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29630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0 12:55
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旱区弃渣场坡面设有多条横向条沟或半球窝沟,多腔植生袋Ⅰ及Ⅱ为填充有基质及种子的袋状结构,坡面平铺若干多腔植生袋Ⅰ,条沟或半球窝沟嵌入若干多腔植生袋Ⅱ,多腔植生袋Ⅰ顶层腔室及多腔植生袋Ⅱ顶部填充种子与萌芽基材混合物,多腔植生袋Ⅰ及Ⅱ底部腔室填充植被保湿棉,多腔植生袋Ⅰ及Ⅱ中部腔室填充植被生长基材。本技术在弃渣场坡面设置多条条沟,并在坡面及条沟内覆盖多腔植生袋Ⅰ及Ⅱ,不仅可满足植被所需营养,且克服了旱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带来的养护成本高、植被存活率低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降水利用率高、保湿隔热性好、植被存活率高和寿命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降水利用率高、保湿隔热性好、植被存活率高和寿命长的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1、矿产资源采、选、冶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大多是露天堆存于矿区内,弃渣受风吹日晒及雨雪天气影响,极易诱发扬尘、水土流失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2、目前,弃渣场生态修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将天然土壤、腐殖质土等与种子等混合后,直接铺设于弃渣表面,作为植被生长的基质层;其二是通过植生袋技术,将植生基材与植被种子内装于植生袋中,再通过锚固作用将植生袋固定于弃渣表面。

3、由于弃渣场大多为松散的土石混合物,堆积体结构松散、孔隙较大,铺设天然土壤作为植生基材的传统方法,易造成基材营养成分通过弃渣孔隙随雨水快速下渗流失,不利于植被的长期稳定生长。且基材直接铺设于弃渣表面,长时间的日照使得弃渣表面温度升高,基材内部蒸腾作用加强,加速水分流失,不利于植被的后期养护,特别是在干旱地区,降雨稀少,浇水养护的成本显著增长。此外,由于弃渣场大孔隙的存在,天然土壤的耗材量也相应偏高。

4、虽然目前常用的植生袋技术能一定程度的解决植被生长基材营养成分流失以及土壤耗材增大的问题,但直接铺设于弃渣表面的植生袋并不能阻隔岩石坡面的热传导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地区,降雨稀少且日照强烈,植生袋技术存在保湿隔热性差的缺点。此外,现有植生袋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单一袋体的传统植生袋存在内装物太厚种子难以萌芽,内装物太薄植物后期营养供应不足的问题;分隔式植生袋虽能实现将种子土壤和生长基材分隔,但环绕式的夹层内都填充混有植物种子的土壤会造成侧部及底部的种子浪费,且隔挡所用的木浆纸、椰纤维网等严重阻碍种子层与生长层间的营养成分流通。

5、现有技术中还有通过在植生袋底部设置保水隔热层,以及在弃渣场表面铺设保水隔热层后再铺设植生袋的技术方案,从而解决常用植生袋铺设后保湿隔热性差的问题,但由于植生袋多铺设在弃渣场的坡面上,短时强降雨时坡面上的植生袋难以有效截留雨水,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来说尤为突出。虽然也有通过设置导流沟及储水池的结构来截留降水,但截留后的降水需要二次浇灌才能利用,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后期成本较高。

6、有鉴于此,开发一种结构简单、降水利用率高、保湿隔热性好、植被存活率高和寿命长的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装置就显得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水利用率高、保湿隔热性好、植被存活率高和寿命长的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

2、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多腔植生袋ⅰ、多腔植生袋ⅱ,所述旱区弃渣场的坡面纵向间隔设置有多条横向延伸的条沟或半球窝沟,所述多腔植生袋ⅰ及多腔植生袋ⅱ均为填充有基质及种子的袋状结构,所述旱区弃渣场在条沟或半球窝沟以外的坡面上相互贴合的平铺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ⅰ,所述旱区弃渣场的条沟或半球窝沟内嵌入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ⅱ,所述多腔植生袋ⅰ的顶层腔室及多腔植生袋ⅱ顶部分别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所述多腔植生袋ⅰ及多腔植生袋ⅱ的底部腔室分别填充有植被保湿棉,所述多腔植生袋ⅰ及多腔植生袋ⅱ的中部腔室内分别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

3、进一步的,所述多腔植生袋ⅱ呈半圆柱状嵌入在条沟内或呈半球状嵌入在半球窝沟内,所述多腔植生袋ⅱ包括袋体底层ⅱ、分隔层ⅱ,所述袋体底层ⅱ上方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ⅱ,所述分隔层ⅱ的边沿与袋体底层ⅱ的边沿连接形成袋状结构,所述袋体底层ⅱ与底层的分隔层ⅱ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ⅱ,所述分隔层ⅱ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ⅱ,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的顶层分隔层ⅱ顶部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的混合物层。

