缆基板上,这样使得其走线更为紧凑。

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烟气入口段和烟气出口段之间的夹角为00-0°。

1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烟灰能更为便捷的随烟气出口段吹出。

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架。

1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可避免烟道内沿负压而导致烟气出口段处变形。

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多组子支撑组件,多组所述子支撑组件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子支撑组件与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壁连接。

1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支撑效果好。

2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子支撑组件包括多根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内的第一支撑杆和多根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顶壁和内底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烟气出口段的内顶壁或内底壁连接。

2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使得子支撑组件对烟气出口段的支撑效果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包括烟道本体(1),所述烟道本体(1)包括竖向设置的烟气入口段(11)和倾斜朝下设置的烟气出口段(12),所述烟气出口段(12)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与所述烟气入口段(11)的下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烟气出口段(12)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的上端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烟雾喷枪(2),每个所述烟雾喷枪(2)的喷雾端均伸入至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膜片式的温度感应器(3),所述温度感应器(3)与控制终端(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应器(3)设置有多个,且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底壁上均布有多个温度感应器(3),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3),多个所述温度感应器(3)均与所述控制终端(4)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两侧的内侧壁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3)呈矩阵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成行和/或成列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线缆基板(5),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3)均设置在所述线缆基板(5)上,并与所述线缆基板(5)电连接,所述线缆基板(5)与所述控制终端(4)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所述线缆基板(5)的端部弯折至贴合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侧壁上,且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侧壁上的温度感应器(3)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侧壁上的线缆基板(5)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入口段(11)和烟气出口段(12)之间的夹角为100-120°。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架(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6)多组子支撑组件(61),多组所述子支撑组件(61)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子支撑组件(61)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支撑组件(61)包括多根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的第一支撑杆(611)和多根第二支撑杆(612),所述第一支撑杆(6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顶壁和内底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12)的一端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顶壁或内底壁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包括烟道本体(1),所述烟道本体(1)包括竖向设置的烟气入口段(11)和倾斜朝下设置的烟气出口段(12),所述烟气出口段(12)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与所述烟气入口段(11)的下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烟气出口段(12)水平高度较高的一端的上端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烟雾喷枪(2),每个所述烟雾喷枪(2)的喷雾端均伸入至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底壁上设置有膜片式的温度感应器(3),所述温度感应器(3)与控制终端(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应器(3)设置有多个,且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底壁上均布有多个温度感应器(3),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内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3),多个所述温度感应器(3)均与所述控制终端(4)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段(12)的两侧的内侧壁上各至少设置有一个温度感应器(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3)呈矩阵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内底壁积灰厚度监测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成行和/或成列设置在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线缆基板(5),所述烟气出口段(12)内底壁上的温度感应器(3)均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尹卫华冯威张伟田清林董中俊张建华王璇陈全喜骆自忠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长源汉川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