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5135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0 13:08
本技术涉及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中主池体下部设有设备间,主池体上部由内到外依次设有固液分离池、布水环和脱氮反应环,脱氮反应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脱氮池、第二脱氮池、第一加药池和第二加药池,且第一脱氮池的输入端设有进水管,第二加药池与布水环连通,固液分离池内部由下到上依次形成污泥沉淀区、布水区、斜管填料层和清水区,其中布水区与布水环连通,清水区设有排水管组件,污泥沉淀区下侧设有泥斗,设备间内设有污泥排泥泵和污泥回流泵,且所述污泥排泥泵和污泥回流泵分别通过对应的管路与所述泥斗连通。本技术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减少了碳源使用、缩短了反应时间并降低了产泥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


技术介绍

1、对于水质波动较大的高氨氮废水,污水处理时在污水处理末端经常出现含有氨氮及总氮不达标等情况,为了确保污水处理末端污染物指标能够百分之百达标排放,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厂在建设时会在处理末端增加氨氮/总氮深度处理装置,或者针对已建成多年的污水处理厂可在污水处理末端增设一套氨氮/总氮深度处理装置,这样可以不改变原有污水厂的池体构造,从而可以降低改造成本。

2、传统的氨氮/总氮深度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氨气脱除塔,但这种技术存在产生游离氨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并且还存在使用生石灰易造成水垢、水温降低导致脱氮效果也降低等缺点。化学法多是投加氨氮去除药剂,但该方法成本较高。生物法则是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共同作用,包括活性污泥法脱氮、生物脱氮滤池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多需要外加碳源,这导致运行成本增加,并且结构不够紧凑,占地面积较大,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14303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氨氮废水脱氮处理装置,其包括反硝化池、预曝气池、脱氮池及沉淀池,其通过推进器的设置增加了废水的混合度,而预曝气池和脱氮池里的毛刷填料和球形填料的设置增加了菌种的繁殖,为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提供了菌种保证,沉淀池斜管的设置降低了污泥上翻,增加了出水澄清度,但该装置各个池体分散设置,从而增加了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9174335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污水脱氮处理装置,其包括内环短程反硝化区和外环厌氧氨氧化区,并且两环嵌套并连通,原水池通过第一进水泵与曝气沉淀池相连通,曝气沉淀池通过第三进水泵与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内环短程反硝化区的底部相连通,第三进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二进水泵的输出端连通,该装置将曝气沉淀池与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分别设置,装置整体结构依然不够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减少了碳源使用、缩短了反应时间并降低了产泥量。

2、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包括主池体,并且所述主池体下部设有设备间,所述主池体上部由内到外依次设有固液分离池、布水环和脱氮反应环,其中所述脱氮反应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脱氮池、第二脱氮池、第一加药池和第二加药池,所述第一脱氮池的输入端设有进水管,所述第二加药池设有第一环体连通口与内侧的布水环上部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池内部由下到上依次形成污泥沉淀区、布水区、斜管填料层和清水区,其中所述布水区设有第二环体连通孔与所述布水环下端连通,所述清水区设有排水管组件,所述污泥沉淀区内部设有刮泥组件,所述污泥沉淀区下侧设有泥斗,所述设备间内设有污泥排泥泵和污泥回流泵,并且所述污泥排泥泵和污泥回流泵分别通过对应的管路与所述泥斗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输出侧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加药池连通。

4、所述第一脱氮池上端输入侧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脱氮池中部设有第一高脱氮填料层,所述第一脱氮池下端输出侧通过第一池体连通口与相邻的第二脱氮池下端连通,所述第二脱氮池下端设有曝气装置,所述第二脱氮池中部设有第二高脱氮填料层,所述第二脱氮池上端输出侧设有第二池体连通口与相邻的第一加药池连通,另外所述第二脱氮池下端靠近所述第二池体连通口一侧设有回流泵,并且所述回流泵通过脱氮回流管与所述第一脱氮池上端输入侧连通。

