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散热装置,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集成式散热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3c终端产品逐步朝着智能化、轻薄化方向持续高速发展,内部电子器件的热负荷逐渐增大,高效的热管理技术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将压电换能器作为致动器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公开号为cn101490419b声明的一种压电泵、公开号为cn102597520b声明的一种流体泵、公开号为cn101542122b声明的一种压电微型鼓风机,设置于终端产品的内部空间被认为能够产生较大的热收益。
2、上述气体发生装置是以气体作为换热散热媒介,通常将热源正对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设置,以使得由气体发生装置喷出的气流直接冲击热源表面,提高换热散热效率。
3、然而,由于上述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出气口均位于装置的单一侧,工作一段时间后,由出气口喷出的气流冲击热源表面后形成的携带热量的气体会因为热气不能及时地分散到远离热源的环境中去,在热源和出气口之间形成局部热气循环,导致换热散热效率持续降低,难以获得期望的热收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提供一种集成式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出气口和热源之间形成局部热气循环导致的换热散热效率降低,难以获得高热收益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式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及压电驱动的致动器;
3、所述致动器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
4、所述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分别通过间隔部间隔设有隔膜,使第一主面及其所在侧的间隔部和隔膜之间形成第一腔室,第二主面及其所在侧的间隔部和隔膜之间形成第二腔室;在所述隔膜的与第一腔室相对的区域贯穿有连通第一腔室的第一孔部,在所述隔膜的与第二腔室相对的区域贯穿有连通第二腔室的第二孔部;
5、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致动器布置于容腔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成位于第一腔室所在侧的换热腔和第二腔室所在侧的散热腔,所述换热腔通过连通道与散热腔连通,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换热腔连通的通气孔和与散热腔连通的射流孔,所述换热腔内壁具有热源区,所述第一腔室的隔膜与热源区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换热道,所述散热腔内和第二孔部相对的一端内壁与第二腔室的隔膜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散热道;
6、所述致动器促使隔膜产生振动时,使第一腔室的体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经第一孔部在换热腔内吸入或排出气体,第二腔室的体积发生周期性变化经第二孔部在散热腔内吸入或排出气体,外部气体通过通气孔进入换热腔,换热腔的气体经连通道进入散热腔,散热腔内的气体通过射流孔排出;
7、所述第一孔部背离第一腔室的一端朝向热源区,以用于在第一腔室排出气体时冲击热源区。
8、进一步地,所述致动器促使隔膜产生的振动为至少具有两个波腹的高阶次共振模式的振动;
9、在所述第一腔室所在侧的隔膜振动的至少一个波腹位置或波腹位置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部;
10、在所述第二腔室所在侧的隔膜振动的至少一个波腹位置或波腹位置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孔部。
1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腔室所在侧的隔膜振动的每一个波腹位置或波腹位置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部;
12、在所述第二腔室所在侧的隔膜振动的每一个波腹位置或波腹位置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孔部。
13、进一步地,所述高阶次共振模式的范围为二阶次共振模式至九阶次共振模式;
14、合围成第一腔室的隔膜与合围成第二腔室的隔膜发生振动时的共振模式相同或不同。
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侧壁、顶壁和底壁,所述侧壁以隔着间隙而绕设于致动器的外周的外侧,所述侧壁的一端与顶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壁连接,所述底壁、侧壁及致动器之间围合形成换热腔,所述顶壁、侧壁及致动器之间围合形成散热腔,所述连通道位于侧壁的外周面与致动器的外周面之间;
16、所述热源区为开设于底壁上的槽结构或贯穿底壁的孔结构;
17、所述壳体位于热源区的所处侧用于连接热源,并在壳体与热源连接时,热源区背离换热腔的一端被热源全部覆盖或部分覆盖。
18、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支承部,所述弹性支承部将所述致动器弹性支承于容纳腔内。
19、弹性支承部的一种设置方案:所述弹性支承部设置于所述侧壁与致动器之间的间隙内;
20、所述弹性支承部一端与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致动器固定连接,弹性支承部间隔开所述散热腔和换热腔;
21、所述弹性支承部或/和侧壁开设有所述连通道。
22、弹性支承部的另一种设置方案,所述散热腔或/和换热腔设有所述弹性支承部,所述侧壁与致动器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所述连通道;
23、所述散热腔内的弹性支承部的一端与顶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面固定连接;
24、所述换热腔内的弹性支承部的一端与底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面固定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致动器靠近通气孔一侧的外周面与侧壁之间的间距<致动器远离通气孔一侧的外周面与侧壁之间的间距。
26、进一步地,所述连通道布置于换热腔的远离通气孔的一侧,所述换热道位于连通道与通气孔之间。
27、进一步地,所述致动器具有基板,所述基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表面接合有至少一个压电片,所述压电片与所述基板构成致动器;
28、所述间隔部靠近致动器的一端端部与致动器接合,间隔部与致动器围成背离致动器的一端具有开口的槽部,所述隔膜固定连接在其所处侧的间隔部背离致动器的一端,并封盖槽部的开口。
29、进一步地,所述压电片呈中心贯穿有空洞的环状结构,所述空洞与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相对设置。
