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鞋子,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缓震鞋底及鞋子。
技术介绍
1、鞋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所以鞋的舒适性和耐穿性一直受到重视,由于人在走路时由于脚掌和鞋底之间会产生冲击,使人体的重力都集中在脚与鞋底的接触面上,因此,鞋底的设计能够提高鞋的舒适性和耐用性。
2、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现在的鞋底的减震大多采用后跟减震,无法兼顾全鞋面的减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震鞋底及鞋子,其能够从前掌到后跟对鞋底进行全面减震。
2、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缓震鞋底,包括依次贴合的上底、中底和下底,所述中底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之间形成有缓震块,所述缓震块能够变形。
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沟槽包括纵向设置的第一沟槽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的一端与所述中底的底面连接,所述第一沟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沟槽连接。
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底的后跟处嵌设有缓震件。
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震件包括缓震件本体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且露出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面。
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包括依次重叠的缓震层,所述缓震层从所述缓震件本体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变小,从而形成阶梯状凸起。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底的材料为橡胶。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底位于前掌的端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底位于前掌的位置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三沟槽。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底的侧面靠近后跟的端部设有凹槽。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鞋子,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缓震鞋底。
13、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14、本技术的缓震鞋底包括依次贴合的上底、中底和下底。中底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沟槽。沟槽之间形成有缓震块。缓震块能够变形。通过在鞋底侧面间隔设置减震块,当人在行走时,鞋底受到来自脚部的压力,从而使得减震块挤压变形,减震块恢复形变给脚部提供回弹力,从而实现鞋底对脚部的全面缓震。进一步地,减震块之间的沟槽,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更加容易使得鞋底弯曲变形,从而减轻前掌的跖趾关节在弯曲带来的挤压感,对行走进行省力,提高脚部舒适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贴合的上底、中底和下底,所述中底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之间形成有缓震块,所述缓震块能够变形;所述中底的后跟处嵌设有缓震件;所述缓震件包括缓震件本体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且露出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面;所述凸起部包括依次重叠的缓震层,所述缓震层从所述缓震件本体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变小,从而形成阶梯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包括纵向设置的第一沟槽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的一端与所述中底的底面连接,所述第一沟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沟槽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的材料为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位于前掌的端部设有前翘,所述前翘贴合所述中底的前端形成防撞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位于前掌的位置横向间隔设置有第三沟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的侧面靠近后跟的端部设有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贴合的上底、中底和下底,所述中底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之间形成有缓震块,所述缓震块能够变形;所述中底的后跟处嵌设有缓震件;所述缓震件包括缓震件本体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且露出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面;所述凸起部包括依次重叠的缓震层,所述缓震层从所述缓震件本体朝向所述缓震鞋底的底部的方向逐渐变小,从而形成阶梯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包括纵向设置的第一沟槽和横向设置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的一端与所述中底的底面连接,所述第一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伟,李仲颐,张二永,
申请(专利权)人:足力健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