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苗种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649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方法,通过前期培育、后期培育及幼鱼培育三个阶段对水文环境的调控,仔稚鱼成活率由普通方法的4-5%提高到8.3%-22.4%;幼鱼成活率由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鳎科鱼类的苗种培育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方法。属于海洋工程中的水产养殖领域。
技术介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鱼种。半滑舌鳎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食物层次低的特点,是被认为理想养殖、增殖的鱼种之一,其规模化的生产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重视。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单位等虽多次进行过不同规模和程度的半滑舌鳎苗种培育试验研究,均因对该鱼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特性认识不足,未获得满意的结果,培育成活率和幼鱼成活率均偏低。半滑舌鳎的规模化生产一直可望而不可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方法,通过前期培育、后期培育及幼鱼培育三个阶段对水文环境的调控提高培育成活率和幼鱼成活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半滑舌鳎的苗种培育方法,其中,(1)、前期培育孵化后3天的仔鱼,放养于水族箱内,培育的第一至第十二天采用静水培养,每天换水1次,水温的变化范围在20.0-25.0℃之间,培育开始后第二天和第四天期间温度变化较大,温差达2.5℃,PH波动于7.3-8.4之间,溶解氧范围为3.90-4.37mg/l; (2)、后期培育鱼苗按一定密度放养于水池中,每日定时供水,换水量为1/2-2/3,不定时进行池底清污,每天充气4次,每次30分钟,投饵次数由2次/天,逐渐增加到3次/天;水温控制于8-21℃之间,PH7.90-8.40,溶解氧3.03-5.90mg/l,光照维持在500lux;(3)、幼鱼培育水温控制于8-21℃之间,PH7.90-8.40,溶解氧3.03-5.90mg/l,光照维持在500lux。通过实施该方案,仔稚鱼成活率由普通方法的4-5%提高到8.3%--22.4%;幼鱼成活率由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具体实施例方式苗种培育试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培育,后期培育和幼鱼培育。前期培育阶段开始于仔鱼孵化后第一天,仔鱼平均体长2.47mm,截止于培育后的第十九天,前期仔鱼发育成后期仔鱼,平均体长达10.55mm。在后期培育阶段,19天令仔鱼体长10.40-10.70mm,生长发育到第58-60天,体长达23.4.-24.7mm,成为稚鱼。第三个培育阶段为幼鱼培育阶段。60天令稚鱼长至第80天,体长达28.00-28.30mm,进入幼鱼期。苗种培养试验采用基本饵料系列前期轮虫——桡足类;后期轮虫+桡足类——轮虫+桡足类+卤虫幼体——卤虫+鱼糜;幼鱼期卤虫和贝肉糜+鱼肉糜。(1)、前期培育孵化后3天的仔鱼,按表1所示密度放养于容量为120L水体的6个玻璃水族箱(19#,16#15#14#13#17#)内。培育的第一至第十二天采用静水培养,每天换水1次。换水时间多在下午4点。换水量从开始的每天1/4逐渐加大到1/2,12天以后,采用微量自流水体系,换水量随水温的变化范围在20.0-25.0℃之间,培育开始后第二天和第四天期间温度变化较大,温差达2.5℃,PH波动于7.3-8.4之间,溶解氧范围为3.90-4.37mg/l。表1苗种前期培育试验情况表 轮虫为开口饵料,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次。水体内单胞藻(牟氏角毛藻,金藻,扁藻)密度维持在10-12个/ml。12天后,保持原来轮虫投喂量,外加桡足类0.5-3个/ml。为防止饵料流失,培育改为流水系统后,排水管一端接在一100目筛绢封口的广口瓶内。苗种培育至15天改用小型充气机间断性充气。每隔1小时充气5-10分钟。随鱼体增大,加长充气时间和增加充气次数。充气石置于38GG筛绢封口的500CC广口瓶中,以防气流损伤幼体稚嫩的鳍膜。孵化后第一天的仔鱼全长均为2.5mm。