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充电,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充电方法和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
技术介绍
1、现有充电桩的占用地上空间比较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现有充电桩在居民小区、工作单位等人口相对密集的停车场安装时,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传统充电桩在老旧小区建设时,面对老旧小区的复杂情况常常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停车位不足:老旧小区的停车位布局可能较为紧凑,空间有限,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安装充电桩。占用公共空间:在某些情况下,安装充电桩可能会占用公共区域或车道,可能引发居民的反对或需要重新规划车位布局。电力负荷问题:老旧小区的电力设施可能无法承载新增的充电需求。老旧配电网的电力容量和线路设计可能不足以支持充电桩的高功率要求,可能需要进行电力系统改造。电缆和配电设备老化:老旧小区的电缆和配电设备可能已经老化,不符合当前充电桩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建设和改造成本:基础设施改造(如电力系统升级)和充电桩的建设成本较高,可能超出老旧小区的预算限制。运营维护成本:充电桩的日常运营和维护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可能对小区管理或物业公司造成经济压力。安全问题:充电桩的安装需要考虑安全性,如防止过热、电气短路等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维护管理:充电桩的故障处理和维修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可能需要建立相应的维护机制和服务体系。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老旧小区的特点,亟需设计一种新的充电桩。
2、同时,现有车辆进行充电时,大部分还需要手动操作,一般都需要用户从充电桩取下充电枪,并拖动沉重的电缆线,然后插到车辆的充电口上,再开启充电开关,整个操作流程较为繁琐,自动化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充电方法,包括:
2、摄像头检测充电车辆的停放位置;
3、使用改进后的深度学习模型对车辆的充电口进行识别,判断是否识别到充电口位置;
4、若识别到充电口位置,则旋转充电桩主杆,使充电枪朝向充电口;
5、用户取充电枪对车辆进行充电;
6、所述摄像头检测充电车辆的停放位置之后包括:
7、判断车辆处于充电桩的前方还是后方;
8、当车辆处于充电桩的前方时,则充电桩主杆的旋转角度为0-160°;当车辆处于充电桩的后方时,则充电桩主杆的旋转角度为0-200°。
9、更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是否识别到充电口位置之后包括以下步骤:
10、若没有识别到充点口位置,则判断是否识别到车牌和通风格栅;
11、当识别到车牌和通风格栅,则车头朝向充电桩,向右旋转充电桩主杆,使充电枪朝向充电口;
12、当识别到车牌,没有识别到通风格栅,则车尾朝向充电桩,向左旋转充电桩主杆,使充电枪朝向充电口;
13、当没有识别到车牌和通风格栅,则旋转充电桩主杆至车身另一侧,使充电枪朝向充电口。
14、更进一步地,所述改进后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主干网络、颈部网络和头部网络;
15、所述主干网络、颈部网络和头部网络依次连接。
16、更进一步地,所述主干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可分离卷积层、倒置瓶颈层、swintransformer层、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二可分离卷积层。
17、更进一步地,所述倒置瓶颈层包括依次连接的逐点卷积层、深度可分离卷积层和逐点卷积层。
18、更进一步地,所述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包括第一通用倒置瓶颈层、第二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三通用倒置瓶颈层。
19、更进一步地,所述颈部网络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20、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上采样模块、第一连接模块、第一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一卷积模块;
21、所述第一通用倒置瓶颈层分别与第一上采样模块和第一连接模块连接;
22、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分别与第一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一卷积模块连接。
2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连接模块、第二特征提取模块、第二上采样模块、第三连接模块、第三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二卷积模块;
24、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分别与第三通用倒置瓶颈层、第一上采样模块和第二特征提取模块连接;
25、所述第二特征提取模块分别与第三连接模块和第二上采样模块连接;
26、所述第三连接模块分别与第三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二卷积模块连接;
27、所述第三特征提取模块与第一卷积模块连接。
2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层包括第四连接模块和第四特征提取模块;
29、所述第四连接模块分别与第二可分离卷积层、第二上采样模块和第四特征提取模块连接;
30、所述第四特征提取模块与第二卷积模块连接。
31、更进一步地,所述头部网络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和第三检测模块;
32、所述第一检测模块与第一特征提取模块连接;
33、所述第二检测模块与第三特征提取模块连接;
34、所述第三检测模块与第四特征提取模块连接。
3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的车辆充电方法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杆、支撑单元、气压杆、充电杆单元、摄像头和充电枪;
36、所述充电桩主杆底部设置有带滑轮的底座;
37、所述支撑单元设置在充电桩主杆上;
38、所述充电杆单元转动安装在充电桩主杆顶部;
39、所述气压杆一端安装在支撑单元上,另一端与充电杆单元抵接,用于调整充电杆单元的角度;
40、所述充电枪一端与充电桩主杆通过充电线连接,另一端放置于充电桩主杆上;
41、所述摄像头安装在充电桩主杆上。
42、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固定装置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
43、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安装在充电桩主杆上,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一端连接;
44、所述第二支撑杆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固定安装在充电桩主杆上;
45、所述气压杆一端安装在第二支撑杆上;
46、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充电桩主杆形成三角结构。
47、更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杆单元包括配重块、充电杆连接装置和充电杆;
48、所述充电杆通过充电杆连接装置与充电桩主杆顶部转动连接;
49、所述充电杆一端设置有配重块;
50、其中,充电杆与充电桩主杆夹角范围为110-150°。
51、更进一步地,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防护栏和电缆卡子;
52、所述防护栏安装在底座外围;
53、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防护栏上;
54、所述电缆卡子安装在充电桩主杆上。
55、更进一步地,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识别到充电口位置之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后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主干网络、颈部网络和头部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可分离卷积层、倒置瓶颈层、Swin Transformer层、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二可分离卷积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置瓶颈层包括依次连接的逐点卷积层、深度可分离卷积层和逐点卷积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包括第一通用倒置瓶颈层、第二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三通用倒置瓶颈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网络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连接模块、第二特征提取模块、第二上采样模块、第三连接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包括第四连接模块和第四特征提取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网络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和第三检测模块;
11.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主杆(1)、支撑单元、气压杆(4)、充电杆单元、摄像头(14)和充电枪(1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第一支撑杆固定装置(5)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装置(6);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杆单元包括配重块(7)、充电杆连接装置(8)和充电杆(9);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1)、防护栏(12)和电缆卡子(13);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共享伞状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器(16)、第二限位器(17)和第三限位器(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是否识别到充电口位置之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后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主干网络、颈部网络和头部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可分离卷积层、倒置瓶颈层、swin transformer层、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二可分离卷积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置瓶颈层包括依次连接的逐点卷积层、深度可分离卷积层和逐点卷积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通用倒置瓶颈层包括第一通用倒置瓶颈层、第二通用倒置瓶颈层和第三通用倒置瓶颈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网络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连接模块、第二特征提取模块、第二上采样模块、第三连接模块、第三特征提取模块和第二卷积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黎明,张雨蔚,白玉苓,张智达,刘天纵,翟世雄,司威,王雪生,张耀心,魏显鉴,袁尊隆,李少雄,张晓雯,于洁,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