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煤化工变换炉降温设备,具体涉及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1、变换反应是剧烈的放热反应,随着反应进行气体温度不断升高,较高的温度会抑制变换反应的正常进行,造成变换率不达标,为了提高变换率,反应热量必须移走或吸收。由于现有的技术采用进口管道混合激冷法或换热器冷却降温,适用于中低流变换,其展现出的实用性不强,反应气体增湿、激冷效果不理想,且浪费资源,增加了设备投资及场地投资成本。
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729703.0,一种用于高浓度一氧化碳全部变换工艺提到等温变换炉进口管道增加喷淋激冷水提高汽气比,来保证一氧化碳转化率。从第一变换炉之后的每段变换炉入口增加锅炉水或少量蒸汽对变换气进行激冷,提高水气比,直至最后变换炉出口一氧化碳含量满足要求,该设计存在以下不足:管道喷淋有效空间过小,激冷水降温、增湿效果差;管道喷淋易产生空穴、传热效率过低,高位热能转换为蒸汽量变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反应气体增湿、激冷效果差的问题。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包括激冷水总管和炉体,激冷水总管的端部连接有激冷水支管,激冷水支管远离激冷水总管的端部连接有喷淋组件,喷淋组件连接于炉体的内壁。
3、本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4、激冷水支管的管身连接有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靠近激冷水总管设置。
5、激冷水支
6、喷淋组件包括喷淋主管,喷淋主管的一端通过连接法兰与激冷水支管连接,喷淋主管的管身连接于炉体的内壁,喷淋主管的管身连接有喷淋单元,喷淋单元与炉体的内壁连接。
7、喷淋单元包括若干沿喷淋主管长度方向均匀连接的喷淋支管,每根喷淋支管的管身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若干喷嘴,每根喷淋支管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与炉体的内壁连接。
8、喷淋主管连接于炉体内壁的中部。
9、炉体的侧壁还连接有水煤气管,水煤气管与炉体的连接点设置于喷淋主管的下方,炉体的顶部连接有交换气管。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采用双层喷淋装置,雾化程度高,降温、增湿效率高,激冷水消耗降低;更有效、均匀抑制入炉变换气的温度和提高了变换气汽气比,方便操作;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避免了外加蒸汽的消耗,降低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冷水总管(1)和炉体(10),所述激冷水总管(1)的端部连接有激冷水支管(9),所述激冷水支管(9)远离激冷水总管(1)的端部连接有喷淋组件(3),所述喷淋组件(3)连接于炉体(10)的内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单元包括若干沿喷淋主管(5)长度方向均匀连接的喷淋支管(4),每根所述喷淋支管(4)的管身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若干喷嘴(7),每根喷淋支管(4)的两端均通过支撑件(6)与炉体(10)的内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主管(5)连接于炉体(10)内壁的中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0)的侧壁还连接有水煤气管(11),所述水煤气管(11)与炉体(10)的连接点设置于喷淋主管(5)的下方,所述炉体(10)的顶部连接有交换气管(12)。
【技术特征摘要】
1.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冷水总管(1)和炉体(10),所述激冷水总管(1)的端部连接有激冷水支管(9),所述激冷水支管(9)远离激冷水总管(1)的端部连接有喷淋组件(3),所述喷淋组件(3)连接于炉体(10)的内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热变换炉内置分布增湿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单元包括若干沿喷淋主管(5)长度方向均匀连接的喷淋支管(4),每根所述喷淋支管(4)的管身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若干喷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毅,贺治军,李小强,刘江,陈海全,卢军,方占华,张宗飞,李振浦,宋彦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龙华集团煤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