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香菇规模化种植,特别涉及一种废菌棒的转运结构。
技术介绍
1、香菇又称香菌、香簟、花菇、冬菇等。为自蘑科香菇属中典型的木腐性伞菌。香菇按外形和质量分为花菇、厚菇、薄菇和菇丁4种 ;按生长季节可分为秋菇、冬菇、春菇3类。香菇以味香浓、肉厚实、丽平滑、大小均匀、菌褶紧密细白、柄短而粗壮、面带白霜者为佳。香菇中含有瞟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质。
2、现有技术中可采用菌棒作为培养基来种植香菇。
3、如申请号为cn201210592324.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香菇的室内高棚立体栽培方法,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
4、(1)室内高棚菇棚和菇棚内的架子制备:菇棚制备地基用石头码放好,地下后墙高1米,地上后墙码垛0.8米,墙前后用水泥涂、彩钢板、苯板每立方达到13公斤,彩钢板厚度150mm ,苯板厚度100mm长1.4米、棚架间距1.2米,间距间要留有铁丝环、每个棚架的底部要用钢筋2根压住,梁高0.24米、菇棚内的架子长60米,宽90厘米,高2米,共计七层,层间距25厘米,每架香菇共放5000袋。
5、(2)菌棒的制作和培养:原料选择要新鲜,无杂、无霉,放入培养基中,菌棒采用单面3穴接种,贴胶布封口;培养基:木屑70%-75%, 麸皮10%-12%,玉米粉2%-4%,玉米粉2-3%,尿素0.4%-0.5%,过磷酸钙0.5%,糖1%-2%,物理搅拌混合制成。
6、(3)发菌:发菌阶段必须在暗室或微光环境下进行培养,室温度超过23-25℃,用4厘米长钉刺孔2cm深小孔,刺
7、(4)室内高棚菇棚内的香菇架式栽培 :根据香菇生长的环境,每平方米可以摆放40个菌棒,每层可放710个菌棒,一组香菇架可以放5000个菌棒,菌袋排架,卧式用12厘米×55厘米或13.5厘米×55厘米。
8、如申请号为cn201610345098.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香菇菌种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1)原料和配方:收集果树树干或枝,切断晒干,粉碎,作为主料;麦麸、蔗糖、石灰为辅料,其配比分别为:果树屑占72%,麦麸25%、蔗糖2%、石灰1%,将主辅料充分混合。
10、2)制作菌棒:栽培袋选用容积为4l的聚丙烯塑料袋,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装袋,扎口。
11、3)菌棒的发酵:将制作好的菌棒摆放在发酵池内,待摆满,向池内注入清水,温度控制在10-15度,持续18-24小时,袋内产生白色菌种,将菌棒从池中取出。
12、4)菌棒入棚:将发酵好的菌棒摆放在菌棚内,棚内的温度控制在15-28度,相对湿度控制在65%-80%,保持空气流通。
13、5)菌棒管理:菌袋接种30-40天左右,菌丝就基本布满菌袋,60天左右,菌菇冒出,此时,需要使用工具将菌菇冒出区域的塑料袋戳破,以便于菌菇顺利生产。
14、如申请号为cn201510198045.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香菇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菌种培育:取香菇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放入培养基中培养8-12天,组织中长出白色绒毛状的菌丝作为母种,母种杀菌处理后繁殖培养得到原种,原种繁殖培养得到栽培种。
16、接种:在无菌环境中,将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上。
17、发菌:将接种后的菌棒放置在室内,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培养期为32-38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18、菇期管理:发菌后,将室内温差控制在8-12℃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低温度不低于6℃,成熟期为6-8天,600-1400勒克斯的自然光照,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即可出菇。
19、从以上专利可以看出,种植香菇会产生大量的废菌棒,废菌棒需要从各个菇房运送至存储处进行统一存储,再外售或处理(如制备有机肥或者作为原料等)。现有技术中,可采用结构运输菌棒。
20、如申请号为cn202020245178.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食用菌菌棒移动手推车,包括:车体、前护栏、后护栏和伸缩护栏;所述车体包括底板和固定于底板下方的车轮,所述底板前端固定有前护栏,底板后端固定有后护栏,且所述前护栏和后护栏之间设置有两个伸缩护栏,所述伸缩护栏伸展时与前护栏和后护栏组成方形空间。该专利结构复杂,需要人推,也不好出料。
21、如申请号为cn201420459312.4的专利公开了菌棒推车,由底板、轮轴、支脚、护栏、把手以及连接杆组成:底板为扁钢焊接而成的网格状的矩形框;底板下固定有轮轴,底板下方一侧设两个支脚,轮轴和支脚同时接地使底板水平;底板上方两侧设置竖起的护栏,护栏为扁钢焊接的矩形框;位于支脚一侧的护栏外侧固定有水平的把手,把手下方设置连接杆连接把手和护栏。该专利需要人推,出料需要将车体倾倒,工作强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菌棒的转运结构,采用牵引车牵引,一次可牵引一个或多个车体,工作强度低,且输送量大;同时,还有进出料简单等优点。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车体及其底部的多个车轮1;所述车体为槽体结构且其包括底板2、两块侧板3、两块端板4、四个插槽5和两块牵引板6,废菌棒8沿左右向堆放在车体内,所述车轮1设于底板2的下侧,所述底板2位于车体底部;两块侧板3分别位于底板2的左右两端,其分别位于废菌棒8左右两端的相邻外侧,其均沿前后向设置;两块端板4分别位于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所述侧板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2上且其前后两端各铰接有一个插槽5;所述插槽5位于侧板3的内侧,其竖向设置,其槽口朝左或朝右设置;两块侧板3同一端的两个插槽5相对设置;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的插槽5中,其下端顶靠在底板2上;两个牵引板6分别铰接在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前后向设置;进料或出料时,将一块或者两块端板4拆除,对应的插槽5向前或向后旋转至侧板3对应端的前方或后方;所述牵引板6不使用且端板4不拆除时,所述牵引板6向上旋转让其端部顶靠在对应侧的端板4上;所述牵引板6不使用且端板4拆除时,所述牵引板6向下旋转至其端部与地面接触。