30、进一步地,所述间隔部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分别与其上的间隔部的内周壁围合成环状的槽部,所述隔膜和其所在侧的间隔部背离致动器的一端在绕槽部的环形路径上全部或部分接合;
31、或者,所述间隔部具有多个间隔体,多个所述间隔体沿环形路径间隔分布,所述第一主面上的间隔体的内周壁与第一主面围合成所述槽部,所述第二主面上的间隔体的内周壁与第二主面围合成所述槽部;所述间隔体背离致动器的一端全部或部分与其所在侧的隔膜结合。
32、进一步地,所述隔膜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或由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
3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体电子设备,包含上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
3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形成为朝向两侧均具有流量输出的气体发生器,并在致动器的一侧构建出换热腔,另一侧构建出散热腔,同时还形成有连通换热腔和散热腔的连通道,从而将换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解耦,换热腔在形成于外周区域的负压作用下吸入新鲜气体,并持续进行高效换热,而散热腔则持续进行高效散热,携带热量的气体在形成于散热腔外周的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压电驱动的致动器(2);
2.根据权要求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2)促使隔膜(3)产生的振动为至少具有两个波腹的高阶次共振模式的振动;
3.根据权要求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室(5)所在侧的隔膜(3)振动的每一个波腹位置(3-1)或波腹位置(3-1)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部(31);
4.根据权要求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阶次共振模式的范围为二阶次共振模式至九阶次共振模式;
5.根据权要求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侧壁(1-2)、顶壁(1-1)和底壁(1-3),所述侧壁(1-2)以隔着间隙而绕设于致动器(2)的外周的外侧,所述侧壁(1-2)的一端与顶壁(1-1)连接,另一端与底壁(1-3)连接,所述底壁(1-3)、侧壁(1-2)及致动器(2)之间围合形成换热腔(11),所述顶壁(1-1)、侧壁(1-2)及致动器(2)之间围合形成散热腔(12),所述连通道(13)
6.根据权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支承部(7),所述弹性支承部(7)将所述致动器(2)弹性支承于容纳腔内。
7.根据权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7)设置于所述侧壁(1-2)与致动器(2)之间的间隙内;
8.根据权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2)或/和换热腔(11)设有所述弹性支承部(7),所述侧壁(1-2)与致动器(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所述连通道(13);
9.根据权要求8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2)靠近通气孔(14)一侧的外周面与侧壁(1-2)之间的间距<致动器(2)远离通气孔(14)一侧的外周面与侧壁(1-2)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道(13)布置于换热腔(11)的远离通气孔(14)的一侧,所述换热道(11a)位于连通道(13)与通气孔(14)之间。
11.根据权要求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2)具有基板(21),所述基板(21)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表面接合有至少一个压电片(22),所述压电片(22)与所述基板(21)构成致动器(2);
12.根据权要求要求1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片(22)呈中心贯穿有空洞(221)的环状结构,所述空洞(221)与第一腔室(5)及第二腔室(6)相对设置。
13.根据权要求要求1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4)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主面(2a)和第二主面(2b)分别与其上的间隔部(4)的内周壁围合成环状的槽部(41),所述隔膜(3)和其所在侧的间隔部(4)背离致动器(2)的一端在绕槽部(41)的环形路径上全部或部分接合;
14.根据权要求要求1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3)由高分子材料构成,或由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压电驱动的致动器(2);
2.根据权要求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2)促使隔膜(3)产生的振动为至少具有两个波腹的高阶次共振模式的振动;
3.根据权要求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室(5)所在侧的隔膜(3)振动的每一个波腹位置(3-1)或波腹位置(3-1)的邻近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部(31);
4.根据权要求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阶次共振模式的范围为二阶次共振模式至九阶次共振模式;
5.根据权要求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侧壁(1-2)、顶壁(1-1)和底壁(1-3),所述侧壁(1-2)以隔着间隙而绕设于致动器(2)的外周的外侧,所述侧壁(1-2)的一端与顶壁(1-1)连接,另一端与底壁(1-3)连接,所述底壁(1-3)、侧壁(1-2)及致动器(2)之间围合形成换热腔(11),所述顶壁(1-1)、侧壁(1-2)及致动器(2)之间围合形成散热腔(12),所述连通道(13)位于侧壁(1-2)的外周面与致动器(2)的外周面之间;
6.根据权要求5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支承部(7),所述弹性支承部(7)将所述致动器(2)弹性支承于容纳腔内。
7.根据权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承部(7)设置于所述侧壁(1-2)与致动器(2)之间的间隙内;
8.根据权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腔(12)或/和换热腔(11)设有所述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威图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