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下摆臂,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辆下摆臂上的后衬套减振效果微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下摆臂和圆形的后衬套,后衬套的中心处位于下摆臂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上,后衬套包括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依次套接,金属外套与下摆臂连为一体,所述橡胶中套的外环上设有一对关于衬套轴线对称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下摆臂上后衬套的减振效果,显著减少了车轮振动对转向系统的影响。(*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下摆臂。
技术介绍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地面的凹凸不平,将引起车轮的振动,振动又会通过下摆 臂传递到副车架上,引起副车架振动,进而引起连接在副车架上的转向系统振动,导致方向 盘抖动,下摆臂后衬套内的橡胶套则可起到减振作用,但现有车辆下摆臂后衬套内安装的 橡胶减振作用微弱,无法起到较好的减振效果。中国专利公告号CN2931227Y,公告日2007年8月8日,公告了一种改良结构的摆 臂衬套,它包括圆筒形的套管、橡胶套和衬套,橡胶套套于套管上,衬套套于橡胶套外侧,套 管的中部外侧具有凸肩,橡胶套的内侧具有与上述凸肩相配合的形状,该专利解决了摆臂 衬套使用稳定性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但该摆臂衬套未提及防震结构,使用时仍然无法起 到较好的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辆下摆臂后衬套减振效果微弱的问题,提供一 种对振动衰减作用明显的汽车下摆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下摆臂,包括下摆臂 和圆形的后衬套,后衬套的中心处位于下摆臂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上,后衬套包括金属外 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依次套接,金属外套与下摆臂连 为一体,所述橡胶中套的外环上设有一对关于衬套轴线对称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 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在下摆臂上,起到主要减振作用是后衬套上的橡胶 中套,橡胶中套采用硫化工艺加工后的橡胶制成,可增加橡胶的弹性,延长使用寿命,对称 的凹槽开设在圆环形橡胶中套的外环上,有利于橡胶中套吸收来自车轮的振动,然后产生 弹性形变而释放,从而起到减振作用,橡胶中套在后衬套中的位置会较大的影响橡胶中套 起到的减振作用,当橡胶中套的安装位置不恰当时,起到的减振效果微弱,因此两个凹槽的 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这一夹角有利于确定橡胶中套在后衬套中 的安装位置,使得橡胶中套处于较佳的位置,更好地吸收来自车轮的振动,明显提高减振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夹角为20至40度。经过试验测试,夹角在这一角度范围内橡胶中 套可以起到较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减少车轮振动给转向系统带来的影响。作为优选,夹角为28度。经过试验测试,夹角在这一角度橡胶中套起到的减振 效果效果最好,与现有的下摆臂后衬套相比显著提高了减振效果,X方向上提高了百分之 二十六,Y方向上提高了百分之二十,Z方向上提高了百分之五。作为优选,橡胶中套上的凹槽底部呈凸肩状,凸肩的横截面呈圆弧形。橡胶中套上 凸肩状的部分使得橡胶中套具有上下两个环形凹陷,利于橡胶中套吸收来自车轮的振动,加强减振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橡胶中套外圈上凹槽的设置,提高了橡胶中套的减振 效果,利于橡胶中套缓解来自车轮的振动,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 交形成夹角,这样的设置,使得橡胶中套位于最佳的减振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 显著减少车轮振动对转向系统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摆臂,2、前衬套,3、圆筒形连接套,4、后衬套,41、金属外套,42、橡胶中 套,43、金属内套,5、夹角,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 明。实施例一种汽车下摆臂(参见附图1),包括下摆臂1,下摆臂1呈等腰三角形状,下摆臂1 的右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前衬套2,下摆臂1的左上端焊接固定有圆筒形连接套3,下摆臂1 的左下端为圆形的后衬套4,后衬套4的中心处位于圆筒形连接套3竖直方向的轴线上,后 衬套4与下摆臂1连为一体,后衬套4包括金属外套41、橡胶中套42和金属内套43,橡胶 中套42套于金属内套43外侧,金属外套41套于橡胶中套42外侧,金属外套41、橡胶中套 42和金属内套43三者固连在一起,金属外套41、橡胶中套42和金属内套43三者同轴,金 属外套41的内环为圆形,金属内套43为圆环形,橡胶中套42为在圆环形橡胶套的外环上 加工一对凹槽6而成,两个凹槽6关于后衬套4的轴线对称,凹槽6底部为凸肩状的弧形, 两个凹槽6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3竖直方向的轴线相交于后衬套4的中心处,并形 成夹角5,夹角5为二十八度。当车轮的振动传递至下摆臂1时,后衬套4上的橡胶中套42的凹槽6处产生弹性 形变,而被压缩,然后橡胶中套42的凹槽6处释放弹性形变,恢复原状,车轮传递来的振动 被吸收,从而转化为弹性形变而被释放,达到减振的目的。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 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权利要求一种汽车下摆臂,包括下摆臂和圆形的后衬套,后衬套的中心处位于下摆臂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上,后衬套包括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依次套接,金属外套与下摆臂连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中套的外环上设有一对关于衬套轴线对称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下摆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20至4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下摆臂,其特征在于夹角为28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下摆臂,其特征在于橡胶中套上的凹槽 底部呈凸肩状,凸肩的横截面呈圆弧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下摆臂,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辆下摆臂上的后衬套减振效果微弱的问题。本技术包括下摆臂和圆形的后衬套,后衬套的中心处位于下摆臂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上,后衬套包括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依次套接,金属外套与下摆臂连为一体,所述橡胶中套的外环上设有一对关于衬套轴线对称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本技术提高了下摆臂上后衬套的减振效果,显著减少了车轮振动对转向系统的影响。文档编号B60G7/00GK201613791SQ20092031803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2日专利技术者何永亮, 刘强, 李书福, 杨健, 王海林, 赵福全, 陈世荣,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下摆臂,包括下摆臂和圆形的后衬套,后衬套的中心处位于下摆臂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上,后衬套包括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金属外套、橡胶中套和金属内套依次套接,金属外套与下摆臂连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中套的外环上设有一对关于衬套轴线对称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中心连线与圆筒形连接套的轴线相交形成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永亮,李书福,杨健,赵福全,陈世荣,王海林,刘强,马芳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