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两相散热器及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1、两相散热器是一种利用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相变过程中的潜热进行高效热交换的设备。强迫对流两相散热器结合了强迫对流和两相流(液体和气体)的特性,以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强迫对流两相散热器的冷却液被强迫(通常是通过泵)流经热源,吸收热量后蒸发成气体,然后气体被引导至冷却区域(如冷凝器或散热片),冷凝为液态并放热,完成循环。
2、在数据中心的散热中,随着数据中心功率密度的增加和对能效要求的提高,两相散热器正逐渐成为数据中心散热的优选方案之一,其避免了传统风冷方法的局限性。
3、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4、两相散热器的气液两相共存于同一腔体,换热表面上的液体界面会影响换热表面上产生气泡的脱离,对流换热系数较低。且气液两相共存于同一腔体时,由于气液两相的相互干涉影响,会产生压力脉动等不稳定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相散热器及冷却系统,该两相散热器及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散热器内气液两相的相互干涉影响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两相散热器,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围成内腔,且所述壳体设有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
5、毛细多孔层,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毛细多孔层将所述内腔分隔为气态腔体和液态腔体,所述气体出口与
6、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液态腔体包括流道槽和积液腔,所述积液腔与所述液体进口连通,所述流道槽与所述积液腔连通,所述毛细多孔层覆盖所述流道槽的槽口。
7、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设有多条所述流道槽,且多条所述流道槽纵横交错分布呈网格状,并相互连通。
8、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流道槽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壳体的内壁围成所述积液腔。
9、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液态腔体还包括与所述流道槽对应的连通流道,所述连通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积液腔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流道槽连通。
10、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壳体包括:
11、主壳体,所述流道槽设于所述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内壁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有第二凹槽和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流道槽连通;
12、盖板,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连通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连通流道,所述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积液腔。
13、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盖板上设有进液管,所述主壳体上设有避位通孔,所述进液管设于所述避位通孔并与所述主壳体密封连接,所述进液管的顶端开口形成所述液体进口。
14、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主壳体包括:
15、基板,所述流道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连通槽均开设于所述基板上;
16、顶盖,设于所述基板,并与所述基板围成所述内腔。
17、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毛细多孔层包括金属丝网层和设于所述金属丝网层上的毛细多孔介质层,所述金属丝网层朝向所述液态腔体,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朝向所述气态腔体。
18、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毛细多孔层还包括设于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的针肋。
19、可选地,上述两相散热器中,所述金属丝网层烧结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烧结或电沉积于所述金属丝网层。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两相散热器包括壳体和毛细多孔层。其中,壳体围成内腔,且壳体设有液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毛细多孔层设于壳体内,毛细多孔层将内腔分隔为气态腔体和液态腔体,气体出口与气态腔体连通,液体进口与液态腔体连通,壳体的至少部分壁面为导热材质,以使液态腔体内的液态工质能够受热蒸发形成气态工质,并进入气态腔体。
21、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两相散热器,液态工质经由液体进口进入液态腔体,液态腔体的液态工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可浸润位于其顶部的毛细多孔介质层。同时,通过壳体的导热作用,液态腔体内的液态工质能够受热蒸发形成气态工质,并进入气态腔体。蒸汽在气态腔体聚集后,从气体出口排出,流入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后的过冷液体经过驱动回流至液体进口,完成一个循环,实现对器件的有效散热。
22、本申请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毛细多孔层,利用毛细多孔层将壳体的内腔物理分隔为气态腔体和液态腔体,即气态腔体和液态腔体实现了气液的物理隔离,避免了蒸汽与液体在腔体内的夹带干涉及产生压力脉动等不稳定现象。
2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上述任一种两相散热器。由于上述的两相散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两相散热器的冷却系统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腔体(132)包括流道槽(1321)和积液腔(1322),所述积液腔(1322)与所述液体进口(101)连通,所述流道槽(1321)与所述积液腔(1322)连通,所述毛细多孔层(12)覆盖所述流道槽(1321)的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多条所述流道槽(1321),且多条所述流道槽(1321)纵横交错分布呈网格状,并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1321)开设于所述壳体(11)的内壁,所述壳体(11)的内壁围成所述积液腔(13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腔体(132)还包括与所述流道槽(1321)对应的连通流道(1323),所述连通流道(1323)的一端与所述积液腔(132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流道槽(132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
7.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11)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多孔层(12)包括金属丝网层(121)和设于所述金属丝网层(121)上的毛细多孔介质层(122),所述金属丝网层(121)朝向所述液态腔体(132),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122)朝向所述气态腔体(1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多孔层(12)还包括设于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122)的针肋(123)。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网层(121)烧结于所述壳体(11)的内壁,所述毛细多孔介质层(122)烧结或电沉积于所述金属丝网层(121)。
12.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2)、泵(3)和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两相散热器(1),所述两相散热器(1)的气体出口(102)与所述冷凝器(2)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凝器(2)的出口通过所述泵(3)与所述两相散热器的液体进口(10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腔体(132)包括流道槽(1321)和积液腔(1322),所述积液腔(1322)与所述液体进口(101)连通,所述流道槽(1321)与所述积液腔(1322)连通,所述毛细多孔层(12)覆盖所述流道槽(1321)的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多条所述流道槽(1321),且多条所述流道槽(1321)纵横交错分布呈网格状,并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1321)开设于所述壳体(11)的内壁,所述壳体(11)的内壁围成所述积液腔(13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腔体(132)还包括与所述流道槽(1321)对应的连通流道(1323),所述连通流道(1323)的一端与所述积液腔(1322)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流道槽(132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2)上设有进液管(1121),所述主壳体(111)上设有避位通孔(107),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森,佟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