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3006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0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智能充电桩技术领域,更具体的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组件,所述充电桩组件的内部安装有定位锁定组件,所述定位锁定组件包括动力导向组件,所述动力导向组件的顶部安装有锁定限位组件,所述充电桩组件包括电桩底座,所述电桩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支撑柱;伺服电机即可锁定第一齿轮,使得第一齿轮不再发生旋转,使得使用者在完成充电后,充电枪只需放入枪口后即可完成自动锁定,避免在充电完成后充电枪没有完全插进充电桩定位口从而导致充电枪未能被锁紧的情况出现,有效的避免了充电枪枪口处的电芯元件长时间暴露在外界发生氧化的情况,保证充电枪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智能充电桩,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


技术介绍

1、充电桩是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装置,也被称为电动车充电站或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充电桩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连接线缆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中,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具体过程如下:

2、电能转换:交流充电桩通过电动汽车内置的车载充电机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对电池充电;直流充电桩内置大功率直流充电模块,充电桩本身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接输出给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3、充电控制:无论是交流充电桩还是直流充电桩,都包含一个控制器,它起到了监控和调节充电过程的作用。例如,在电池两端加载直流电压后,以恒定大电流对电池充电,当电池电压上升到一定标称值后,控制器会调整为恒压小电流继续充电,直到电量充满。

4、现有汽车智能充电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5、现有汽车智能充电桩在使用完成后需要将充电枪插回充电桩上,但是现有充电枪在插回充电桩需要使用者对准缺口后,用力插入直至锁定后才可完成充电枪的插回工作,因此不便于使用者使用,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充电枪没有完全插进充电桩定位口从而导致充电枪未能被锁紧的情况,此时会导致充电枪枪口处的电芯元件长时间暴露在外界发生氧化,从而导致充电枪的使用寿命缩短,不便于保证充电枪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组件,所述充电桩组件的内部安装有定位锁定组件,所述定位锁定组件包括动力导向组件,所述动力导向组件的顶部安装有锁定限位组件,所述充电桩组件包括电桩底座,所述电桩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支撑柱,所述电桩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主体,所述电桩主体正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方形定位槽,所述电桩主体的正面安装有第一电磁感应块,所述电桩主体的正面安装有电枪插口,所述电桩主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罩壳,所述罩壳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罩板,所述罩壳内侧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滑轨,所述罩壳内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滑轨,所述电桩支撑柱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的另一端安装有充电枪,所述充电枪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磁触发块,所述充电枪的顶部开设有推动缺口。

3、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侧面安装有旋转轴,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旋转轴的两侧均安装有三角弧形环,所述三角弧形环远离旋转轴的一侧安装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的外侧安装有限位环,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旋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向板,所述定位导向板的顶部开设有凸型滑动槽。

4、进一步的,所述锁定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远离旋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板顶部的背面固定连接有u型定位板,所述u型定位板的内侧安装有弧形定位板,所述弧形定位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u型旋转板,所述u型旋转板远离推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u型旋转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锁定柱。

5、进一步的,所述罩壳的正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罩壳定位孔的形状与充电枪的形状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方形定位槽的中心线与方形槽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

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磁滑轨之间的距离与电磁触发块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块的形状与尺寸和定位横杆与第二电磁感应块的尺寸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方形槽的宽度和u型旋转板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外侧的齿牙与第二齿轮外侧的齿牙相互啮合,所述推动柱外侧两个限位环之间的距离和推动板的厚度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推动柱的直径与推动槽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

8、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柱的宽度为推动缺口的两倍,所述三角弧形环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距离和u型旋转板的宽度之间互相配合。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滑动板与限位滑动板的截面尺寸和凸型滑动槽之间的尺寸间隙配合,所述推动板的底部与第一固定杆的顶部在同一平面上。

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1.本专利技术在进行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除设备的锁定,此时伺服电机工作带动第一齿轮旋转,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继而带动旋转轴转动,然后同步带动两个三角弧形环顺时针旋转,且带动推动柱同步旋转,继而通过三角弧形环转动推动u型旋转板和弧形定位板沿着u型定位板转动,继而带动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锁定柱同步转动,从而使得锁定柱离开卡住推动缺口的位置,通过推动柱的转动推动推动板向正面移动,继而带动第一滑动板、限位滑动板向正面移动,从而带动定位横杆和第二电磁感应块远离第一电磁感应块,此时使用者即可拉出充电枪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工作,在电磁触发块离开第一电磁滑轨和第二电磁滑轨时此时伺服电机锁定第一齿轮使得第一齿轮不再发生转动,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完成拔出充电枪进行充电工作。

