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缘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6948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卡缘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两纵长的侧壁、位于两侧壁之间的纵长的中央插槽及设于两侧壁上且与中央插槽相贯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的第一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第一接触部一体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的第二接触部。如此设置,端子采用双点接触,提高了导电端子的接触可靠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缘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卡缘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型导电端子的卡缘连接 器。
技术介绍
相关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6年4月19日公开的中国技术专利第CN 2773930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卡缘连接器,用以插接电子卡,所述卡缘连接器包括纵长的 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顶 面、底面、若干连通顶面与底面的用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端子收容槽及 用以收容电子卡的中央插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槽内的第一固持部、 自第一固持部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的以与电子卡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 固持部另一端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 槽内的第二固持部、自第二固持部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的以与电子卡接触的第 二接触部及自第二固持部另一端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 二接触部排布时高度不一致;然而,此种设计虽然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排布高低不一 致,以此降低电子卡的插入力,但是,在电子卡频繁插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 接触部的变形量增大,容易造成一些第一接触部或第二接触部不与电子卡接触,这样,导电 端子接触可靠性降低。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卡缘连接器,以克服上 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接触可靠性好的卡缘连接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缘连接器,用于插接记忆模块,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两纵长的侧壁、位于两侧壁之间的用以收容记忆模块的纵长的中央插槽及设于两侧壁上且与中央插槽相贯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以与记忆模块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以焊接至电路板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第一接触部一体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以与记忆模块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卡缘连接器的每一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包括第一接 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两个接触部来提高导电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同时, 在记忆模块完全插入后,记忆模块会同时与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接触,这样,第一接触 部及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电阻连接状态从串联变成了并联,整个导电端子的导电电阻变小, 这样,提升了卡缘连接器的温升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卡缘连接器及记忆模块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技术卡缘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技术卡缘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记忆模块未插入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技术卡缘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6所示,本技术卡缘连接器100,用以插接记忆模块200,所述 卡缘连接器100包括有绝缘本体1 、组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卡持于绝缘本 体1上的卡板件3。 请参阅图1、图3及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沿纵长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绝缘本 体1包括位于上端的顶面111、位于下端的底面112、若干连通顶面111与底面112的用以 收容导电端子2的端子收容槽113及用以收容记忆模块200的中央插槽114。所述端子收 容槽113与中央插槽114相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位于顶面111与底面112之间且位 于中央插槽114外侧的两纵长的侧壁(未标号),所述侧壁包括位于外侧的外侧壁115、位 于外侧壁115的上方内侧且与外侧壁115呈阶梯形的第一阶梯壁116及位于外侧壁115的 下方内侧且与外侧壁115呈阶梯形的第二阶梯壁117。所述第一阶梯壁116及第二阶梯壁 117分别垂直连接外侧壁115且所述第一阶梯壁116及第二阶梯壁117位于同一竖直面。 所述第一阶梯壁116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第一肋条1161,所述第二阶梯壁117上设有若 干间隔布置的第二肋条1171,所述端子收容槽113形成于所述若干第一肋条1161及若干第 二肋条1171之间且与中央插槽114相贯通,所述若干第二肋条1171与若干第一肋条1161 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外侧壁115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且上下贯穿外侧壁115的通槽 1151,所述若干通槽1151与若干端子收容槽113 —一对应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将绝缘本 体l的整个侧壁(未标号)设置为阶梯型的逃料结构,节省了使用材料;同时,所述若干通 槽1151及若干端子收容槽113相互连通且与外围空间处于连通状态,这样有助于卡缘连接 器100的散热。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自其两端分别向上延伸的塔形部12,所述每一塔形部 12设有两臂部121以及位于两臂部121之间的以导引记忆模块200插入的导引槽122。如 此设置,通过设置两个塔形部12,有助于记忆模块200的插入,同时,在该卡缘连接器100进 行震动测试时,塔形部12防止了记忆模块200发生晃动。所述每一塔形部12设有位于下 方的下表面120,所述下表面120与绝缘本体1的底面112共面,所述下表面120上设有用 以卡持卡板件3的定位槽1201。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槽113内的固持部 211、自固持部211—端向上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114内的以与记忆模块200接触的第一接 触部212、自第一接触部212的上端一体向上进一步弯折延伸的以与记忆模块200接触的 第二接触部213及自固持部211另一端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用以焊接于电路板(未标 号)上的焊接部214。所述第一接触部212位于第二接触部213的下方外侧。如此设置,通 过在每一个导电端子2上设置两个接触部,提高了导电端子2的接触可靠性。所述导电端4子2还包括自第二接触部213上端一体弯折延伸并向内抵持在第一阶梯壁116上的抵持部 215,如此设置,通过抵持部215与第一阶梯壁116的抵持,防止了导电端子2过度变形而使 端子尾部伸入中央插槽114内。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呈两排设置的第一排导电端子21及第二排导电端子22,所述 第一排导电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排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12之间的距离 D2大于第一排导电端子21的第二接触部213与第二排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13之间 的距离Dl。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排导电端子22的 第一接触部212与记忆模块200配合时,不会增加记忆模块200的插入力;同时,设置位于 外侧的第一接触部212,防止在第二接触部213变形量大而未与记忆模块200接触的情况 下,记忆模块200与第一接触部212接触而同样达到接触的目的。在正常情况下,记忆模块 200完全插入后会同时与第一接触部212及第二接触部213接触,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接触 部212及第二接触部213之间的电阻连接状态相当于从串联状态变成了并联状态,整个导 电端子2的导电电阻值减小,这样,提升了卡缘连接器100的温升性能。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卡板件3包括两个,所述两个卡板件3分别与两个定位槽 1201相卡持,所述每个卡板件3包括竖直的基部31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缘连接器,用于插接记忆模块,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两纵长的侧壁、位于两侧壁之间的用以收容记忆模块的纵长的中央插槽及设于两侧壁上且与中央插槽相贯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以与记忆模块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以焊接至电路板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第一接触部一体弯折延伸入中央插槽内以与记忆模块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泽林李壮星刘廷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