具趋光性,大多数头朝上垂直游动于中下水层,多聚集在光线较强处。孵化后第二天,仔鱼全长达5.0mm以上,卵黄囊基本消失,胃肠发育完善,大多数仔鱼倒悬于中下水层,全长5.41mm的仔鱼胃呈葫芦状并与肠道相通,口微裂,具有主动追捕食物的本能,全长达5.50mm的仔鱼胃肠膨大,口裂0.34mm,可摄食轮虫。培育中,维持足量的单胞藻,全长6.30mm的仔鱼口裂达0.4mm左右,消化系统健全,摄食轮虫量大增。7.0mm以上的仔鱼仍以轮虫为主要饵料。培养水体中,半胞藻密度维持于5个/ml以上。经肉眼观察,仔鱼胃肠中食物呈饱满状,对外界音响敏感,白天多游惊天动地水底层,夜间多活动于水中上层。7.5-8.0mm的仔鱼各鳍分化渐趋完善,摄食量继续增大。轮虫投喂量不变,加投喂1/3-1/2。在饵料充中的情况下次,仔鱼长至10.0mm时,依然可见残食现象,应归于该鱼种的一个特性,通过苗和增加活体饵料种类降低仔鱼的损伤。由表1可见前期培育的仔稚鱼成活率变化于8.3%和22.4%之间。19号箱14.2%,16号箱22.4%,15号箱21.2%,14号箱8.3%,13号箱17.0%,移苗后的12号箱14.5%,1号箱20.0%,2号箱26.7%,17号箱用作残毒试验,成活率7.2%无代表性。培育初生长迅速,后逐渐缓慢。前六天生长率为15%,第十天降至12.7%,第十五天变成11.3%。第十七天为11.0%。(2)、后期培育经过19天的前期培育,鱼苗体长达10.0mm以上。虽有充足饵料供应,仍出相互残食现象,可能与营养成分种类不足和培养密度过高有关。为此,培养的第19天开始将鱼苗从前期培育的水族箱移至室内8.0m3水体的水泥池内,开始后期培育。鱼苗按一定密度放养于3、4号水泥池中(表2)。后期培育处于水温下降时期,为预防寒潮侵袭,水温突降,设置一蓄水池,可预热50m3水体的培养海水,自流循环水同前,流量随需要增减。每日定时供水,换水量为1/2-2/3,不定时进行池底清污。每天充气4次,每次30分钟。投饵次数改由2次/天,逐渐增加到3次/天。饵料为轮虫+桡足类——轮虫+桡足类+卤虫幼体——轮虫+桡足类+卤虫幼体、成体+鱼、欠肉糜。投喂量为轮虫5-6个/ml,桡足类30-6个/ml,卤虫幼体3-5个/ml,鱼糜用量视鱼苗摄食具体状况增减。后期培育的鱼苗进入稚鱼期,摄食力继续增强,相互残食的现象逐渐减少。鱼苗相互残食减弱可能与活饵料供应充足和鱼体正处在大变态期有关。在此期间,稚鱼两眼错位,右眼开始上移,活动范围缩小,游泳能力减缓。表2后期培育试验情况 (3)、幼鱼培育培育60天的鱼苗体长超过23.5mm,陆续进入幼鱼期,鱼尾部波鳞,各鳍及各部组织器官分化完善,变态结束,外形与成鱼相同,或伏底或贴壁生活,能摄食一定量的非活性饵料,具捕捉行为,夜间观察发现有较强趋光性,对外界影响反应敏锐,日间时有上浮于上上水层近捕活饵,有时头尾相接形成一个圆圈,此培养严格控制在水质及饵料投喂,没有发现鱼苗死亡和疾病。后期培育和幼鱼培育两个时期的水温控制于8-21℃之间,PH7.90-8.40,溶解氧3.03-5.90mg/l。光照维持在500lux左右。鱼苗培育到第80天,两个水泥池中的稚鱼由投放时体长10.40和10.70mm,分别增至28.00和28.30mm。在后期和生产培育的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滑舌鳎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是:(1)、前期培育:孵化后3天的仔鱼,放养于水族箱内,培育的第一至第十二天采用静水培养,每天换水1次,水温的变化范围在20.0-25.0℃之间,培育开始后第二天和第四天期间温度变化较大,温差 达2.5℃,PH波动于7.3-8.4之间,溶解氧范围为3.90-4.37mg/l;(2)、后期培育:鱼苗按一定密度放养于水池中,每日定时供水,换水量为1/2-2/3,不定时进行池底清污,每天充气4次,每次30分钟,投饵次数由 2次/天,逐渐增加到3次/天;水温控制于8-21℃之间,PH7.90-8.40,溶解氧3.03-5.90mg/l,光照维持在500lux;(3)、幼鱼培育水温控制于8-21℃之间,PH7.90-8.40,溶解氧3.03- 5.90mg/l,光照维持在500lux。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滑舌鳎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是(1)、前期培育孵化后3天的仔鱼,放养于水族箱内,培育的第一至第十二天采用静水培养,每天换水1次,水温的变化范围在20.0-25.0℃之间,培育开始后第二天和第四天期间温度变化较大,温差达2.5℃,PH波动于7.3-8.4之间,溶解氧范围为3.90-4.37mg/l;(2)、后期培育鱼苗按一定密度放养于水池中,每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王玉峰常爱利刘玉磊张维福
申请(专利权)人: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