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1、楼板作为建筑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多层建筑分割不同楼层的一种混凝土结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和分散负载。
2、目前,楼板通常的施工方法是采用搭设模板进行全湿作业浇筑的形式,需要工作人员先搭设浇筑模板,然后在浇筑模板内绑扎钢筋骨架,然后再向模板内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为了保证钢筋骨架位置的稳定,避免钢筋骨架的移位,还需要在浇筑前对钢筋骨架进行固定,采用这种形式建造楼板工程量大,施工繁琐;而且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后还会因为承重导致模板变形,导致混凝土板带两侧以及底面普遍性漏浆甚至胀模,一方面,在混凝土硬化后,这些位置的楼板下侧会存在局部鼓凸,导致楼板下侧平整度不高,需要大量返修打磨工作才能保证底面与两侧楼板的平整,给后续装修等事故带来极大的麻烦;另一方面,钢筋骨架的局部位置处于弯曲状态,还会严重的恶化钢筋骨架的力学性能,容易出现裂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楼板施工质量;同时传统的楼板建造周期长、效率低下,影响工程建造进度。
3、因此,专利技术人鉴于此,提出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以解决现有的楼板下侧容易出现鼓凸,需要返修打磨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解决传统的楼板建造周期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包括混凝
4、所述混凝土基础、所述支撑单元、所述预制板体和所述浇筑板体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支撑单元用于对所述预制板体和所述浇筑板体进行支撑;
5、所述预制板体至少为两个,各所述预制板体间隔平铺在所述支撑单元顶部,所述预制板体与所述浇筑板体共同形成楼板本体,所述混凝土基础为底部承载结构,所述浇筑板体采用混泥土现浇的形式制成,所述浇筑板体浇筑在所述预制板体和支撑单元上层,各所述预制板体与所述浇筑板体固化形成一体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和板带,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混凝土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搭接,至少两个所述板带间隔平铺于第二支撑组件上表面,所述预制板体设于两个所述板带的间隔区,所述板带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的边缘搭接。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组件的底部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确保稳固性和承重能力,第二支撑组件的顶部与预制板体的底部相接触,起到直接支撑作用,当预制板体放置到支撑单元上时,其重量主要通过第二支撑组件传递到第一支撑组件,再由第一支撑组件分散到混凝土基础上,达到对预制板体支撑的作用。
8、通过将板带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个预制板体的边缘搭接,能够提高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当预制板体安装在板带上时,板带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预制板体上的荷载,从而减轻对单一次龙骨的压力,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预制板体因受力不均而开裂的可能性。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横向连杆和竖向连杆,所述横向连杆与所述竖向连杆的数量均为多根,各所述横向连杆的轴线与各所述竖向连杆的轴线相互垂直。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横向连杆和竖向连杆构成第一支撑组件的主要框架,横向连杆和竖向连杆垂直相交,形成一个网格状结构能够提供较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当预制板体安装在第一支撑组件上方时,预制板体的重量通过横向连杆和竖向连杆传递到混凝土基础上,构成的网格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散预制板体的重力,防止局部过载。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主龙骨和次龙骨,所述主龙骨和次龙骨均为多根,各所述主龙骨安装在对应其一所述的竖向连杆顶部,所述主龙骨和次龙骨的轴线相垂直,所述次龙骨搭设在所述主龙骨上方。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多根主龙骨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竖向连杆顶部,形成主要的承重结构,多根次龙骨搭设在主龙骨上方,与主龙骨的轴线相垂直,构成一个支撑平面,主龙骨与次龙骨垂直交叉的布局增强了整个第二支撑组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预制板体搭设在次龙骨上,其重量通过次龙骨传递到主龙骨,主龙骨再将重量分散到下方的竖向连杆上,最终传递到混凝土基础。
13、进一步地,还包括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铺设在所述板带上表面,所述预制板体设于两个所述板带的间隔区,所述预制板体的两侧分别压住相邻两个板带上的防水卷材边缘。
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铺设在板带上表面主要是为了防止相邻两预制板体之间的缝隙出现漏浆,防水卷材采用高分子材料或特殊涂层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能够有效阻隔水分和混凝土浆液的渗透,从而保持结构的干燥和完整性。
15、安装预制本体时,需要确保防水卷材被牢固地固定在安装预制本体的底部,预制板本体牢固地压合在防水卷材上,避免在浇筑过程中移位或损坏,以确保防水、防漏浆效果的有效性。
16、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主龙骨搭设在所述竖向连杆的顶部。
1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主龙骨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其被搭设在竖向连杆的顶部,可以有效地将预制板体的重量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荷载传递到竖向连杆上,由于设置了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主龙骨,这种布局有助于均匀分散重力,避免单点过载,从而增强了整体的承重能力,多个主龙骨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抵抗预制板体可能产生的弯曲或扭曲力,保持整体结构的平稳。