5、所述第一高脱氮填料层下侧设有第一溶解氧探测仪,所述第二高脱氮填料层下侧设有第二溶解氧探测仪。

6、所述第一脱氮池内设有推流搅拌器。

7、所述曝气装置通过曝气风管与设于所述设备间内的曝气风机相连。

8、所述第一加药池内部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加药管和第一搅拌组件,其中水输入后通过所述第一导流板阻挡作用先向下流动,然后再折弯向上流动。

9、所述第一加药池与第二加药池之间通过第三池体连通口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加药池内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加药管、第二导流板和第二搅拌组件,所述污泥回流泵输入侧设有第一污泥回流管与所述泥斗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输出侧设有第二污泥回流管与所述第二加药池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污泥回流管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管下端。

10、所述污泥沉淀区内的刮泥组件包括刮泥盘,并且所述刮泥盘上设有垂直的栅格条,所述主池体上端设有刮泥驱动电机,并且所述刮泥驱动电机的动力轴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刮泥盘中部连接。

11、所述清水区内的排水管组件包括排水支渠和排水总管,并且各个排水支渠均与所述排水总管垂直设置,各个排水支渠均上端开口,各个排水支渠中部下侧均与所述排水总管连通。

12、所述主池体内设有分隔所述设备间与脱氮反应环的隔板。

13、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4、1、本技术将各个池体和设备间均集成于所述主池体中,整个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其中各个脱氮池和加药池沿着圆周方向依次设置于最外侧的脱氮反应环中并可以保证反应充分,而脱氮反应环与固液分离池之间的布水环设置可以起到缓冲及均匀布水的作用,最中心的固液分离池则保证固液分离效果,同时像污泥回流泵、污泥排泥泵、曝气风机等装置均集中设置于主池体下端的设备间中,从而使本技术可以满足污水处理和相关控制需要。

