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蓝藻控制装置及蓝藻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蓝藻控制装置及蓝藻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50967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9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蓝藻控制装置及蓝藻控制方法。蓝藻控制装置包括导流机构以及藻类捕获机构,导流机构具有导流通道,藻类捕获机构包括捕获部件、磁化部件、过滤部件、聚光部件、遮挡部件、吸附部件以及紫外光照部件,捕获部件包括相连通的捕获腔室以及富集腔室,捕获部件上设置有连通于捕获腔室的进水嘴以及出水嘴,进水嘴与导流通道连通,过滤部件安装于出水嘴,磁化部件设置于进水嘴处,聚光部件可拆卸式连接于捕获部件,遮挡部件可拆卸式连接在捕获部件,吸附部件可拆卸式设置于富集腔室内,紫外光照部件安装于富集腔室。上述蓝藻控制装置能够提高蓝藻捕获效率,实现了藻类富集捕获与藻毒素协同高效处理的目的,藻类捕获处理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水处理、水体修复,特别是涉及一种蓝藻控制装置及蓝藻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蓝藻水华爆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传统技术中,针对湖库蓝藻水华的控制已经发展出物理、化学和生物多类技术,但各类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其适用范围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超声波控藻技术沉降效果好,应急速度快,但会造成藻细胞破裂,藻毒素释放;曝气充氧技术可快速增氧,防止黑臭,但会引起沉积物再悬浮和营养盐释放;扬水筒曝气抑藻技术无二次污染,但受限于有藻类分层的水体,不适用于浅水湖泊;密度流扩散抑藻技术是利用水体自身密度差打破垂直热分层,能耗低、应用灵活,但受限于有温度分层的水体;机械除藻技术是将蓝藻进行异位处理,有效减少水体藻量,可处理量过小、处理效率不高;黏土絮凝技术具有天然无毒、使用方便、吸附效果明显的优势,但是藻细胞只是暂时沉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加压控藻技术能耗低、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但是蓝藻仍留在水体,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化学杀藻剂速度快、效果好,但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化学混凝/絮凝技术沉降速度快,透明度提升效果好,但是一些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微生物制剂见效快,但是微生物控制难度大,后续潜在的生态风险高;生物操纵技术安全、无二次污染风险,但是控制效果较慢,应急效果较差;水生植物抑藻技术效果好、费用低、材料易得、二次污染风险小,但是生长管理难度大,不确定性强。由此可见,物理控藻技术因其安全性较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成本高、长效性不足等缺点;化学控藻技术因为存在二次污染风险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生物控藻技术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被扰乱等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应用的案例也较少。

2、目前的蓝藻治理一种思路是减少蓝藻种源,阻断蓝藻的复苏,在源头和路径上解决问题,这依据的是冬季低温低光强条件下蓝藻沉降至底泥休眠,春季温度和光照增强后可重新上浮至水体中完成复苏,夏季则会大量增长直至上浮至水体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水华”的运动变化规律。例如通过控藻剂在越冬和复苏期内,对水体和底泥中的越冬蓝藻种源进行本底清除;通过改性矿物覆盖+植物秸秆覆盖的方式,来抑制越冬蓝藻复苏生长和再悬浮;通过微电流电解+微纳米曝气的途径,对底泥中处于越冬期和复苏前期的蓝藻“种源”进行原位抑制;使用除藻剂在越冬蓝藻种源分布区域表面形成覆盖层,原位清除越冬蓝藻种源。在实际运用中,对太湖与巢湖水华蓝藻越冬和春季复苏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利用种源控制蓝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水体,削减了底泥种源并不能都实现降低水体蓝藻生物量。另一种思路是促进蓝藻向其他类型藻类的演替,如通过曝气手段将微囊藻水华培育成硅藻聚团生长的细颗粒,促进微囊藻向硅藻的演替,达到控制蓝藻的目的;利用遮光和曝气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蓝藻;但是促进蓝藻向其他类型藻类的演替的方法忽略了蓝藻在死亡、腐烂过程中微囊藻毒素释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蓝藻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蓝藻控制装置能够提高蓝藻捕获效率,联合使用紫外辐射与吸附作用并借助叶绿素来实现藻毒素完全光降解,且避免了常规光降解产生大量潜在毒性的异构体产物的缺点,实现了藻类富集捕获与藻毒素协同高效处理的目的,藻类捕获处理灵活性更强、处理效果更好。

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蓝藻控制装置。

3、一种蓝藻控制装置,包括导流机构以及藻类捕获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具有导流通道,所述藻类捕获机构包括捕获部件、磁化部件、过滤部件、聚光部件、遮挡部件、吸附部件以及紫外光照部件,所述捕获部件包括相连通的捕获腔室以及富集腔室,所述捕获部件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捕获腔室的进水嘴以及出水嘴,所述进水嘴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过滤部件安装于所述出水嘴,在安装时,所述捕获腔室设置于待处理水体内且所述进水嘴位于液面以下,所述出水嘴靠近于待处理水体的底泥层,所述富集腔室埋设于底泥层内,所述磁化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嘴处以用于对待处理水体中的藻类进行磁化,所述聚光部件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对所述捕获腔室进行汇聚光线,所述遮挡部件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所述吸附部件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富集腔室内以用于吸附所述富集腔室内的蓝藻素,所述紫外光照部件安装于所述富集腔室。

