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全空气系统是一种完全由空气来承担房间的冷负荷的系统。全空气空调系统通过输送冷空气向房间提供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或输送热空气向房间提供热量,因此,其需要空气处理装置以对输送的空气进行处理。空气处理装置必须具有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由于换热器是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因此,其体积相对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器而言偏大,这是由于比热容的原因,空气单位体积的载冷量/载热量要比液体的载冷量/载热量要小很多,以液体为水举例,空气单位体积的载冷量/载热量仅为水的载冷量/载热量的千分之一左右,两者相差接近3个数量级。同时又由于对房间的温度调节都需要通过空气实现,因此,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换热器需要具有较大的换热器,这样必然使得该换热器的尺寸体积需要进一步增大才能满足性能要求。
2、结合上述几点原因导致整个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整体偏大,一般都需要独立的设备间以存放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装置,普通的高层住宅由于面积有限、房间数量制约等因素,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空气处理装置,因此,全空气系统无法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1、研究发现无论如何优化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换热器,最多只能少量的减小该换热器的尺寸,由于空气的流量较大,该换热器无法进一步缩小至理想中的尺寸,因此,导致空气处理装置的尺寸也无法缩小至理想尺寸。仅依靠向房间输送的空气实现房间温度的调节,无法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尺寸缩小,因此,经过转换思路,发现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中再设置一个
2、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体积偏大的问题。
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4、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5、壳体;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
6、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具有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能与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流入的、并从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
7、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连通;
8、针对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性能参数而言,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在标况下的换热量占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在标况下的换热量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在标况下的换热量之和的30%至70%。
9、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占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和自所述新风口输入的新风量之和的50%及以上。
10、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1、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所述第二进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连通。
12、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至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
13、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在第三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15、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环境信息,根据所述环境信息控制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或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所述环境信息包括:所述末端设备所在区域的温度信息、湿度信息;或,所述所述环境信息包括:所述末端设备所在区域的温度信息、湿度信息和所述末端设备的表面温度。
16、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四工作状态:在第四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17、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单元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上。
18、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9、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串联连接后的两端分别能与所述第二进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通。
20、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1、两个第二进口端和两个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另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通;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用于与第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另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用于与第二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22、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3、两个第二进口端和两个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另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通;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进口端和另一个所述第二出口端用于通过流体分配单元与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24、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5、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进口端连接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的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上具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道上具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通断阀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之间的第一流道相连接,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占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和自所述新风口输入的新风量之和的50%及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至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在第三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四工作状态:在第四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横截面呈V型或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具有翅片的换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气体流道,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口通过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送风口,所述气体流道穿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置在所述气体流道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包括以下之一:HEPA、PP熔喷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回风口和/或新风口流入的气体向所述送风口输送。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送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板处,所述送风模块至少部分用于安装在吊顶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能够形成预设压力的气体,所述预设压力大于等于200Pa。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板处,横截面呈V型或弧形的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凸起处朝向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下方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或所述壳体的底板处;所述新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下方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或所述壳体的底板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连接在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增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通的膨胀水箱,所述增压装置位于横截面呈V型或弧形的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凹进处的下方。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占自所述回风口输入的回风量和自所述新风口输入的新风量之和的50%及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至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在第三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用于与末端设备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四工作状态:在第四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第二进口端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进口端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横截面呈v型或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具有翅片的换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气体流道,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口通过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送风口,所述气体流道穿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伯庆,辛壮壮,陈苗,
申请(专利权)人: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