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声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
技术介绍
1、声学设备是指用于处理和控制声音的设备,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放大、录制和播放等方面的技术设备。具体来说,声学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音频输入设备、音频处理设备、音频输出设备、录音和播放设备。
2、目前,一些声学设备可被设计为位于耳内,以便允许声学设备的声音到达佩戴者的耳部,同时将外界的声音隔绝。然而,在此类情况下,通常需要通过耳帽塞住耳朵,将耳道变成一个封闭的狭小空间,长时间佩戴会造成耳道的堵塞感。并且,仅通过耳帽塞住耳朵,声学设备的支撑全部依靠耳道与耳朵的摩擦力,也容易从耳朵上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包括主机本体及安装壳体,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电池、电路板及扬声器,并安装在所述安装壳体内部;
3、所述安装壳体包括分开独立件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或自身成为一个整体的耳塞、弯曲连接段及耳背夹持部;
4、所述弯曲连接段在与耳尖处头颅抵接的抵接点超出所述耳背夹持部、所述耳塞所在平面;
5、所述耳塞与所述耳背夹持部之间用于夹持耳朵的夹持间距为0.8mm-5.0mm。
6、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耳塞包括耳塞内面、与耳道相对的若干出音孔、与耳屏抵接的耳屏接触部、与耳轮脚抵接的耳轮脚接触部及与耳廓后沟抵接的耳廓后
7、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耳轮脚接触部靠近所述弯曲连接段设置,所述出音孔远离所述弯曲连接段设置,所述耳屏接触部和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分别设于所述耳轮脚接触部的两侧。
8、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耳塞还包括凸出设于所述耳塞内面的中部位置的中心部,所述耳屏接触部、所述耳轮脚接触部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环绕所述中心部设置,且所述耳屏接触部、所述耳轮脚接触部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距离所述中心部的中心的间距分别为3.0mm-9.0mm。
9、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耳屏接触部、所述耳轮脚接触部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处于同一曲面中;或/和所述出音孔凸出于所述耳屏接触部、所述耳轮脚接触部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所处曲面。
10、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耳背夹持部包括与所述耳塞内面同向并用于贴紧耳背处头颅的压紧面,所述压紧面凸出于所述耳塞内面所在的表面;
11、所述压紧面为平面或曲面。
12、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取所述中心部的中心为o点,所述压紧面的中心为d点;线段do与过o点的耳塞内面的平行面的最小线面角的角度范围是5°~15°。
13、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以所述压紧面为基准面,朝向头颅方向为正方向,所述耳塞内面沿所述压紧面的轴向的偏移幅度为-1.5mm~1mm。
14、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弯曲连接段包括第一连接段、正面投影与耳根弧线一致的第二连接段、与耳尖处头颅抵接的抵接点,所述抵接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耳塞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耳背夹持部连接;
15、所述第一连接段曲率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曲率。
16、优选地,在本技术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中,所述抵接点距离所述耳塞的中心的间距范围是26.5mm-30.5mm。
17、通过实施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技术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通过耳塞、耳背夹持部及抵接点该三点形成稳定的支撑,共同将该声学设备固定在耳朵上,且其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以稳定佩戴同时减轻压痛感和耳道的堵塞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包括主机本体及安装壳体,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电池、电路板及扬声器,并安装在所述安装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1)包括耳塞内面(11)、与耳道相对的若干出音孔(12)、与耳屏抵接的耳屏接触部(13)、与耳轮脚抵接的耳轮脚接触部(14)及与耳廓后沟抵接的耳廓后沟接触部(15),所述出音孔(12)、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围绕所述耳塞内面(11)的中心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靠近所述弯曲连接段(2)设置,所述出音孔(12)远离所述弯曲连接段(2)设置,所述耳屏接触部(13)和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分别设于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还包括凸出设于所述耳塞内面(11)的中部位置的中心部(16),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环绕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分别为曲面或处于同一曲面中;或/和所述出音孔(12)凸出于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所处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背夹持部(3)包括与所述耳塞内面(11)同向并用于贴紧耳背处头颅的压紧面(31),所述压紧面(31)凸出于所述耳塞内面(11)所在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取所述中心部(16)的中心为O点,所述压紧面(31)的中心为D点;线段DO与过O点的耳塞内面(11)的平行面的最小线面角的角度范围是5°~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压紧面(31)为基准面,朝向头颅方向为正方向,所述耳塞内面(11)沿所述压紧面(31)的轴向的偏移幅度为-1.5mm~1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连接段(2)包括第一连接段(21)、正面投影与耳根弧线一致的第二连接段(23)、与耳尖处头颅抵接的抵接点(22),所述抵接点(22)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2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23)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21)与所述耳塞(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23)与所述耳背夹持部(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点(22)距离所述耳塞(1)的中心的间距范围是26.5mm-30.5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包括主机本体及安装壳体,所述主机本体包括电池、电路板及扬声器,并安装在所述安装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1)包括耳塞内面(11)、与耳道相对的若干出音孔(12)、与耳屏抵接的耳屏接触部(13)、与耳轮脚抵接的耳轮脚接触部(14)及与耳廓后沟抵接的耳廓后沟接触部(15),所述出音孔(12)、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围绕所述耳塞内面(11)的中心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靠近所述弯曲连接段(2)设置,所述出音孔(12)远离所述弯曲连接段(2)设置,所述耳屏接触部(13)和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分别设于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还包括凸出设于所述耳塞内面(11)的中部位置的中心部(16),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环绕所述中心部(16)设置,且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距离所述中心部(16)的中心的间距分别为3.0mm-9.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夹持的声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屏接触部(13)、所述耳轮脚接触部(14)及所述耳廓后沟接触部(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青山,朱胜刚,邱海奎,艾永意,汪云涛,王贤芳,鲍涵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安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