15、2、本技术通过两个溶解氧探测仪实时监测两个脱氮池内的溶解氧情况,以控制其达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低溶解氧的工艺环境要求,其中第二脱氮池内部填料在低溶解氧的环境中系统会分离出亚硝化功能菌(aob)作为优势菌,并将氨气直接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第二脱氮池内的水再通过回流泵作用经脱氮回流管重新流入第一脱氮池中,第一脱氮池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填料将污水中氨氮与亚硝酸盐中的氮转换为氮气,从而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与传统的全程硝化反硝化相比,本技术减少了亚硝酸根转化为硝酸根环节,进而减少了系统的能量输入和碳源使用,并且缩短了硝化反应时间,同时进一步减少了池容,节省投资,另外亚硝酸反硝化菌对比传统的硝酸反硝化菌在反应过程中可少产泥20~30%,同时本技术系统采用接触氧化生物膜法,也即微生物固着在填料上,对比活性污泥法本技术产泥量更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池体(25),并且所述主池体(25)下部设有设备间(9),所述主池体(25)上部由内到外依次设有固液分离池(23)、布水环(2)和脱氮反应环(1),其中所述脱氮反应环(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脱氮池(11)、第二脱氮池(12)、第一加药池(13)和第二加药池(14),所述第一脱氮池(11)的输入端设有进水管(10),所述第二加药池(14)设有第一环体连通口(1404)与内侧的布水环(2)上部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池(23)内部由下到上依次形成污泥沉淀区(4)、布水区(3)、斜管填料层(5)和清水区(7),其中所述布水区(3)设有第二环体连通孔(301)与所述布水环(2)下端连通,所述清水区(7)设有排水管组件(6),所述污泥沉淀区(4)内部设有刮泥组件,所述污泥沉淀区(4)下侧设有泥斗(402),所述设备间(9)内设有污泥排泥泵(901)和污泥回流泵(903),并且所述污泥排泥泵(901)和污泥回流泵(903)分别通过对应的管路与所述泥斗(402)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903)输出侧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加药池(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上端输入侧与所述进水管(10)连通,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中部设有第一高脱氮填料层(1101),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下端输出侧通过第一池体连通口(15)与相邻的第二脱氮池(12)下端连通,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下端设有曝气装置(1203),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中部设有第二高脱氮填料层(1201),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上端输出侧设有第二池体连通口(17)与相邻的第一加药池(13)连通,另外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下端靠近所述第二池体连通口(17)一侧设有回流泵(1204),并且所述回流泵(1204)通过脱氮回流管(16)与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上端输入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脱氮填料层(1101)下侧设有第一溶解氧探测仪(1102),所述第二高脱氮填料层(1201)下侧设有第二溶解氧探测仪(120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氮池(11)内设有推流搅拌器(110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1203)通过曝气风管(19)与设于所述设备间(9)内的曝气风机(902)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池(13)内部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导流板(1301)、第一加药管(1302)和第一搅拌组件(1303),其中水输入后通过所述第一导流板(1301)阻挡作用先向下流动,然后再折弯向上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池(13)与第二加药池(14)之间通过第三池体连通口(18)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加药池(14)内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加药管(1402)、第二导流板(1401)和第二搅拌组件(1403),所述污泥回流泵(903)输入侧设有第一污泥回流管(22)与所述泥斗(402)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903)输出侧设有第二污泥回流管(21)与所述第二加药池(14)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污泥回流管(21)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加药管(1402)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区(4)内的刮泥组件包括刮泥盘(401),并且所述刮泥盘(401)上设有垂直的栅格条(4011),所述主池体(25)上端设有刮泥驱动电机(403),并且所述刮泥驱动电机(403)的动力轴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刮泥盘(401)中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区(7)内的排水管组件(6)包括排水支渠(601)和排水总管(602),并且各个排水支渠(601)均与所述排水总管(602)垂直设置,各个排水支渠(601)均上端开口,各个排水支渠(601)中部下侧均与所述排水总管(60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体(25)内设有分隔所述设备间(9)与脱氮反应环(1)的隔板(8)。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池体(25),并且所述主池体(25)下部设有设备间(9),所述主池体(25)上部由内到外依次设有固液分离池(23)、布水环(2)和脱氮反应环(1),其中所述脱氮反应环(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脱氮池(11)、第二脱氮池(12)、第一加药池(13)和第二加药池(14),所述第一脱氮池(11)的输入端设有进水管(10),所述第二加药池(14)设有第一环体连通口(1404)与内侧的布水环(2)上部连通,所述固液分离池(23)内部由下到上依次形成污泥沉淀区(4)、布水区(3)、斜管填料层(5)和清水区(7),其中所述布水区(3)设有第二环体连通孔(301)与所述布水环(2)下端连通,所述清水区(7)设有排水管组件(6),所述污泥沉淀区(4)内部设有刮泥组件,所述污泥沉淀区(4)下侧设有泥斗(402),所述设备间(9)内设有污泥排泥泵(901)和污泥回流泵(903),并且所述污泥排泥泵(901)和污泥回流泵(903)分别通过对应的管路与所述泥斗(402)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泵(903)输出侧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加药池(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上端输入侧与所述进水管(10)连通,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中部设有第一高脱氮填料层(1101),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下端输出侧通过第一池体连通口(15)与相邻的第二脱氮池(12)下端连通,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下端设有曝气装置(1203),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中部设有第二高脱氮填料层(1201),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上端输出侧设有第二池体连通口(17)与相邻的第一加药池(13)连通,另外所述第二脱氮池(12)下端靠近所述第二池体连通口(17)一侧设有回流泵(1204),并且所述回流泵(1204)通过脱氮回流管(16)与所述第一脱氮池(11)上端输入侧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套式短程脱氮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脱氮填料层(1101)下侧设有第一溶解氧探测仪(1102),所述第二高脱氮填料层(1201)下侧设有第二溶解氧探测仪(12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荣张晓光李美潇周淑英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