18、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板体的两侧设有至少两根筋条,各所述筋条的端部发生弯曲形成有折弯部。
1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筋条的折弯部能够增加预制板体端部的连接强度,浇筑后,预制板体能够更好地与浇筑混泥土形成整体结构,提高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同时,筋条的折弯部能够有效约束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在楼板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的可能性。
20、进一步地,当所述预制板体铺设在所述防水卷材上时,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之间形成有浇筑槽,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上的筋条分别延伸至所述浇筑槽内。
2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相邻预制板体上的筋条延伸至浇筑槽内,并在槽内进行混凝土浇筑,可以使得各个预制板体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能够大大提升结构的整体性;同时由于浇筑槽的存在,混凝土可以在槽内充分填充并固化,形成一个连续的、防水的屏障,不仅可以防止混凝土浆液渗漏,还能提高整体的防水性能,特别是在使用防水卷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防水效果。筋条延伸至浇筑槽内并在其中固定,能够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了预制板体之间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共同承受更大的荷载,有助于减少因温度变化或荷载作用而产生的裂缝,有助于分散应力,进一步减少裂缝的风险。
22、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板体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凸筋,各所述凸筋沿所述预制板体的高度方向向上隆起。
2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凸筋的设计增加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1)、第二支撑组件(22)和板带(23),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混凝土基础(1)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2)搭接,至少两个所述板带(23)间隔平铺于第二支撑组件(22)上表面,所述预制板体(3)设于两个所述板带(23)的间隔区,所述板带(23)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3)的边缘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包括横向连杆(211)和竖向连杆(212),所述横向连杆(211)与所述竖向连杆(212)的数量均为多根,各所述横向连杆(211)的轴线与各所述竖向连杆(212)的轴线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2)包括主龙骨(221)和次龙骨(222),所述主龙骨(221)和次龙骨(222)均为多根,各所述主龙骨(2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卷材(5),所述防水卷材(5)铺设在所述板带(23)上表面,所述预制板体(3)设于两个所述板带(23)的间隔区,预制板体(3)的两侧分别压住相邻两个板带(23)上的防水卷材(5)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主龙骨(221)搭设在所述竖向连杆(212)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体(3)的两侧设有至少两根筋条(311),各所述筋条(311)的端部发生弯曲形成有折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预制板体(3)铺设在所述防水卷材(5)上时,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3)之间形成有浇筑槽(6),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3)上的筋条(311)分别延伸至所述浇筑槽(6)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体(3)的顶部设有至少两个凸筋(312),各所述凸筋(312)沿所述预制板体(3)的高度方向向上隆起。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龙骨(221)为钢管,所述次龙骨(222)为木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2)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1)、第二支撑组件(22)和板带(23),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的底部安装在所述混凝土基础(1)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2)搭接,至少两个所述板带(23)间隔平铺于第二支撑组件(22)上表面,所述预制板体(3)设于两个所述板带(23)的间隔区,所述板带(23)的两侧分别与相邻两所述预制板体(3)的边缘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1)包括横向连杆(211)和竖向连杆(212),所述横向连杆(211)与所述竖向连杆(212)的数量均为多根,各所述横向连杆(211)的轴线与各所述竖向连杆(212)的轴线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板木模减量化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2)包括主龙骨(221)和次龙骨(222),所述主龙骨(221)和次龙骨(222)均为多根,各所述主龙骨(221)安装在对应其一所述的竖向连杆(212)顶部,所述主龙骨(221)和次龙骨(222)的轴线相垂直,所述次龙骨(222)搭设在所述主龙骨(221)上方。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红,刘臻,林毅,吕航,黑亚军,李朝毅,赵超,张林芳,宋敏洁,张钖,陈真才,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