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美容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皮肤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经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于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对健康和美的追求。在这种发展状态下,越来越多的美容设备出现在大众视野。
2、目前家用手持美容设备,基于选择性的光热动力学原理,能够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并作用在皮肤上,以起到相应的美容效果。由于生成特定波长的光的出光组件在出光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因此,美容设备往往还包括冷敷组件(包括冷敷片和制冷片)和散热组件,以使美容设备保持较低的温度,进而避免烫伤用户。
3、一般而言,美容设备中的散热组件利用与风扇配合的散热器对冷敷组件中的制冷片进行散热,对美容设备机身内的散热效果不佳,不仅影响了美容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影响美容设备壳体的温度,进而影响用户握持时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散热组件。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散热组件,位于壳体内,用于给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发热元件散热,该散热组件包括:
4、散热器;
5、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第二端设设置在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一侧,以将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散热器;
6、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风道和第二导风风道;
7、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形成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引导流经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导风件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风扇朝向所述导风件的一端具有风扇风口,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均与所述风扇风口连通。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在第二方向并排设置,以使流向所述散热器的气流和流向所述导热件的气流分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作为优选,所述导风件包括相连呈l型的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导风部,且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散热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风部背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导风风道。
11、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包括沿第三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任一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端朝向所述导热件,所述第二子风道用于引导部分气流流向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发热元件。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导风件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在第四方向并排设置,以使流向所述导热件的气流和流向所述第二发热元件的气流分隔,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子风道和所述第二子风道自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端逐渐远离;第二子风道自靠近第一风扇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风扇的一端截面逐渐减小。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风风道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二子风道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一子风道允许通过的风量。
16、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风扇,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远离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形成的气流流经所述壳体内的第三发热元件。
1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冷敷组件、出光组件、主板支架、控制组件和上述任一散热组件,所述冷敷组件和所述出光组件均固定在所述主板支架上,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冷敷组件嵌设于所述出光口且具有所述第一发热元件,所述出光组件用于产生朝向所述出光口方向照射的光线,所述导热件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散热器。
18、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组件包括驱动pcba和主pcba,所述驱动pcba和所述主pcba固定在所述主板支架两侧,所述驱动pcba、冷敷组件、所述出光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与所述主pcba电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固定在主pcba上,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具有朝向所述主pcba的敞口,所述主pcba与所述导风件贴合以封堵所述敞口。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远离所述出光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引导部分气流流经所述主pcba。
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个为抽风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中的另一个为鼓风风扇。
21、作为优选,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间隔设置于所述驱动pcba背离所述散热组件的一侧并与所述驱动pcba电连接,所述主pcba上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正对一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端口设置。
22、作为优选,所述出光组件包括光源和反光杯,所述反光杯包括反光腔,所述光源固定在所述反光腔内,所述第一风扇通过所述第二子风道使部分气流流经所述反光腔。
23、作为优选,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反光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子风道连通所述反光腔的第二端。
24、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风扇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气口,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散热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气口,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导热件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气口。
25、作为优选,所述出光组件还包括光源、滤光片切换结构和滤光片,所述滤光片切换结构能够将不同的所述滤光片切换至所述光源与所述冷敷组件之间。
26、作为优选,所述出光组件包括安装框架,所述滤光片并排安装在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滤光片切换结构通过驱动所述安装框架沿预设方向移动,以实现对所述滤光片的切换。
27、作为优选,所述出光组件还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面向所述出光口的一侧开设有正对所述出光口的透光口,所述安装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
28、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安装壳之间还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杆和滑块,所述导杆沿所述预设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安装壳内,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并与所述导杆滑动套接。
