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仿古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1、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不仅在外观上重现古代建筑的风格,还融入古代的文化符号和故事。
2、目前,仿古建筑为了达到自然通风与调节温度的效果,一般会采用木材对仿古建筑进行搭建;其中,仿古建筑中起到承载载荷作用的一般为立柱和横梁。
3、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仿古建筑由于受到沉降、地震、建筑附近大型振动等影响,立柱容易发生稳态沉降,从而容易导致横梁歪斜,以影响美观性;甚至若不及时改善,则容易导致整体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上述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及其安装方法。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及其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包括:木柱和两个木梁,所述木梁与所述木柱之间通过榫卯组件连接,所述木梁与所述木柱之间设置有纠偏预控组件;
4、所述榫卯组件包括:两个凸型半榫,所述木柱上贯穿开设有半榫槽,其中一个所述凸型半榫固定于一个所述木梁上、另一个所述凸型半榫固定于另一个所述木梁上,且所述凸型半榫设置于所述半榫槽内。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木柱发生较大沉降时,通过顶升设
6、可选的,两个所述凸型半榫的连接处呈马牙槎构造。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马牙槎构造的方式对两个木梁与木柱连接,能够有效提高木梁与木柱的整体性,以及木梁与木柱连接的稳定性。
8、可选的,所述榫卯组件还包括:替木条和锚固替木,所述半榫槽的槽底开设有锚固槽,所述锚固替木设置于所述锚固槽内,所述木梁上贯穿开设有透榫替木槽,所述替木条的一端穿设所述透榫替木槽、另一端与所述锚固替木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木梁与木柱连接后,将替木条穿设透榫替木槽,并将替木条与锚固替木连接,从而不仅实现对木梁的水平约束,而且能够加强木柱与木梁的横向连接。
10、可选的,所述纠偏预控组件包括:承压部,所述承压部包括:承压钢板和承压木板,所述承压木板设置于所述锚固替木的顶壁上,所述承压钢板设置于所述承压木板上,且所述承接钢板上开设有约束槽,所述替木条远离所述木梁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约束槽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木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局部刚度,以使得木梁的端部载荷有效且均匀地传递至木柱上;而且为木梁的下方将接触面提供柔性保护,既让承压钢板边缘不易直接局部压溃木柱,又便于后续纠偏提供柔性操作空间。
12、可选的,所述纠偏预控组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上板、下板和弹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均嵌合于所述半榫槽内,且所述下板固定于所述凸型半榫上,所述弹簧固定于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纠偏时,对需要纠偏一侧的木梁进行顶升,此过程中,弹簧进行自身压缩,以实现提升需要纠偏一侧木梁的有效高度,从而保证木梁始终处于水平承载状态。
14、可选的,所述纠偏预控组件还包括:黏壶部,所述黏壶部包括:圆盘、金属杆和摩擦套,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上均开设有阻尼孔,所述圆盘设置于所述阻尼孔内,所述摩擦套固定套设于所述圆盘的周壁上,所述金属杆的一端与所述圆盘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盘与阻尼孔内壁之间的摩擦产生阻尼力,以反向约束弹簧的运动趋势,从而实现木梁顶升位移后整体不易出现富余空隙。
16、可选的,所述锚固槽的宽度等于所述木柱直径的1/4-1/3。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由木梁传递至木柱的顺纹剪切应力,从而提高木梁与木柱的连接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均由旋切胶合木材制成。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方式能够确保正常使用期间上板和下板与木柱和木梁之间不易产生线膨胀系数差异过大的变形缝。
20、可选的,所述替木条的截面呈梯形或半圆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此设置方式不仅能够对木梁实现水平约束,而且能够增加替木条与木梁的接触面,从而减少替木条对木柱及木梁整体强度与刚度的影响。
22、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的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3、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s1:对木柱制作,并在木柱上进行半榫槽和锚固槽的定位开设;
