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散热,具体涉及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电池汽车、电力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为了保障电池系统在各种环境下均能够保持更好的运行状态以及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对电池的温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2、均热板作为一种具有高传热特性,快速启动特性的相变器件,其应用场景与领域遍布各行各业,尤其近年来超薄化、小型化均热板时代的到来,为均热板更多元化的应用打开了新的通道。然而,随着均热板逐渐变薄,其结构强度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超薄均热板在真空环境中或是高温环境中由于内外气压差的原因会导致均热板迅速膨胀,这一点严重影响了超薄均热板在众多领域的装配及应用。例如在电池电机领域,装配过程中需要均热板经历真空高温封装,同样例如在航天应用中,绝对真空常常让均热板面临直接失效的危险。
4、因此,如何确保均热板在超薄化的过程中仍能保证其结构抗膨胀强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克服电池散热中均热板抗膨胀性能不足的问题。
2、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包括:
3、上壳板、第一吸液芯、下壳板、第二吸液芯以及工质,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相连接,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均设置有用于形成上内腔和下内腔的凹槽;
4、所述上壳板凹槽内分布有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吸液芯上分布有多个同所述第一支撑柱对应的通孔,以使所述第
5、所述下壳板凹槽内分布有多个同所述第一支撑柱相适配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吸液芯上分布有多个同所述第二支撑柱对应的通孔,以使所述二支撑柱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第二吸液芯安装于所述下壳板的下内腔中;
6、所述工质为流动于所述凹槽内的相变液体,将所述上壳板以及下壳板的热量分散至均热板上。
7、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周围分布有焊边以及注液段,所述焊边以及注液段的高度同相邻的支撑柱高度相同。
8、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液芯以及壳板为相变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
9、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为圆柱形、多边棱柱形以及不规则棱柱形。
10、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液芯为片状丝网结构,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网。
11、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不高于所述支撑柱的高度,所述通孔的内径不小于所述支撑柱的最大外径,所述通孔的形状同穿过通孔的所述支撑柱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12、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液芯上设置有用于增强吸液性能的毛细结构。
13、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板与下壳板贴合组成的均热板厚度不高于1mm。
14、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分别在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的凹槽内呈阵列排布。
15、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6、步骤1:通过蚀刻工艺或冲压工艺加工上壳板以及下壳板,分别在上壳板和下壳板表面加工出形成上内腔和下内腔的凹槽,再形成凹槽内的支撑柱,在支撑柱周围保留焊边和注液段;
17、步骤2:通过冲压工艺加工吸液芯,并在吸液芯上保留对应壳板支撑柱的通孔;
18、步骤3:将吸液芯套设于相适配上壳板或下壳板的内腔中,通过石墨模具压紧后进行高温烧结加工连接吸液芯和相适配的壳板,高温烧结的温度不低于650℃;
19、步骤4:通过冲压工艺将注液段加工为注液槽,将上壳板和下壳板拼接后放在石墨模具中通过焊接工艺进行连接形成均热板;
20、步骤5:将工质通过注液槽灌入上壳板和下壳板形成的上内腔以及下内腔中,再对均热板的内腔进行抽真空处理后经封口焊工艺完成均热板的制造。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2、(1)本专利技术针对均热板支撑柱之间的焊接进行结构设计和工艺改善,能够提高均热板在电池散热应用场景下的抗膨胀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有效保证其传热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3、(2)本专利技术可以应用于包括真空环境、高温环境等各极端环境,尤其针对航天领域、电池电机等场景均具有更好的工艺适应性和使用稳定性。
24、(3)本专利技术通过两个装有相变工质的内腔将热量均匀分布至均热板的各个位置,在面对不同的散热场景均可满足散热需求,通过双内腔的设计将热量经过吸液芯的液道以及内腔的气道均匀传热至壳板实现高效率散热。
25、(4)本专利技术在提高均热板抗膨胀性能的前提下保证均热板的超薄化,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对于均热板厚度有要求的应用场景,增大均热板的适用范围,提高均热板的实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应用于电池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板、第一吸液芯、下壳板、第二吸液芯以及工质,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相连接,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均设置有用于形成上内腔和下内腔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周围分布有焊边以及注液段,所述焊边以及注液段的高度同相邻的支撑柱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以及壳板为相变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为圆柱形、多边棱柱形以及不规则棱柱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为片状丝网结构,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不高于所述支撑柱的高度,所述通孔的内径不小于所述支撑柱的最大外径,所述通孔的形状同穿过通孔的所述支撑柱的截面形状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上设置有用于增强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板与下壳板贴合组成的均热板厚度不高于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分别在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的凹槽内呈阵列排布。
10.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膨胀均热板,应用于电池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板、第一吸液芯、下壳板、第二吸液芯以及工质,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相连接,所述上壳板和下壳板均设置有用于形成上内腔和下内腔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周围分布有焊边以及注液段,所述焊边以及注液段的高度同相邻的支撑柱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以及壳板为相变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以及第二支撑柱为圆柱形、多边棱柱形以及不规则棱柱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膨胀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树彬,赵威,黄皓熠,黎洪铭,汤勇,张仕伟,黄梓滨,余小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畅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