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动车碳排放轨迹跟踪,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机动车碳排放通常指的是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以下是机动车碳排放的关键方面:
2、碳排放来源:
3、燃料燃烧:机动车主要通过内燃机燃烧汽油、柴油或其他燃料来产生能量。这种燃烧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等污染物。
4、燃料类型:不同类型的燃料会导致不同水平的碳排放。例如,柴油车通常比汽油车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排放的碳氢化合物较少。
5、行驶距离和速度:碳排放量与车辆行驶的距离和速度密切相关。城市交通中的频繁停车和启动会增加排放量。
6、碳排放的影响:
7、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机动车碳排放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8、空气质量:除了二氧化碳,机动车还会排放其他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9、所以现在亟需一种技术方案,能够实时对区域道路上行使的机动车进行碳排放的轨迹监测。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包括:
2、实时获取区域内多个位置的机动车行驶信息,其中,所述机动车行驶信息包括:机动车质量、机动车加速度、空气密度、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
3、设置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并根据所述机动车行驶信息,计算机动车在每个位置的机动车碳排放指数;
4、按照时间和位置,将所有所述机动车碳排放指数展示给用户,当所述机动车碳排放指数超过阈值时,发出告警信息,以完成碳排放轨迹跟踪。
5、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包括:
6、,
7、其中,为时间时在位置处的机动车碳排放指数,为机动车行驶的起始时间,为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为机动车质量,为时间时机动车加速度,为空气密度,为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为机动车的正面迎风面积,为时间时机动车速度,为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为时间时燃油消耗率,为在位置处的道路坡度角,为碳排放第三调整因子,为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为碳排放第五调整因子。
8、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包括:
9、,
10、其中,为第一权重,为机动车质量的调整因子,为平均速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机动车的平均速度,为机动车的平均道路坡度,为平均道路坡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第二权重。
11、进一步的,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包括:
12、,
13、其中,为第三权重,为机动车的平均加速度,为平均加速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平均速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第四权重。
14、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包括:
15、,
16、其中,为第五权重,为平均速度的第三调整因子,为平均加速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平均道路坡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第六权重。
1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系统,包括:
18、获取信息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区域内多个位置的机动车行驶信息,其中,所述机动车行驶信息包括:机动车质量、机动车加速度、空气密度、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机动车的正面迎风面积、机动车速度、燃油消耗率和道路坡度角;
19、设置模型模块,用于设置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并根据所述机动车行驶信息,计算机动车在每个位置的机动车碳排放指数;
20、轨迹跟踪模块,用于按照时间和位置,将所有所述机动车碳排放指数展示给用户,当所述机动车碳排放指数超过阈值时,发出告警信息,以完成碳排放轨迹跟踪。
21、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包括:
22、,
23、其中,为时间时在位置处的机动车碳排放指数,为机动车行驶的起始时间,为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为机动车质量,为时间时机动车加速度,为空气密度,为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为机动车的正面迎风面积,为时间时机动车速度,为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为时间时燃油消耗率,为在位置处的道路坡度角,为碳排放第三调整因子,为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为碳排放第五调整因子。
24、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包括:
25、,
26、其中,为第一权重,为机动车质量的调整因子,为平均速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机动车的平均速度,为机动车的平均道路坡度,为平均道路坡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第二权重。
27、进一步的,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包括:
28、,
29、其中,为第三权重,为机动车的平均加速度,为平均加速度的第一调整因子,为平均速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第四权重。
30、进一步的,所述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包括:
31、,
32、其中,为第五权重,为平均速度的第三调整因子,为平均加速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平均道路坡度的第二调整因子,为第六权重。
33、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准确的对区域道路上行使的机动车进行碳排放的轨迹监测,并为用户展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包括:
6.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包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系统,其特征在于,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包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轨迹跟踪模型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第一调整因子包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碳排放第二调整因子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区域机动车道路碳排放轨迹跟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第四调整因子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计广,胥峰,陈旭东,陈秋伶,张晓芸,
申请(专利权)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