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上光伏,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光伏发电具备天然、清洁的特性,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化石能源的绿色替代品。光伏发电利用光伏板接收太阳光能,并通过光电效应生成电力。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的日益扩大,土地资源变得稀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水上光伏发电由此而生。水上光伏是光伏行业重要的分支,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水上光伏发电比地面光伏发电效率更高,同时具有能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抑制水藻的生长等诸多优点。
2、传统技术中的漂浮式光伏组件通过支架设置在浮体上,支架的设置导致单瓦成本较高,且存在较多的非标工作量;同时传统技术中的漂浮式光伏组件自身设有倾角或通过支架形成有倾角,因此为保证后排光伏组件不受前排光伏组件的阴影影响,需要在前后排光伏组件之间设置一定的间距,该间距的设置导致光伏装机容量较小。
3、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更多的光伏组件,以提高光伏装机容量,并降低漂浮式光伏的成本,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系统,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更多的光伏组件,提高光伏装机容量,并降低漂浮式光伏的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光伏系统,包括:
4、漂浮式浮体阵列,包括多排光伏浮体列,所述光伏浮体列间隔布置;
5、光伏联排组件,为设置于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之间的多组,且所述光伏联排组件包括多组光伏组件,所述光
6、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各组所述光伏组件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
7、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之间连接有多组固定装置,各组所述固定装置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一一对应,所述光伏联排组件中的各组所述光伏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装置上。
8、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分别为第一浮体列和第二浮体列,所述光伏联排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浮体列和所述第二浮体列之间,且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至少所述第一浮体列和所述第二浮体列中的一者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并作为可供运维人员通过的运维通道。
9、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光伏联排组件覆盖于所述第一浮体列上,所述第二浮体列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以作为所述运维通道;
10、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光伏联排组件覆盖于所述第二浮体列上,所述第一浮体列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以作为所述运维通道。
11、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所述第一浮体列和所述第二浮体列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光伏联排组件上设置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上。
12、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所述连接装置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浮体列向所述第二浮体列的方向延伸的调节孔,所述移动装置为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调节孔内的螺杆,且所述螺杆能够通过螺母拧紧固定于所述调节孔上。
13、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沿所述第一浮体列向所述第二浮体列的方向上,所述调节孔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光伏浮体列的延伸长度。
14、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浮体列向所述第二浮体列的方向延伸的位置调节槽,所述移动装置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能够在所述位置调节槽内沿所述位置调节槽的延伸方向滚动。
15、可选地,在上述的光伏系统中,所述移动装置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销孔,所述连接装置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销孔和第三连接销孔;
16、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销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销孔对应,连接销轴能够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销孔与所述第二连接销孔,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销孔与所述第三连接销孔对应,连接销轴能够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销孔与所述第三连接销孔。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系统包括漂浮式浮体阵列和光伏联排组件,漂浮式浮体阵列包括多排光伏浮体列,各排光伏浮体列间隔布置,光伏联排组件为设置于相邻两排光伏浮体列之间的多组,且光伏联排组件包括多组光伏组件,光伏联排组件中的各组光伏组件依次连接于相邻两排光伏浮体列之间,同时光伏浮体列还作为供运维人员通过的运维通道,通过间隔多排光伏组件设置一条运维通道的方式,可大大提高光伏装机容量。在某一光伏组件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可在该故障光伏组件对应的运维通道处,将该故障组件所在的光伏联排组件整体取下进行维修,或者仅取下故障组件进行维修。
1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系统通过将多组光伏组件设置为光伏联排组件的方式,在相邻两排光伏浮体列之间可安装更多的光伏组件,减少了运维通道的设置比例,提高了光伏装机容量,降低了漂浮式光伏的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光伏组件(21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100)之间连接有多组固定装置(300),各组所述固定装置(300)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一一对应,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中的各组所述光伏组件(210)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装置(300)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100)分别为第一浮体列(110)和第二浮体列(120),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和所述第二浮体列(120)之间,且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至少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和所述第二浮体列(120)中的一者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并作为可供运维人员通过的运维通道(6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和所述第二浮体列(120)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400),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上设置有移动装置(500),所述移动装置(50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400)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400)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向所述第二浮体列(120)的方向延伸的调节孔(410),所述移动装置(500)为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调节孔(410)内的螺杆,且所述螺杆能够通过螺母拧紧固定于所述调节孔(410)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向所述第二浮体列(120)的方向上,所述调节孔(410)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光伏浮体列(100)的延伸长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400)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向所述第二浮体列(120)的方向延伸的位置调节槽,所述移动装置(500)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能够在所述位置调节槽内沿所述位置调节槽的延伸方向滚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50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销孔,所述连接装置(40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销孔和第三连接销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光伏组件(21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100)之间连接有多组固定装置(300),各组所述固定装置(300)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一一对应,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中的各组所述光伏组件(210)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装置(300)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所述光伏浮体列(100)分别为第一浮体列(110)和第二浮体列(120),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和所述第二浮体列(120)之间,且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至少所述第一浮体列(110)和所述第二浮体列(120)中的一者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并作为可供运维人员通过的运维通道(6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覆盖于所述第一浮体列(110)上,所述第二浮体列(120)外露于所述光伏联排组件(200),以作为所述运维通道(600);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昆,马亚清,吴维武,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水面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