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1528 阅读:3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包括至少两个倒L形抓钩和偏重钩,倒L形抓钩的横壁铰连,倒L形抓钩外侧和内侧分别由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连接,与柔性连接件B相连的柔性连接件A下端连接偏重钩,偏重钩与柔性连接件C挂接。通过柔性连接件控制倒L形抓钩前端的开、合,并配合使用偏重钩,可有效解决水下人工无法脱钩的难题,避免对坝坦和根石台的损坏,实现铅丝笼的准确抓抛,减少了因抛投不到位造成的料物损耗,为防汛抢险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该装置还适用于抛柳石枕、四角锥体和松散物料(如柳树枝、杨树枝等),具有一具多用的特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防洪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铅丝笼抓抛器
技术介绍
防洪工程基础受大溜顶冲或回溜淘刷时,易造成根石走失,形成险情,需要及时进 行根石加固。目前,处理这类险情有两种方法抛铅丝笼和抛散石,以此来增强坝体稳定性, 提高工程抗洪能力,增大工程防洪安全系数。抛散石法是利用抛石架直接抛投散石,由于单块石头体积小、重量轻,石头抛下后 容易产生位移,既浪费石料,又不能很好地加固根石、迅速遏制险情。所以,水下抛投块石法 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所抛的石头为单体结构,在水下易形成松散结合,只靠石头本身的 自重形成护坝结构,在大水流的冲击作用下,所抛的石头会被水流带走;另一方面由于抛石 互相为点接触,石与石之间仍然存在有较大空间,水流对坝体依然侵蚀和冲击,使块石移动 离开坝体。所以,抛铅丝笼法成为遏制大流冲刷、根石走失类险情最常用的抢护方法。而直 接抛铅丝笼的方法,一是受出险部位场地限制,无法布设铅丝笼抛投;二是容易砸坏坝坦, 对坝面造成损坏;三是不易将石料一次性抛至出险部位,劳动强度大,既费时,又费工、效率 低,延误抢护最佳时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位准确、节约石料、工作效率高的铅丝笼抓抛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包括至少两个倒 L形抓钩和偏重钩,倒L形抓钩的横壁铰连,倒L形抓钩外侧和内侧分别由柔性连接件B和 柔性连接件C连接,与柔性连接件B相连的柔性连接件A下端连接偏重钩,偏重钩与柔性连 接件C挂接。所述倒L形抓钩为四个,每两个为一组,每组分别由加强杆相连;两组倒L形抓钩 通过横壁处的连接杆铰连。所述倒L形抓钩横壁外侧设有支撑架,支撑架端部设有第一滑轮,柔性连接件B从 第一滑轮下部绕过后连接在倒L形抓钩的外侧。所述倒L形抓钩横壁处的加强杆上设有第二滑轮,柔性连接件C从第二滑轮下部 绕过后连接在倒L形抓钩的内侧。所述柔性连接件A、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分别为钢丝绳A、钢丝绳B和钢 丝绳C。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通过柔性连接件控制倒L形抓钩前端的开、合,并配合使用偏重钩,可有效解决 水下人工无法脱钩的难题,避免对坝坦和根石台的损坏,实现铅丝笼的准确抓抛,减少了因 抛投不到位造成的料物损耗,为防汛抢险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3用前景。同时,该装置还适用于抛柳石枕、四角锥体和松散物料(如柳树枝、杨树枝等),具 有一具多用的特点。2、倒L形抓钩的四个钩爪,增加了与铅丝笼的接触点,在抓抛过程中铅丝笼不容 易发生形变,抓抛过程更加安全平稳。3、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通过滑轮后与倒L形抓钩相连,变滑动摩擦为滚 动摩擦,减小柔性连接件与倒L形抓钩的摩擦,避免过度磨损,延长使用寿命。4、本技术与吊车配合使用,只需一人将柔性连接件C挂在偏重钩上,即可完 成整个抓抛铅丝笼的工作,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在抓抛铅丝笼的整个过程中,工作人 员均在坝头,避免了恶劣的工作环境,保证了人身安全。5、本技术结构巧妙,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投入小,实用性强,值得 大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的铅丝笼抓抛器,其包括四个倒L形抓钩1,每两个倒L形抓钩 1为一组,每组分别由加强杆2相连;两组倒L形抓钩1通过横壁处的连接杆3铰连成倒U 形,两侧的倒L形抓钩1可绕连接杆3转动,使倒L形抓钩1的开口张大或者缩小。