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5085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9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涉及碳排放测算技术领域。通过自上而下拆分法和自下而上测算法分别得到指定区域的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测算结果,对两个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不断修正测算结果,最终得到区域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实现对区域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科学准确测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解决了市级及以下区域民用建筑碳排放测算中计算方法缺失的问题,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相结合,也提高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广,实现了对区域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科学准确测算,可广泛应用于夏热冬暖地区省、市、片区等不同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排放测算,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深受全球关注。中国更是提出了“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准确了解和测算各个领域的碳排放情况。民用建筑领域作为全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测算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对控制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建筑相关的碳排放测算方法主要有单体建筑的碳排放测算和区域范围的建筑领域碳排放测算。2019年4月,住建部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提供了一套基于碳排放系数法的关于单体建筑碳排放测算方法,但该方法仅涉及单体建筑,不涉及区域范围的建筑碳排放测算。

3、2017年,蔡伟光等人提出一种自上而下基于统计年鉴的建筑能耗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能源统计年鉴中建筑业、农林牧渔水利业、商业、居民生活等国民经济行业的能耗数据,通过拆分处理获取民用建筑领域能耗数据。该方法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可直接通过能源统计年鉴获取行业能源消耗数据,在省级区域层面,方法简便易操作。但是,市级及以下区域由于能源消耗数据并未完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进行统计,基础数据不完善,蔡伟光的计算方法难以实施,计算结果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改进自上而下拆分法的测算方式,同时结合简化的自下而上测算法的测算结果不断修正,最终得到区域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实现对市级及以下区域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科学准确测算。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所述方法包括:

3、自上而下测算过程:基于电力平衡表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能源消费统计,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自上而下测算指定区域的第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1;

4、自下而上测算过程:对区域内指定类型的建筑进行抽样调研,包括建筑工地、商业建筑、学校建筑、办公建筑、城镇居住建筑以及农村居住建筑,得到各类型建筑的碳排放强度,结合区域内各类型建筑对应的总面积,测算指定区域的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

5、误差分析过程:计算第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1与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之间的误差,若误差大于指定误差范围,则获取新增的抽样样本数据,然后重复自下而上测算过程,更新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直至误差在指定误差范围内;

6、测算结果输出过程:根据第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1与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进行指定计算,得到测算结果并输出。

7、进一步地,所述自上而下测算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8、步骤a1、统计国民经济行业中建筑业、居民生活、第三产业的用电量,以及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能源消费量,按照如下规则拆分,得到指定区域的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费量:

9、指定区域的建筑业用电量;

10、指定区域的城乡居民生活的用电量;

11、指定区域的第三产业的用电量;

12、指定区域的全社会液化石油气消耗量,扣除工业领域的消耗量;

13、指定区域的全社会天然气消耗量,扣除工业领域的消耗量;

14、步骤a2、将不同种类能源消耗量乘以对应的碳排放因子,最后累加得到指定区域的第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1,计算公式为:

15、c1=σ(qi×efi)

16、其中,qi表示第i种能源消耗量,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等;ef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17、进一步地,所述自下而上测算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8、步骤b1、确定抽样样本,对区域内指定类型的建筑进行抽样调研,包括建筑工地、商业建筑、学校建筑、办公建筑、城镇居住建筑以及农村居住建筑,得到各类型建筑的碳排放强度;

19、步骤b2、统计各个样本12个月的电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能源消费量,结合碳排放因子,计算各个样本的碳排放量,然后结合各个样本的建筑面积,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为:

20、

21、其中,pi表示样本的碳排放强度;qi,j表示样本的第j种能源消耗量,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等;ef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ai表示样本的建筑面积;

22、步骤b3、对不同类型建筑的样本碳排放强度求均值,计算各个类型建筑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为:

23、

24、其中,pk表示k类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包括建筑工地、商业建筑、学校建筑、办公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等;pi,k表示k类建筑第i个样本的碳排放强度;n表示k类建筑的n个样本;

25、步骤b4、通过抽样得到的各类型建筑的碳排放强度,乘以指定区域内不同类型建筑的总面积,测算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计算公式为:

26、c2=σpk×ak

27、其中,ak表示区域内k类建筑的建筑总面积。

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9、基于夏热冬暖地区无供暖能耗(即供暖所需的煤等能源)的特点,根据市级及以下区域能耗统计规则,以及更容易获取的电力平衡表数据,优化自上而下的行业能源拆分,同时简化自下而上测算方法,解决因能源消耗数据未完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进行统计的市级及以下区域的建筑领域碳排放测算问题,并将建筑施工工地纳入区域民用建筑领域,完善了民用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边界,实现了对某一区域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科学准确测算。在分别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过程相结合,也提高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广,实现了对区域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科学准确测算,可广泛应用省、市、片区等不同区域,为该区域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有助于该区域后续对“双碳”实施路径研究和节能减排工作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0、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上而下测算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下而上测算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误差分析过程中,指定误差范围为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算结果输出过程中,根据第一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1与第二建筑领域碳排放量C2进行指定计算具体为求C1与C2的均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上而下测算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下而上测算过程具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定艺陈雪淇林跃东王云新胡达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