12、2.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者在使用完成后,将电桩主体插入到罩壳正面的放置孔中,此时电磁触发块的底部与两侧和第二电磁滑轨与第一电磁滑轨接触后,此时伺服电机工作带动第一齿轮反向旋转,继而带动第二齿轮和旋转轴反向旋转,然后带动三角弧形环和推动柱反向旋转,继而使得锁定柱旋转下落至推动缺口上,继而在锁定柱持续旋转的过程中会推动充电枪向背面移动,在移动的时会带动定位横杆和第二电磁感应块向背面移动,继而在第二电磁感应块的背面和推动缺口接触后即可完成对充电枪的锁定,此时伺服电机即可锁定第一齿轮,使得第一齿轮不再发生旋转,使得使用者在完成充电后,充电枪只需放入枪口后即可完成自动锁定,避免在充电完成后充电枪没有完全插进充电桩定位口从而导致充电枪未能被锁紧的情况出现,有效的避免了充电枪枪口处的电芯元件长时间暴露在外界发生氧化的情况,保证充电枪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组件(1)的内部安装有定位锁定组件(2),所述定位锁定组件(2)包括动力导向组件(201),所述动力导向组件(201)的顶部安装有锁定限位组件(202),所述充电桩组件(1)包括电桩底座(101),所述电桩底座(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支撑柱(102),所述电桩支撑柱(1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主体(103),所述电桩主体(103)正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方形定位槽(104),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安装有第一电磁感应块(105),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安装有电枪插口(106),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罩壳(107),所述罩壳(10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罩板(108),所述罩壳(107)内侧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滑轨(1010),所述罩壳(107)内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滑轨(1011),所述电桩支撑柱(10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线(1012),所述导线(1012)的另一端安装有充电枪(1013),所述充电枪(10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磁触发块(1014),所述充电枪(1013)的顶部开设有推动缺口(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导向组件(201)包括第一固定杆(2011),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侧面安装有旋转轴(2012),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2013),所述伺服电机(201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014),所述旋转轴(20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015),所述旋转轴(2012)的两侧均安装有三角弧形环(2016),所述三角弧形环(2016)远离旋转轴(2012)的一侧安装有推动柱(2017),所述推动柱(2017)的外侧安装有限位环(2018),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远离旋转轴(20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向板(2019),所述定位导向板(2019)的顶部开设有凸型滑动槽(20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限位组件(202)包括第一滑动板(2021),所述第一滑动板(20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滑动板(2022),所述第一滑动板(2021)远离旋转轴(20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槽(2024),所述第一滑动板(2021)顶部的背面固定连接有U型定位板(2025),所述U型定位板(2025)的内侧安装有弧形定位板(2026),所述弧形定位板(2026)的正面固定连接有U型旋转板(2027),所述U型旋转板(2027)远离推动板(20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028),所述第一固定板(202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029),所述第二固定板(2029)远离U型旋转板(20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锁定柱(20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107)的正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罩壳(107)定位孔的形状与充电枪(1013)的形状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方形定位槽(104)的中心线与方形槽(109)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滑轨(1011)之间的距离与电磁触发块(1014)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电磁感应块(105)的形状与尺寸和定位横杆(20211)与第二电磁感应块(20212)的尺寸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方形槽(109)的宽度和U型旋转板(2027)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2014)外侧的齿牙与第二齿轮(2015)外侧的齿牙相互啮合,所述推动柱(2017)外侧两个限位环(2018)之间的距离和推动板(2023)的厚度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推动柱(2017)的直径与推动槽(2024)的宽度之间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柱(20210)的宽度为推动缺口(1015)的两倍,所述三角弧形环(2016)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距离和U型旋转板(2027)的宽度之间互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滑动板(2022)与限位滑动板(2022)的截面尺寸和凸型滑动槽(20110)之间的尺寸间隙配合,所述推动板(2023)的底部与第一固定杆(2011)的顶部在同一平面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组件(1)的内部安装有定位锁定组件(2),所述定位锁定组件(2)包括动力导向组件(201),所述动力导向组件(201)的顶部安装有锁定限位组件(202),所述充电桩组件(1)包括电桩底座(101),所述电桩底座(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支撑柱(102),所述电桩支撑柱(1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桩主体(103),所述电桩主体(103)正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方形定位槽(104),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安装有第一电磁感应块(105),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安装有电枪插口(106),所述电桩主体(10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罩壳(107),所述罩壳(10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形罩板(108),所述罩壳(107)内侧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滑轨(1010),所述罩壳(107)内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滑轨(1011),所述电桩支撑柱(10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导线(1012),所述导线(1012)的另一端安装有充电枪(1013),所述充电枪(10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磁触发块(1014),所述充电枪(1013)的顶部开设有推动缺口(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导向组件(201)包括第一固定杆(2011),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侧面安装有旋转轴(2012),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2013),所述伺服电机(201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2014),所述旋转轴(201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015),所述旋转轴(2012)的两侧均安装有三角弧形环(2016),所述三角弧形环(2016)远离旋转轴(2012)的一侧安装有推动柱(2017),所述推动柱(2017)的外侧安装有限位环(2018),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远离旋转轴(20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向板(2019),所述定位导向板(2019)的顶部开设有凸型滑动槽(20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限位组件(202)包括第一滑动板(2021),所述第一滑动板(20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东升赵宇田丰福代孝红孙雪梅郭其涛王珏琦贺婷钰刘立春林琦温雪刘震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