3、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两块侧板3的顶部之间设有多根固定梁7,多根固定梁7前后并排设置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
4、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轮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车轮1分别设于底板2的四个角上。
5、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底板2和侧板3均包括外侧的金属框架和内侧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框架为矩形格栅结构,所述车轮1固定在底板2的金属框架上,所述插槽5铰接在侧板3的金属框架的前端或后端,所述牵引板6铰接在底板2的金属框架的前端或后端。
6、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端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车体及其底部的多个车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为槽体结构且其包括底板(2)、两块侧板(3)、两块端板(4)、四个插槽(5)和两块牵引板(6),废菌棒(8)沿左右向堆放在车体内,所述车轮(1)设于底板(2)的下侧,所述底板(2)位于车体底部;两块侧板(3)分别位于底板(2)的左右两端,其分别位于废菌棒(8)左右两端的相邻外侧,其均沿前后向设置;两块端板(4)分别位于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所述侧板(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2)上且其前后两端各铰接有一个插槽(5);所述插槽(5)位于侧板(3)的内侧,其竖向设置,其槽口朝左或朝右设置;两块侧板(3)同一端的两个插槽(5)相对设置;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的插槽(5)中,其下端顶靠在底板(2)上;两个牵引板(6)分别铰接在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前后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两块侧板(3)的顶部之间设有多根固定梁(7),多根固定梁(7)前后并排设置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和侧板(3)均包括外侧的金属框架和内侧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框架为矩形格栅结构,所述车轮(1)固定在底板(2)的金属框架上,所述插槽(5)铰接在侧板(3)的金属框架的前端或后端,所述牵引板(6)铰接在底板(2)的金属框架的前端或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4)为矩形木质板,其上下两端的中部均设有缺口(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5)为槽钢且其与侧板(3)的对应端之间上下并排设有两个铰链(10),前端的插槽(5)的前侧与侧板(3)的前端对齐且其前侧与侧板(3)的前端之间设有铰链(10),后端的插槽(5)的后侧与侧板(3)的后端对齐且其后侧与侧板(3)的后端之间设有铰链(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板(6)为角形板,其位于底板(2)的前端中部或后端中部,其底边沿左右向设置且位于底板(2)对应端的相邻前方或相邻后方,其底边的左右两端均沿左右向设有转轴(11),其顶角处设有通孔(12);所述底板(2)的前后两端均左右并排设有两个轴套(13);所述轴套(13)沿左右向设置,两个转轴(11)分别转动设于两个轴套(13)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宽度为40-65cm,其高度为50-80cm,其长度为100-150cm。
...【技术特征摘要】
1.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包括沿前后向设置的车体及其底部的多个车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为槽体结构且其包括底板(2)、两块侧板(3)、两块端板(4)、四个插槽(5)和两块牵引板(6),废菌棒(8)沿左右向堆放在车体内,所述车轮(1)设于底板(2)的下侧,所述底板(2)位于车体底部;两块侧板(3)分别位于底板(2)的左右两端,其分别位于废菌棒(8)左右两端的相邻外侧,其均沿前后向设置;两块端板(4)分别位于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所述侧板(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2)上且其前后两端各铰接有一个插槽(5);所述插槽(5)位于侧板(3)的内侧,其竖向设置,其槽口朝左或朝右设置;两块侧板(3)同一端的两个插槽(5)相对设置;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的插槽(5)中,其下端顶靠在底板(2)上;两个牵引板(6)分别铰接在底板(2)的前后两端且其均沿前后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两块侧板(3)的顶部之间设有多根固定梁(7),多根固定梁(7)前后并排设置且其均沿左右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车轮(1)分别设于底板(2)的四个角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菌棒的转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和侧板(3)均包括外侧的金属框架和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世荷,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昌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