4、进一步的,所述多腔植生袋ⅰ为长方形袋状结构且包括袋体底层ⅰ、分隔层ⅰ、袋体面层ⅰ,所述袋体底层ⅰ与袋体面层ⅰ的边沿相互连接形成空心袋体,所述袋体内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ⅰ,所述分隔层ⅰ的边沿与袋体边沿连接,所述袋体底层ⅰ与底层的分隔层ⅰ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ⅰ,所述分隔层ⅰ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ⅰ,所述袋体面层ⅰ与顶层分隔层ⅰ之间形成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的种子种植腔ⅰ。

5、进一步的,所述保湿隔热腔ⅰ及保湿隔热腔ⅱ填充植被保湿棉后的厚度为2~5cm,所述植被生长腔ⅰ填充植被生长基材后的厚度为20~30cm,所述植被生长腔ⅱ填充植被生长基材后的最厚处厚度为20~30cm,所述种子种植腔ⅰ充填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后的厚度为3~6cm,所述混合物层的最厚处厚度为3~6cm。

6、进一步的,所述多腔植生袋ⅰ的长度为80~90cm、宽度为40~50cm且厚度为25~41cm,所述半球状条沟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的截面半径为25~41cm。

7、进一步的,所述条沟的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半球窝沟由横向首尾相接的若干半球窝构成。

8、进一步的,所述袋体底层ⅰ及袋体底层ⅱ分别由hdpe材质的防渗土工膜制成,所述分隔层ⅰ及分隔层ⅱ分别由无纺棉纤维布制成,所述袋体面层ⅰ由pet或pp材质的无纺土工布制成,所述植被保湿棉由一层或多层的超吸水纤维叠合构成。

9、进一步的,所述袋体面层ⅰ上间隔打有若干通孔,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的混合物层表面不高于坡面的表面。

10、进一步的,所述分隔层ⅰ的边沿之间及分隔层ⅰ与相邻的袋体底层ⅰ、袋体面层ⅰ的边沿通过缝合或粘合连接,所述分隔层ⅱ的边沿之间及分隔层ⅱ与袋体底层ⅱ的边沿通过缝合或粘合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物层和种子种植腔ⅰ的植被萌芽基材相同,所述植被生长腔ⅰ和植被生长腔ⅱ的植被生长基材相同,所述保湿隔热腔ⅰ和保湿隔热腔ⅱ的植被保湿棉相同。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3、1、本技术通过在弃渣场的坡面上纵向间隔设置有多条横向延伸的条沟或半球窝沟,并在坡面上铺设多腔植生袋ⅰ,以及在条沟或半球窝沟内嵌入多腔植生袋ⅱ,配合多腔植生袋ⅰ及多腔植生袋ⅱ的功能分腔及其填充的充填物,不仅可满足植被萌芽阶段及长期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要求,而且植生袋还能避免其内的充填物因扬尘、水流冲刷和下渗而逐渐失散,从而可减少植生基材的消耗量,最终可形成长效稳定的修复效果,并且通过不同多腔植生袋与坡面及条沟或半球窝沟的配合,还克服了旱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带来的养护成本高、植被存活率低等问题。

14、2、本技术采用内嵌式+表面铺设的生态修复结构,通过在坡面上纵向间隔设置多条横向延伸的条沟或半球窝沟,并在条沟或半球窝沟内嵌入多腔植生袋ⅱ,由于条沟或半球窝沟横向延伸且其内的多腔植生袋ⅱ表层不高于坡面表面,因此能够有效截留短时强降雨时坡面多腔植生袋ⅰ无法吸收的溢流,并且配合多腔植生袋ⅱ底部腔室内填充的植被保湿棉,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水分储存能力,不仅可显著提高旱区的降水利用率,而且截留后的降水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腔植生袋Ⅰ(1)、多腔植生袋Ⅱ(2),所述旱区弃渣场的坡面(3)纵向间隔设置有多条横向延伸的条沟或半球窝沟(31),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均为填充有基质及种子的袋状结构,所述旱区弃渣场在条沟或半球窝沟(31)以外的坡面(3)上相互贴合的平铺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Ⅰ(1),所述旱区弃渣场的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Ⅱ(2),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的顶层腔室及多腔植生袋Ⅱ(2)顶部分别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的底部腔室分别填充有植被保湿棉,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的中部腔室内分别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植生袋Ⅱ(2)呈半圆柱状嵌入在条沟内或呈半球状嵌入在半球窝沟(31)内,所述多腔植生袋Ⅱ(2)包括袋体底层Ⅱ(21)、分隔层Ⅱ(22),所述袋体底层Ⅱ(21)上方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Ⅱ(22),所述分隔层Ⅱ(22)的边沿与袋体底层Ⅱ(21)的边沿连接形成袋状结构,所述袋体底层Ⅱ(21)与底层的分隔层Ⅱ(2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Ⅱ(24),所述分隔层Ⅱ(22)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Ⅱ(25),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2)的顶层分隔层Ⅱ(22)顶部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的混合物层(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为长方形袋状结构且包括袋体底层Ⅰ(11)、分隔层Ⅰ(12)、袋体面层Ⅰ(13),所述袋体底层Ⅰ(11)与袋体面层Ⅰ(13)的边沿相互连接形成空心袋体,所述袋体内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Ⅰ(12),所述分隔层Ⅰ(12)的边沿与袋体边沿连接,所述袋体底层Ⅰ(11)与底层的分隔层Ⅰ(1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Ⅰ(14),所述分隔层Ⅰ(12)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Ⅰ(15),所述袋体面层Ⅰ(13)与顶层分隔层Ⅰ(1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的种子种植腔Ⅰ(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湿隔热腔Ⅰ(14)及保湿隔热腔Ⅱ(24)填充植被保湿棉后的厚度为2~5cm,所述植被生长腔Ⅰ(15)填充植被生长基材后的厚度为20~30cm,所述植被生长腔Ⅱ(25)填充植被生长基材后的最厚处厚度为20~30cm,所述种子种植腔Ⅰ(16)充填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后的厚度为3~6cm,所述混合物层(26)的最厚处厚度为3~6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的长度为80~90cm、宽度为40~50cm且厚度为25~41cm,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2)的截面半径为25~41cm。

