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除湿,特别是一种双冷源新风装置。
技术介绍
1、在现有技术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室内空气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新风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场所,传统新风系统主要依靠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来稀释室内污染物,但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传统新风系统通常只进行简单的过滤和通风,无法对引入的新风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会导致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舒适度,其次,为了维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需要使用空调等设备对新风进行调节,这会增加能源消耗,不利于节能环保。
2、为了克服传统新风系统的局限性,双冷源技术被引入到新风系统中,双冷源技术是指利用两种不同温度的冷源(例如冷却水和冷冻水)对新风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对新风温度和湿度的精确控制,并且能够提高能源效率。
3、然而,现有的双冷源新风系统在温湿度控制精度、能效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不具备加湿功能,且冷冻水的比例控制不够精准,导致送风温度波动较大,无法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实现便捷维护、灵活配置的双冷源新风装置。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设计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连通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等温除湿系统、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所述等温除湿系统用于对流经送风风道内
3、为了方便进行清洁、更换或维护操作,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机壳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的抽离方向垂直于送风风道的送风方向。
4、为了简单、有效实现模块的拆卸,所述第一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上下相对设置在送风风道内;所述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的结构相同。
5、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均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的横截面呈l形。
6、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过滤模块包括滤芯和第一紧固件,所述滤芯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检修板上。
7、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加湿模块包括与第二导轨滑动配接的外框、设置在外框内的湿膜、第二紧固件和设置在外框内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位于湿膜上方,所述外框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检修板上。
8、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检修板包括与过滤模块对应的第一子板和与加湿模块对应的第二子板。
9、为了对送风温度和湿度进行精确的调节,所述等温除湿系统包括压缩机、板式换热器和进液管,以及沿送风方向顺序设置在送风风道内的盘管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一路接至板式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电磁阀接至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混合后接至蒸发器的输入端,所述蒸发器的输出端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所述进液管一端连接外部冷却水源,另一端通过分水管分别连接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和盘管换热器的进水端;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盘管换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均设置有比例阀。
10、为了优化部件布局使装置结构更紧凑,所述机壳内沿送风方向设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将所述机壳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送风风道和与送风风道独立的工作区,所述压缩机、板式换热器、进液管、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和比例阀均设置在工作区内。
11、为了方便排水和维护,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加湿模块、板式换热器、盘管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下方,且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检修板上设置有排水管、进液管、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一一对应配接的快拆接头。
12、本技术所设计的双冷源新风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可轻松抽拉,方便清洁或更换,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实现对空气中各种粒径污染物的有效过滤,大大简化了安装和维护流程。此外,区别于相关技术中双冷凝除湿系统粗放的温湿度调节方式,采用双路出水设计和比例阀,实现了对板式换热器和盘管换热器的独立、精准控制,达到了对送风温度和湿度更精准的掌控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冷源新风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连通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内设置有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等温除湿系统、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所述等温除湿系统用于对流经送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所述送风风道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有与过滤模块配接的第一导轨,所述过滤模块通过第一导轨选择性地抽离所述机壳;所述送风风道靠近出风口的一侧设有与加湿模块配接的第二导轨,所述加湿模块通过第二导轨选择性地抽离所述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的抽离方向相对的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安装有检修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机壳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的抽离方向垂直于送风风道的送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上下相对设置在送风风道内;所述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均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模块包括滤芯和第一紧固件,所述滤芯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检修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与第二导轨滑动配接的外框、设置在外框内的湿膜、第二紧固件和设置在外框内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位于湿膜上方,所述外框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检修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板包括与过滤模块对应的第一子板和与加湿模块对应的第二子板。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温除湿系统包括压缩机、板式换热器和进液管,以及沿送风方向顺序设置在送风风道内的盘管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一路接至板式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电磁阀接至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混合后接至蒸发器的输入端,所述蒸发器的输出端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所述进液管一端用于连接外部冷却水源,另一端通过分水管分别连接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端和盘管换热器的进水端;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盘管换热器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上均设置有比例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沿送风方向设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将所述机壳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送风风道和与送风风道独立的工作区,所述压缩机、板式换热器、进液管、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和比例阀均设置在工作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加湿模块、板式换热器、盘管换热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下方,且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检修板上设置有与排水管、进液管、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一一对应配接的快拆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冷源新风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连通形成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内设置有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等温除湿系统、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所述等温除湿系统用于对流经送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所述送风风道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有与过滤模块配接的第一导轨,所述过滤模块通过第一导轨选择性地抽离所述机壳;所述送风风道靠近出风口的一侧设有与加湿模块配接的第二导轨,所述加湿模块通过第二导轨选择性地抽离所述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的抽离方向相对的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可拆卸安装有检修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机壳的相对两侧,所述过滤模块和加湿模块的抽离方向垂直于送风风道的送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上下相对设置在送风风道内;所述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和下导轨均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的横截面呈l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模块包括滤芯和第一紧固件,所述滤芯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安装在检修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冷源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与第二导轨滑动配接的外框、设置在外框内的湿膜、第二紧固件和设置在外框内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位于湿膜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井禹,高守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德业日用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