在倒L 形抓钩1横壁的外侧设有支撑架4,支撑架4端部设有第一滑轮5 ;同时,在连接倒L形抓钩 1横壁的加强杆2上设有第二滑轮6。在每个倒L形抓钩1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连接有钢丝 绳B和钢丝绳C,钢丝绳B从第一滑轮5下部绕过后下端连接在倒L形抓钩1的外侧,钢丝 绳C从第二滑轮6下部绕过后下端连接在倒L形抓钩1的内侧;钢丝绳B的上端和钢丝绳 C的上端在连接杆3上方分别交汇,钢丝绳B长于钢丝绳C,且钢丝绳B的交汇点高于钢丝 绳C的交汇点。通过钢丝绳B的交汇点连接有钢丝绳A,钢丝绳A的下端连接偏重钩7,偏 重钩7可直接挂接在钢丝绳C的交汇点处,或者在钢丝绳C的交汇点上部设置挂鼻8,通过 挂鼻8与偏重钩7挂接。为方便钢丝绳B和钢丝绳C与倒L形抓钩1之间的连接,以及避免钢丝绳B和钢 丝绳c的磨损,可通过U形扣连接钢丝绳B、钢丝绳C和倒L形抓钩1 ;为操作简便和美观大 方,可用U形卡将钢丝绳端部打结固定。本技术与吊车配合完成铅丝笼的抓抛任务,使用过程的具体步骤为将本实 用新型上端挂接在吊车的挂钩上,通过吊车的旋转和吊车吊臂的升降将本技术移至铅 丝笼处;当本技术移至铅丝笼上方时,吊车的吊绳缓缓落下,使倒L形抓钩1的四个钩 爪处于铅丝笼两边,人工将钢丝绳C上的挂鼻8挂在偏重钩7上;吊车提升吊绳,倒L形抓 钩1的四个钩爪逐渐收拢,直至钢丝绳B对倒L形抓钩1没有作用力,然后利用吊车将抓起 的铅丝笼快速移到需要抛笼的位置;吊车的吊绳放长下落,当铅丝笼接触到地面或水下缺 石位置时,偏重钩7与挂鼻8脱离,与此同时吊车提升吊绳使钢丝绳B作用于倒L形抓钩1, 将倒L形抓钩1打开并离开铅丝笼,铅丝笼稳稳到达既定目标。权利要求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倒L形抓钩和偏重钩,倒L形抓钩的横壁铰连,倒L形抓钩外侧和内侧分别由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连接,与柔性连接件B相连的柔性连接件A下端连接偏重钩,偏重钩与柔性连接件C挂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L形抓钩为四个,每两个为 一组,每组分别由加强杆相连;两组倒L形抓钩通过横壁处的连接杆铰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L形抓钩横壁外侧设有支 撑架,支撑架端部设有第一滑轮,柔性连接件B从第一滑轮下部绕过后连接在倒L形抓钩的 外侧。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倒L形抓钩横壁处的加 强杆上设有第二滑轮,柔性连接件C从第二滑轮下部绕过后连接在倒L形抓钩的内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A、柔性连接件B 和柔性连接件C分别为钢丝绳A、钢丝绳B和钢丝绳C。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包括至少两个倒L形抓钩和偏重钩,倒L形抓钩的横壁铰连,倒L形抓钩外侧和内侧分别由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连接,与柔性连接件B相连的柔性连接件A下端连接偏重钩,偏重钩与柔性连接件C挂接。通过柔性连接件控制倒L形抓钩前端的开、合,并配合使用偏重钩,可有效解决水下人工无法脱钩的难题,避免对坝坦和根石台的损坏,实现铅丝笼的准确抓抛,减少了因抛投不到位造成的料物损耗,为防汛抢险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该装置还适用于抛柳石枕、四角锥体和松散物料(如柳树枝、杨树枝等),具有一具多用的特点。文档编号E02B3/04GK201581375SQ200920297150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2日专利技术者仵海英, 刘德龙, 刘遂林, 孙国勋, 尚向阳, 张玥, 张艳, 杨帆 申请人:郑州黄河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丝笼抓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倒L形抓钩和偏重钩,倒L形抓钩的横壁铰连,倒L形抓钩外侧和内侧分别由柔性连接件B和柔性连接件C连接,与柔性连接件B相连的柔性连接件A下端连接偏重钩,偏重钩与柔性连接件C挂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仵海英孙国勋刘德龙杨帆刘遂林尚向阳张玥张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黄河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