29、作为优选,所述出光组件还包括监测结构,所述监测结构包括配合设置的磁石和霍尔元件,所述磁石和所述霍尔元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外。
30、作为优选,所述冷敷组件包括冷敷片和制冷片,所述冷敷片嵌设在所述出光口,所述制冷片的冷端设置在所述冷敷片非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制冷片的热端设置有所述导热件,所述制冷片为所述第一发热元件。
3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散热组件利用设置有第一导风风道和第二导风风道的导风件,对第一风扇形成的气流进行导向,部分气流经第一导风风道流经散热器,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散热组件,位于壳体(20)内,用于给所述壳体(20)内的第一发热元件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导风件(14)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风扇(11)朝向所述导风件(14)的一端具有风扇风口,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和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均与所述风扇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14)包括相连呈L型的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导风部,且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散热器(12)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风部背离所述散热器(1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导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2)包括沿第三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任一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连通,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散热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导风件(14)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14b)和所述第二子风道(14c)在第四方向并排设置,以使流向所述导热件(13)的气流和流向所述第二发热元件的气流分隔,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二子风道(14c)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一子风道(14b)允许通过的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远离所述散热器(12)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形成的气流流经所述壳体(20)内的第三发热元件。
9.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冷敷组件(40)、出光组件(30)、主板支架(60)、控制组件(50)和权利要求1-8中任一散热组件(10),所述冷敷组件(40)和所述出光组件(30)均固定在所述主板支架(60)上,所述壳体(20)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冷敷组件(40)嵌设于所述出光口且具有所述第一发热元件,所述出光组件(30)用于产生朝向所述出光口方向照射的光线,所述导热件(13)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散热器(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50)包括驱动PCBA(51)和主PCBA(52),所述驱动PCBA(51)和所述主PCBA(52)固定在所述主板支架(60)两侧,所述驱动PCBA(51)、冷敷组件(40)、所述出光组件(30)和所述散热组件(10)均与所述主PCBA(52)电连接,所述散热组件(10)固定在主PCBA(52)上,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具有朝向所述主PCBA(52)的敞口,所述主PCBA(52)与所述导风件(14)贴合以封堵所述敞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10)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远离所述出光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引导部分气流流经所述主PCBA(5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肤处理装置还包括按键,多个所述按键间隔设置于所述驱动PCBA(51)背离所述散热组件(10)的一侧并与所述驱动PCBA(51)电连接,所述主PCBA(52)上开设有散热口(521),所述散热口(521)正对一所述第二导风风道的端口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组件(30)包括光源(31)和反光杯(35),所述反光杯(35)包括反光腔,所述光源(31)固定在所述反光腔内,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14b)和第二子风道(14c),所述第一子风道(14b)背离所述第一风扇(11)的一端朝向所述导热件(13),所述第一风扇(11)通过所述第二子风道(14c)使部分气流流经所述反光腔;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对应所述第一风扇(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气口,所述壳体(20)对应所述散热...
【技术特征摘要】
1.散热组件,位于壳体(20)内,用于给所述壳体(20)内的第一发热元件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导风件(14)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风扇(11)朝向所述导风件(14)的一端具有风扇风口,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和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均与所述风扇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14)包括相连呈l型的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沿所述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导风部,且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散热器(12)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导风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导风部背离所述散热器(1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导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2)包括沿第三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任一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连通,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风道包括第一子风道(14b)和第二子风道(14c),所述第一子风道(14b)远离所述第一风扇(11)的一端朝向所述导热件(13),所述第二子风道(14c)用于引导部分气流流向所述壳体(20)内的第二发热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11)和所述导风件(14)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14b)和所述第二子风道(14c)在第四方向并排设置,以使流向所述导热件(13)的气流和流向所述第二发热元件的气流分隔,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风道(14a)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二子风道(14c)允许通过的风量>所述第一子风道(14b)允许通过的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远离所述散热器(12)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形成的气流流经所述壳体(20)内的第三发热元件。
9.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冷敷组件(40)、出光组件(30)、主板支架(60)、控制组件(50)和权利要求1-8中任一散热组件(10),所述冷敷组件(40)和所述出光组件(30)均固定在所述主板支架(60)上,所述壳体(20)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冷敷组件(40)嵌设于所述出光口且具有所述第一发热元件,所述出光组件(30)用于产生朝向所述出光口方向照射的光线,所述导热件(13)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散热器(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50)包括驱动pcba(51)和主pcba(52),所述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展,马永强,魏三刚,王崟,胡永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