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3151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前横梁吸能不足而导致车身受损的问题。本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包括前横梁及安装在前横梁与前纵梁之间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为钢板制成的单板结构,吸能盒的前端与前横梁相固接。本结构减少了前横梁所占的空间,加长了吸能盒的长度,使得吸能盒可吸收转换的载荷增加,能够保障前横梁在受到撞击之后,吸能平缓、充分,为乘员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尽可能的减轻车辆的损坏。(*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汽车前横梁,特别是一种汽车前横梁的 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前横梁横向设置在汽车的前端,为了避免在前端碰撞时对汽车结构产生破坏,力口 入了变形元件,即吸能盒结构,吸能盒是钢、铝或塑料制成的、一般为长方形的薄壁元件制 成的盒体结构,它可以由压制而成的板材外壳拼合而成,也可以由挤压的型材一体成形。吸 能盒一般设置在汽车纵梁与前横梁之间,其吸收由于碰撞引起的动能,在此过程中将动能 转化为变形功,由此可以避免在超过一临界的载荷水平时使车身发生严重变形。目前,某些微型车在车身设计时候由于空间限制,吸能盒很短,致使吸能盒在正面 碰撞时不能充分的压溃,从而影响了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对乘员舱将 会产生严重冲击而导致乘员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更能充分变形和 吸能,具有良好的转换载荷能力,且简单实用的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包 括前横梁及安装在前横梁与前纵梁之间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为板材制成 的单板结构,吸能盒的前端与前横梁相固接。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前横梁改制成为单板结构,减少了前横梁的厚度及体积,以 增长吸能盒的长度,提高吸能效果,减少车身的受损。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前横梁具有横向凹槽结构,其凹 槽的开口朝向车内方向,吸能盒的前端与凹槽的底部相固接。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吸能盒的前端设置有一块与前横 梁固定的连接板。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吸能盒由两个槽口形盒板错位固 接而成。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吸能盒为一块钢板钣金制成的盒 状结构。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吸能盒的折边处制有诱导孔或诱 导槽。本技术方案在吸能盒上设置诱导孔或诱导槽,相对于传统的吸能盒,其变形更加充 分,吸能效果更加优越。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吸能盒内设置有吸能缓冲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结构取消前横梁中的内板结构,改变原有技术中的前横梁的 双板结构为单板结构,减少了前横梁所占的空间,加长了吸能盒的长度,使得吸能盒可吸收转换的载荷增加,能够保障前横梁在受到撞击之后,吸能平缓、充分,为乘员提供更大的生 存空间,同时尽可能的减轻车辆的损坏,以减少后期维修费用。与之同时,本技术方案中使 用单板制成的前横梁,可以节约材料,并且减轻整体结构的重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吸能盒的另一个实施例。图中,1、前横梁;11、 槽;2、吸能盒;21、盒板一 ;22、盒板二 ;23、连接板;3、吸能 缓冲材料;4、诱导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前横梁1为设置在车体前方的一个横向梁结构,其由钢板压 制而成,具有开口朝向车内一侧的凹槽11的截面结构,凹槽11的底部与吸能盒2固接。本 实施例中吸能盒2由一块高强度的钢板钣金制成的盒状结构,其前端焊接有一与前横梁固 接的连接板23,该连接板可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前横梁1的凹槽11的底 部。吸能盒2的内部填加有吸能缓冲材料3,本实施例中的吸能缓冲材料3采用的是泡沫塑 料。参照图2,另一实施例的吸能盒2由槽口形盒板一 21和盒板二 22错位在贴合处固 接而成。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的折边处制有诱导孔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 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前横梁1、凹槽11、吸能盒2、盒板一 21、盒板二 22、连接板 23、吸能缓冲材料3、诱导孔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 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 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包括前横梁(1)及安装在前横梁(1)与前纵梁之间的吸能盒(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1)为板材制成的单板结构,吸能盒(2)的前端与前横梁(1)相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1) 具有横向凹槽(11)结构,其凹槽(11)的开口朝向车内方向,吸能盒⑵的前端与凹槽(11) 的底部相固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 的前端设置有一块与前横梁(1)固定的连接板(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 由两个槽口形盒板错位固接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 为一块钢板钣金制成的盒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 的折边处制有诱导孔(4)或诱导槽。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吸能盒(2)内设置有吸能缓冲材料(3)。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属于机械
它解决了现有的前横梁吸能不足而导致车身受损的问题。本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包括前横梁及安装在前横梁与前纵梁之间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为钢板制成的单板结构,吸能盒的前端与前横梁相固接。本结构减少了前横梁所占的空间,加长了吸能盒的长度,使得吸能盒可吸收转换的载荷增加,能够保障前横梁在受到撞击之后,吸能平缓、充分,为乘员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尽可能的减轻车辆的损坏。文档编号B62D21/15GK201712667SQ20092031781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8日专利技术者刘卫国, 尹高纪, 李书福, 杨健, 林高泽, 赵福全, 钱国强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横梁的吸能结构,包括前横梁(1)及安装在前横梁(1)与前纵梁之间的吸能盒(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横梁(1)为板材制成的单板结构,吸能盒(2)的前端与前横梁(1)相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福杨健赵福全尹高纪林高泽钱国强刘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