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换热设备相关,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1、换热器,为常见的热交换设备,换热器通常包括两根集流管和多根扁管,多根扁管布置于两根集流管之间并分别与两根集流管连接并连通,使得集流管导入的制冷剂能够途经多根扁管之后再由集流管排出,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扁管的换热效率,通常会在多根扁管上依次间隔地布置有翅片。目前,现有的换热器通常在集流管内设置隔板进行分隔,以实现集流管的多流程分液。然而,上述换热器工作时制冷剂多流程的分液存在分液不均匀的情形,这样会导致换热器工作时局部区域存在结霜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换热器。
2、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及至少一个分液器,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沿着第一预设方向依次布置并相互连通;在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分液器连通;
3、其中,所述分液器具有相互连通的流体入口和多个流体出口,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依次设定为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在所述第一预设上依次划分为多个换热管组,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连通设置,多个流体出口与多个换热管组一一对应连通。
4、可以理解的是,用分液器来实现相邻两个换热器单元之间的导通,使得制冷剂在流经该两个换热器单元的过程中,分液器能够将流经上一个换热器单元中的制冷剂分配到下一个换热器单元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如此,可提高制冷剂分液的均匀性,这样可避免换热器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包括集流进管,所述集流进管具有多个分液腔室,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与多个所述换热管组一一对应,并且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组连通;
6、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集流出管,所述集流出管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多个所述流体出口分别与多个所述分液腔室连通。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出管向内形成有第一集流腔室,所述第一集流腔室的容量大于任意一个所述分液腔室的容量。
8、可以理解的是,将集流出管上第一集流腔室的容量大于集流进管上分液腔室的容量设置,如此,可用于解决制冷剂由集流出管流向集流进管的分液腔室时存在的压降,避免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具有提高该换热器工作时换热效率的作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还包括n1根第一扁管,n1根所述第一扁管分别与所述集流出管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还包括n2根第二扁管,n2根所述第二扁管分别与所述集流进管连接并连通;
10、其中,n1<n2。
1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器单元中第二扁管的数量多于第一换热器单元中第一扁管的数量设置,如此,可抑制制冷剂换热量的降低,具有提高该换热器工作时换热均匀性的作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还包括n1根第一扁管,n1根所述第一扁管分别与所述集流出管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还包括n2根第二扁管,n2根所述第二扁管分别与所述集流进管连接并连通;
13、其中,n1根所述第一扁管的截面积之和,小于n2根所述第二扁管的截面积之和。
1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器单元中第二扁管的截面积之和大于第一换热器单元中第一扁管的截面积之和设置,如此,可抑制制冷剂换热量的降低,具有提高该换热器工作时换热均匀性的作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进管包括多个分液腔体,每一所述分液腔体合围并形成有对应的所述分液腔室;
16、或者,所述集流进管为一体结构且围合形成有第二集流腔室,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分隔件,多个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集流进管的内部,多个所述分隔件在所述集流进管的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分隔所述第二集流腔室为多个所述分液腔室。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包括进口管及多根毛细管,多根所述毛细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连接并连通;所述流体入口设置在所述进口管上,多个所述流体出口与多个所述毛细管一一对应,且所述流体出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毛细管上,多根所述毛细管分别与所述进口管连通;
18、其中,所述进口管与所述集流出管连接并连通,多根所述毛细管与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一一对应,并且所述毛细管与对应的所述分液腔室连通。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还包括节流件,所述节流件设置于所述进口管的内壁上;
20、其中,所述节流件上设置有多个节流孔,多个所述节流孔均与所述毛细管连通。
21、可以理解的是,用节流件来扰动制冷剂,如此,可使制冷剂混合更加均匀,并均匀分配至多根毛细管内,从而提高了该分液器的分液效果。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
23、当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数量为三个时,沿着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三个所述换热器单元依次设定为第二换热器单元、第一换热器单元和第二换热器单元,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连通。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换热器单元的数量为三个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包括集流出管,所述集流出管具有两个集流腔室,两个所述集流腔室之间相互独立;
25、其中,所述分液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分液器的所述流体入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两个所述集流腔室,两个所述分液器的所述流体出口分别一一对应连通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
2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7、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换热器,用分液器来实现相邻两个换热器单元之间的导通,使得制冷剂在流经该两个换热器单元的过程中,分液器能够将流经上一个换热器单元中的制冷剂分配到下一个换热器单元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如此,可提高制冷剂分液的均匀性,这样可避免换热器工作时局部区域结霜的情形发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10)及至少一个分液器(20),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沿着第一预设方向依次布置并相互连通;在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之间通过所述分液器(2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12)包括集流进管(121),所述集流进管(121)具有多个分液腔室,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与多个所述换热管组(120)一一对应,并且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组(12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出管(111)向内形成有第一集流腔室,所述第一集流腔室的容量大于任意一个所述分液腔室的容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11)还包括N1根第一扁管(113),N1根所述第一扁管(113)分别与所述集流出管(111)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12)还包括N2根第二扁管(123),N2根所述第二扁管(123)分别与所述集流进管(121)连接并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进管(121)包括多个分液腔体(1211),每一所述分液腔体(1211)合围并形成有对应的所述分液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0)包括进口管(21)及多根毛细管(22),所述流体入口设置在所述进口管(21)上,多个所述流体出口与多个所述毛细管(22)一一对应,且所述流体出口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毛细管(22)上,多根所述毛细管(22)分别与所述进口管(2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0)还包括节流件,所述节流件设置于所述进口管(21)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单元(10)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器单元(10)的数量为三个时,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11)包括集流出管(111),所述集流出管(111)具有两个集流腔室(1111),两个所述集流腔室(1111)之间相互独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换热器单元(10)及至少一个分液器(20),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沿着第一预设方向依次布置并相互连通;在多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器单元(10)之间通过所述分液器(2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12)包括集流进管(121),所述集流进管(121)具有多个分液腔室,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与多个所述换热管组(120)一一对应,并且多个所述分液腔室之间相互独立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组(12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出管(111)向内形成有第一集流腔室,所述第一集流腔室的容量大于任意一个所述分液腔室的容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11)还包括n1根第一扁管(113),n1根所述第一扁管(113)分别与所述集流出管(111)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单元(12)还包括n2根第二扁管(123),n2根所述第二扁管(123)分别与所述集流进管(121)连接并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单元(11)还包括n1根第一扁管(113),n1根所述第一扁管(113)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冠军,朱丽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