25、s2:对木梁和凸型半榫制作;
26、s3:将承压部安装至锚固替木上,并将锚固替木安装至锚固槽内,且调节至整体顶面呈水平状态;
27、s4:将限位部安装至凸型半榫的顶部,并对限位部整体施加压力,直至限位部的顶部与木梁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以将凸型半榫嵌入至半榫槽内;
28、s5:将替木条固定于木梁与承压部之间,以实现对木梁水平约束的目的。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纠偏预控组件能够快速安装至木柱与木梁之间,以便后续对木梁进行纠偏。
30、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31、1、木柱发生较大沉降时,通过顶升设备顶升发生沉降的木柱所对应的需要纠偏一侧的木梁,并且通过纠偏预控组件能够保证其传力的木梁始终处于水平承载状态,以改善整体仿古建筑受力体系状态。
32、2、利用马牙槎构造的方式对两个木梁与木柱连接,能够有效提高木梁与木柱的整体性,以及木梁与木柱连接的稳定性。
33、3、如此设置方式不仅能够对木梁实现水平约束,而且能够增加替木条与木梁的接触面,从而减少替木条对木柱及木梁整体强度与刚度的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柱(1)和两个木梁(6),所述木梁(6)与所述木柱(1)之间通过榫卯组件(2)连接,所述木梁(6)与所述木柱(1)之间设置有纠偏预控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凸型半榫(21)的连接处呈马牙槎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组件(2)还包括:替木条(22)和锚固替木(23),所述半榫槽(11)的槽底开设有锚固槽(12),所述锚固替木(23)设置于所述锚固槽(12)内,所述木梁(6)上贯穿开设有透榫替木槽(61),所述替木条(22)的一端穿设所述透榫替木槽(61)、另一端与所述锚固替木(2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预控组件包括:承压部(3),所述承压部(3)包括:承压钢板(31)和承压木板(32),所述承压木板(32)设置于所述锚固替木(23)的顶壁上,所述承压钢板(31)设置于所述承压木板(32)上,且所述承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预控组件还包括:限位部(4),所述限位部(4)包括:上板(41)、下板(42)和弹簧(43),所述上板(41)和所述下板(42)均嵌合于所述半榫槽(11)内,且所述下板(42)固定于所述凸型半榫(21)上,所述弹簧(43)固定于所述上板(41)与所述下板(4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预控组件还包括:黏壶部(5),所述黏壶部(5)包括:圆盘(51)、金属杆(52)和摩擦套(53),所述上板(41)和所述下板(42)上均开设有阻尼孔(44),所述圆盘(51)设置于所述阻尼孔(44)内,所述摩擦套(53)固定套设于所述圆盘(51)的周壁上,所述金属杆(52)的一端与所述圆盘(51)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上板(41)和所述下板(42)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槽(12)的宽度等于所述木柱(1)直径的1/4-1/3。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41)和所述下板(42)均由旋切胶合木材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替木条(22)的截面呈梯形或半圆形。
10.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柱(1)和两个木梁(6),所述木梁(6)与所述木柱(1)之间通过榫卯组件(2)连接,所述木梁(6)与所述木柱(1)之间设置有纠偏预控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凸型半榫(21)的连接处呈马牙槎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组件(2)还包括:替木条(22)和锚固替木(23),所述半榫槽(11)的槽底开设有锚固槽(12),所述锚固替木(23)设置于所述锚固槽(12)内,所述木梁(6)上贯穿开设有透榫替木槽(61),所述替木条(22)的一端穿设所述透榫替木槽(61)、另一端与所述锚固替木(2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预控组件包括:承压部(3),所述承压部(3)包括:承压钢板(31)和承压木板(32),所述承压木板(32)设置于所述锚固替木(23)的顶壁上,所述承压钢板(31)设置于所述承压木板(32)上,且所述承接钢板上开设有约束槽(311),所述替木条(22)远离所述木梁(6)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约束槽(3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仿古建筑用抬梁式顶升纠偏预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预控组件还包括:限位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杰,林骏超,潘梦瑶,祝帆,金蕾,徐乃刚,张子月,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