6.根据权利要求3、4或5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沟的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所述半球窝沟(31)由横向首尾相接的若干半球窝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底层Ⅰ(11)及袋体底层Ⅱ(21)分别由HDPE材质的防渗土工膜制成,所述分隔层Ⅰ(12)及分隔层Ⅱ(22)分别由无纺棉纤维布制成,所述袋体面层Ⅰ(13)由PET或PP材质的无纺土工布制成,所述植被保湿棉由一层或多层的超吸水纤维叠合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面层Ⅰ(13)上间隔打有若干通孔,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2)的混合物层(26)表面不高于坡面(3)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层Ⅰ(12)的边沿之间及分隔层Ⅰ(12)与相邻的袋体底层Ⅰ(11)、袋体面层Ⅰ(13)的边沿通过缝合或粘合连接,所述分隔层Ⅱ(22)的边沿之间及分隔层Ⅱ(22)与袋体底层Ⅱ(21)的边沿通过缝合或粘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物层(26)和种子种植腔Ⅰ(16)的植被萌芽基材相同,所述植被生长腔Ⅰ(15)和植被生长腔Ⅱ(25)的植被生长基材相同,所述保湿隔热腔Ⅰ(14)和保湿隔热腔Ⅱ(24)的植被保湿棉相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腔植生袋ⅰ(1)、多腔植生袋ⅱ(2),所述旱区弃渣场的坡面(3)纵向间隔设置有多条横向延伸的条沟或半球窝沟(31),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均为填充有基质及种子的袋状结构,所述旱区弃渣场在条沟或半球窝沟(31)以外的坡面(3)上相互贴合的平铺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ⅰ(1),所述旱区弃渣场的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有若干多腔植生袋ⅱ(2),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的顶层腔室及多腔植生袋ⅱ(2)顶部分别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的底部腔室分别填充有植被保湿棉,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及多腔植生袋ⅱ(2)的中部腔室内分别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植生袋ⅱ(2)呈半圆柱状嵌入在条沟内或呈半球状嵌入在半球窝沟(31)内,所述多腔植生袋ⅱ(2)包括袋体底层ⅱ(21)、分隔层ⅱ(22),所述袋体底层ⅱ(21)上方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ⅱ(22),所述分隔层ⅱ(22)的边沿与袋体底层ⅱ(21)的边沿连接形成袋状结构,所述袋体底层ⅱ(21)与底层的分隔层ⅱ(2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ⅱ(24),所述分隔层ⅱ(22)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ⅱ(25),所述条沟或半球窝沟(31)内嵌入的多腔植生袋ⅱ(2)的顶层分隔层ⅱ(22)顶部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的混合物层(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旱区弃渣场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植生袋ⅰ(1)为长方形袋状结构且包括袋体底层ⅰ(11)、分隔层ⅰ(12)、袋体面层ⅰ(13),所述袋体底层ⅰ(11)与袋体面层ⅰ(13)的边沿相互连接形成空心袋体,所述袋体内至少间隔设置有两层分隔层ⅰ(12),所述分隔层ⅰ(12)的边沿与袋体边沿连接,所述袋体底层ⅰ(11)与底层的分隔层ⅰ(1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保湿棉的保湿隔热腔ⅰ(14),所述分隔层ⅰ(12)相邻之间形成填充有植被生长基材的植被生长腔ⅰ(15),所述袋体面层ⅰ(13)与顶层分隔层ⅰ(12)之间形成填充有植物种子与植被萌芽基材混合物的种子种植腔ⅰ(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词峰赵海燕戴仕鹏康杰曾家鹏安家金谭坤胡经魁顾兢田涛陈荣彬朱涛管家松段彧凡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