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长轴系,具体为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1、船舶长轴系是从主机到螺旋桨间的轴系,通常由好几段位于同一直线的轴互相连接而成。 这一系统是船舶动力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船舶的操纵性和机动性至关重要。船舶长轴系越长出现纵向振动的情况也越严重,影响轴系稳定性及降低轴系寿命,设计过程中因条件限制,无法准确预判,设计阶段难以发现,常会出现在船舶建造完毕后试航过程发现纵振现象,尤其是长轴系的纵向振动。
2、根据中国专利发布的一种轴系轴承减振基座,公开号为cn105840729a,包括轴和支撑轴的舱壁,轴上套装有一对紧定套,紧定套的顶端设有螺纹,紧定套上套装有轴承,锁紧螺母将轴承的内圈压紧,轴承外侧套装有基座主体,基座主体的两端有透盖,透盖与轴之间设置有防尘圈,还包括套装在基座主体外侧的一对圆台形减振罩,减振罩固定在基座主体上,减振罩的底部通过环形法兰安装于舱壁上,减振罩是由金属丝网块层与弹性金属膜片层间隔组成的多层连接件。本专利技术可用于船舶推进轴系中,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具有对轴系的横向、径向振动进行减振和对舱室之间水密封的双重功能,适用于船舶舱室内具有高温和油污的恶劣环境,相对于橡胶等传统减振器件,使用寿命长,减振效果好;
3、该装置中减振基座安装在传动轴上,当传动轴振动时使得减振罩金属丝网块在负载作用下,丝间由于滑移而产生干摩擦阻尼,从而吸收和耗散系统的振动能量,起到缓冲和隔振的作用,但是现有装置还存在以下问题:该装置必须在振动达到中高频率,使得丝网的接触面正压力达到一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包括船舶轴系,所述船舶轴系下方设置有减振机构和调节机构,所述减振机构位于调节机构表面;
3、所述减振机构包括支撑组件和减振组件;
4、减振组件位于支撑组件表面;
5、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架内侧设置有支撑板和连接环板,所述船舶轴系右端面贯穿两个连接环板左侧面延伸至两个连接环板右侧;
6、减振组件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位于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方均有四个阻尼器,所述支撑板下方设置有推杆、滑杆和滑块,所述推杆和滑块均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块外侧均设置有弹簧。
7、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顶面与连接环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船舶轴系表面与连接环板内壁接触。
8、优选的,所述推杆顶端面与支撑板底面铰接,所述推杆底端面与滑块顶面铰接,所述支撑板侧面与支撑架内侧面滑动连接,支撑板振动时挤推杆,使得推杆推动滑块在滑杆上移动。
9、优选的,所述滑杆后端面滑动贯穿两个滑块前侧面延伸至两个滑块后侧,所述滑杆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内侧面固定连接,滑杆便于滑块在其上面滑动。
10、优选的,所述弹簧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内侧面、滑块前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滑杆表面,所述阻尼器底面与支撑架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器输出杆顶端面与支撑板底面固定连接,阻尼器自身的阻尼性对支撑板起到减振效果。
11、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正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底座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电机输出杆后端面贯穿底座正面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电机输出杆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后侧设置有双头螺纹杆,所述转动杆表面和双头螺纹杆后端面均固定套设有伞齿轮,两个所述伞齿轮斜面啮合,空腔内部设置有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对称设置,所述底座顶面贯通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板顶端面滑动贯穿空腔内壁和滑槽内壁延伸至底座上方,所述移动板顶端面与支撑架底面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双头螺纹杆左端面螺纹贯穿两个移动板右侧面延伸至两个移动板左侧,所述双头螺纹杆左右端面分别通过轴承座与空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板底面与空腔内部底面滑动连接,通过双头螺纹杆带动两个移动进行移动。
13、优选的,所述电机下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后侧面与底座正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顶面固定连接有减振垫,所述减振垫顶面与电机底面接触,减振垫可以减少电机的振动,从而避免增加船舶轴系的振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通过减振机构,支撑组件利用两个支撑架和两个连接环板对船舶轴系不同位置进行支持,从而增加船舶轴系的减振位置,船舶轴系与连接环板接触,使得船舶轴系振动时,连接环板获得的减振频带较宽,很好的兼顾船舶轴系的高中低频振动,适合运用于复杂的振动工况下,减振组件利用阻尼器自身的阻尼性和弹簧作用力对支撑板起到减振效果,从而对船舶轴系起到减振效果,提高该装置对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效果;通过调节机构,利用双头螺纹杆带动两个移动板进行移动,使得移动板对两个支撑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连接环板与船舶轴系的不同位置进行接触,便于对不同长度的船舶轴系进行减振,提高该减振装置对船舶长轴系的使用范围;通过减振垫,可以减少电机振动,从而避免电机振动导致增加船舶轴系的振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包括船舶轴系(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轴系(1)下方设置有减振机构(2)和调节机构(3),所述减振机构(2)位于调节机构(3)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2)顶面与连接环板(203)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船舶轴系(1)表面与连接环板(203)内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04)顶端面与支撑板(202)底面铰接,所述推杆(204)底端面与滑块(205)顶面铰接,所述支撑板(202)侧面与支撑架(201)内侧面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206)后端面滑动贯穿两个滑块(205)前侧面延伸至两个滑块(205)后侧,所述滑杆(206)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201)内侧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07)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201)内侧面、滑块(205)前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底座(301),所述底座(301)正面固定连接有电机(304),所述底座(301)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电机(304)输出杆后端面贯穿底座(301)正面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电机(304)输出杆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杆(305),所述转动杆(305)后侧设置有双头螺纹杆(306),所述转动杆(305)表面和双头螺纹杆(306)后端面均固定套设有伞齿轮(307),两个所述伞齿轮(307)斜面啮合,空腔内部设置有两个移动板(308),两个所述移动板(308)对称设置,所述底座(301)顶面贯通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板(308)顶端面滑动贯穿空腔内壁和滑槽内壁延伸至底座(301)上方,所述移动板(308)顶端面与支撑架(201)底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螺纹杆(306)左端面螺纹贯穿两个移动板(308)右侧面延伸至两个移动板(308)左侧,所述双头螺纹杆(306)左右端面分别通过轴承座与空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08)底面与空腔内部底面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04)下方设置有连接板(302),所述连接板(302)后侧面与底座(301)正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302)顶面固定连接有减振垫(303),所述减振垫(303)顶面与电机(304)底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包括船舶轴系(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轴系(1)下方设置有减振机构(2)和调节机构(3),所述减振机构(2)位于调节机构(3)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02)顶面与连接环板(203)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船舶轴系(1)表面与连接环板(203)内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04)顶端面与支撑板(202)底面铰接,所述推杆(204)底端面与滑块(205)顶面铰接,所述支撑板(202)侧面与支撑架(201)内侧面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206)后端面滑动贯穿两个滑块(205)前侧面延伸至两个滑块(205)后侧,所述滑杆(206)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201)内侧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07)前后端面分别与支撑架(201)内侧面、滑块(205)前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07)套设在滑杆(206)表面,所述阻尼器(208)底面与支撑架(201)内侧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器(208)输出杆顶端面与支撑板(202)底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长轴系纵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鹏鹏,施鸿波,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集胜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