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桩基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桩基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建筑地基、公路/铁路基础以及其他承载力要求高、沉降控制严格的结构物基础。支盘桩具有单桩承载性能高、沉降控制效果好以及施工工艺成熟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桥梁工程选用的热门桩型。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中采用支盘桩作为桥梁基础。
2、传统的桩基的承载力设计和沉降控制并不不匹配,传统荷载传递法是在假定初始桩身尺寸和桩端沉降后需要试算,确定设计或假定的合理性,该方法的经验性强、计算量大并且难以控制桩顶承载力和沉降同时达到极限,由于支盘桩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受限于过于保守的冗余设计,导致支盘桩的无法发挥最大的承载性能,导致工程造价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及系统,减少了支盘桩设计过程中的冗余,可充分发挥支盘桩的承载性能,降低了支盘桩的制造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方案: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包括:获取待设置支盘桩区域的地层力学参数、地层埋深和现场数据;所述现场数据包括:荷载大小和施工设备参数;根据现场数据确定支盘桩的桩身参数;所述桩身参数包括:支盘桩的桩身尺寸和首个桩单元的支盘段的位置;所述支盘桩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桩单元,首个桩单元为位于最上面的桩单元;所述桩单元包括:直杆段和支盘段;获取支盘桩的
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上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的步骤。
5、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和系统,通过将支盘桩桩顶的极限承载力和最大容许沉降作为控制条件,正向确定支盘桩的设计特征,进而使得桩顶荷载和沉降同时达到极限,减少了支盘桩设计过程中的冗余,可充分发挥支盘桩的承载性能,降低了支盘桩的制造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一个桩单元的底部的荷载和沉降值作为当前桩单元的顶部的边界条件进行荷载传递分析,设计当前桩单元,具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桩单元的底部的荷载的公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最小盘间距公式确定当前桩单元的直杆段的顶部和支盘段的底部之间的间距的公式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盘段的结构为支结构或盘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设计具体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盘桩的桩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一个桩单元的底部的荷载和沉降值作为当前桩单元的顶部的边界条件进行荷载传递分析,设计当前桩单元,具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桩单元的底部的荷载的公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最小盘间距公式确定当前桩单元的直杆段的顶部和支盘段的底部之间的间距的公式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承载力-沉降协同控制的支盘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力,潘玲,陈子渊,何志军,聂彪,胡鑫,麻若楠,邓坚,屈星,苏小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