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相对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开口尺寸,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与所述进水嘴相通。

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所述第一端部开口尺寸由靠近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逐渐增大,以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呈喇叭状。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嘴的尺寸由外至内逐渐增大;

7、和/或,所述出水嘴的尺寸由外至内逐渐增大。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机构具有浮力;

9、和/或,所述磁化部件包括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分别安装于所述进水嘴的两侧,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反;

10、和/或,所述过滤部件为过滤网。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光部件为凸透镜,在使用时,所述聚光部件安装于所述捕获部件的顶部,实现对所述捕获腔室内进行汇聚光线,以增强光照强度。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挡部件包括遮挡板以及安装卡扣,所述安装卡扣安装于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内壁,所述遮挡板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卡扣,以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部件包括活性炭和/或生物炭,所述吸附部件能够移动至所述富集腔室内或者从所述富集腔室内移除。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捕获腔室的尺寸由远离所述富集腔室的一端至与所述富集腔室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富集腔室的尺寸由远离所述捕获腔室的一端至与所述捕获腔室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

15、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蓝藻控制方法。

16、一种蓝藻控制方法,使用上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17、s1、将蓝藻控制装置设置于待处理水体内,控制导流机构位于液面处以捕获藻类,捕获腔室上的进水嘴位于液面以下,出水嘴靠近于待处理水体的底泥层,将富集腔室埋设于底泥层内且富集腔室的顶部低于底泥层表面;通过风浪扰动作用,通过所述导流机构收集待处理水体表层含有蓝藻的污水,由进水嘴处的磁化部件磁化后进入到捕获腔室以及富集腔室内,污水由进水嘴进入后由出水嘴排出,如此循环;

18、s2、在第n天第一预定时间段内,将聚光部件安装于捕获部件以用于对所述捕获腔室进行汇聚光线,以促使所述捕获腔室内的水藻向下运动至所述富集腔室内,聚光完成后拆卸所述聚光部件并清理所述聚光部件上的聚集的成团的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机构以及藻类捕获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具有导流通道,所述藻类捕获机构包括捕获部件、磁化部件、过滤部件、聚光部件、遮挡部件、吸附部件以及紫外光照部件,所述捕获部件包括相连通的捕获腔室以及富集腔室,所述捕获部件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捕获腔室的进水嘴以及出水嘴,所述进水嘴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过滤部件安装于所述出水嘴,在安装时,所述捕获腔室设置于待处理水体内且所述进水嘴位于液面以下,所述出水嘴靠近于待处理水体的底泥层,所述富集腔室埋设于底泥层内,所述磁化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嘴处以用于对待处理水体中的藻类进行磁化,所述聚光部件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对所述捕获腔室进行汇聚光线,所述遮挡部件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所述吸附部件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富集腔室内以用于吸附所述富集腔室内的蓝藻素,所述紫外光照部件安装于所述富集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相对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开口尺寸,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与所述进水嘴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所述第一端部开口尺寸由靠近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逐渐增大,以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呈喇叭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嘴的尺寸由外至内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具有浮力;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件为凸透镜,在使用时,所述聚光部件安装于所述捕获部件的顶部,实现对所述捕获腔室内进行汇聚光线,以增强光照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件包括遮挡板以及安装卡扣,所述安装卡扣安装于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内壁,所述遮挡板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安装卡扣,以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部件包括活性炭和/或生物炭,所述吸附部件能够移动至所述富集腔室内或者从所述富集腔室内移除。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腔室的尺寸由远离所述富集腔室的一端至与所述富集腔室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富集腔室的尺寸由远离所述捕获腔室的一端至与所述捕获腔室连接的一端逐渐减小。

10.一种蓝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机构以及藻类捕获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具有导流通道,所述藻类捕获机构包括捕获部件、磁化部件、过滤部件、聚光部件、遮挡部件、吸附部件以及紫外光照部件,所述捕获部件包括相连通的捕获腔室以及富集腔室,所述捕获部件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捕获腔室的进水嘴以及出水嘴,所述进水嘴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过滤部件安装于所述出水嘴,在安装时,所述捕获腔室设置于待处理水体内且所述进水嘴位于液面以下,所述出水嘴靠近于待处理水体的底泥层,所述富集腔室埋设于底泥层内,所述磁化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嘴处以用于对待处理水体中的藻类进行磁化,所述聚光部件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对所述捕获腔室进行汇聚光线,所述遮挡部件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捕获部件以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捕获腔室与所述富集腔室之间相通的通道,所述吸附部件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富集腔室内以用于吸附所述富集腔室内的蓝藻素,所述紫外光照部件安装于所述富集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相对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开口尺寸,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捕获部件以与所述进水嘴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蓝藻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所述第一端部开口尺寸由靠近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一侧逐渐增大,以使得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林赵剑申刚彭香玉叶晶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