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插头组件及连接器插头。
技术介绍
1、在自动化和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到连接器,根据操作难易度和使用环境分为推拉自锁型连接器、卡扣型连接器和螺纹型连接器。推拉自锁型连接器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抗振动弱,且多数为不防水;卡扣型连接器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且抗振动强,但防水性能较弱;螺纹型连接器的特点是抗振动强,多数为防水,但操作复杂。
2、在室内强烈振动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卡扣型连接器。但往往为了节省空间,连接器对接场景一般是空间较为狭小的操作环境,对连接器键位和对连接器扣位的操作都比较盲目进行尝试,直到对插操作完成。
3、同时因为对插操作的工作环境复杂、线材较多及线材不固定等情况,导致连接器自身振动和其他线材发生拉扯,因而容易对焊点造成拉拨力,对传输信号造成影响,严重点会造成焊点脱落,导致连接不良,增加维修工作量。因此行业一般还需要采用线夹和螺钉对线材进行固定,或者采用包胶的方式保护线材。但是这样不仅增加工序的复杂性,而且也提高了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
4、插头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插头组件和尾部壳体组件,两者间靠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不进行包胶工序的卡扣型连接器产品在极恶劣的剧烈晃动环境下,分离的风险较高,从而对产品稳定性造成很大隐患,因此急速振动环境使用市场,因卡扣型连接器的稳定性而大量弃用卡扣型连接器。
5、另一方面,传统的接插件和绝缘体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过盈位置的绝缘体受热传导影响会导致硬度变软,致使连接器产品在对插时存在接插件顶出来的风险或者线材受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插头组件及连接器插头。
2、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插头组件,其包括插头壳体、第一绝缘盖及第二绝缘座;
3、所述第一绝缘盖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绝缘座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具有小孔径区域,所述小孔径区域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穿孔的孔径;
4、所述第一绝缘盖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穿孔插入接插件的连接端,且使所述连接端露置于所述第一绝缘盖外;
5、所述第二绝缘座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穿孔插入所述接插件的插接端,且容纳所述插接端及所述接插件的加宽扁位;
6、所述第一绝缘盖设有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绝缘座设有第二连接位;所述第一绝缘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位定位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中,且使所述连接端露置于所述插头壳体外;所述第二绝缘座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位定位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中。
7、上述插头组件,可应用于卡扣型连接器或其他类型的连接器中,提供了与传统过盈配合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加宽扁位对应第一绝缘盖及第二绝缘座提供了防呆设计,易于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装配;另一方面第一绝缘盖及第二绝缘座易于通过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定位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中,亦提供了防呆设计且有利于增加产品的连接稳固程度;再一方面避免了传统过盈配合方式的缺点,降低了对插时存在接插件顶出来的风险或者线材受力存在把接插件拉出来的风险,从而增强了连接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抗振动能力。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旋转套,所述旋转套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外,且开设有用于卡扣固定的卡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垫圈,所述插头壳体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垫圈沿预设装配方向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上且抵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10、所述旋转套套置于所述垫圈外,且靠近所述垫圈处设有第二形变端,用于受力发生形变以限制所述垫圈的位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波纹弹簧,所述波纹弹簧沿所述预设装配方向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及所述垫圈之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座凸设有凸台,所述插头壳体设有抵接位,所述第二绝缘座沿预设装配方向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中,以使所述凸台抵接于所述抵接位上;及/或,
13、所述第一穿孔于所述小孔径区域之外的部分容纳所述加宽扁位。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壳体设有空腔且于所述空腔内壁部设有第三连接位;
15、所述第一绝缘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位配合所述第三连接位定位安装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二绝缘座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位配合所述第三连接位定位安装于所述空腔中;及/或,
16、所述第一绝缘盖部分露置于所述插头壳体外。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壳体于邻近所述第一绝缘盖的端部设有第一形变端,所述第一形变端用于受力发生形变以限制所述第一绝缘盖的位置。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壳体于邻近所述第一形变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电缆套的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插头壳体与所述电缆套相固定。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所述接插件。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插头,其包括电缆套、压线环、第一固定件及任一实施例所述插头组件;
21、所述电缆套与所述插头组件的插头壳体相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还穿过所述电缆套的壁部连接所述插头壳体;
22、所述电缆套开设有被接插件穿过的腔室,且于远离所述插头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压线环相固定,以限制连接所述接插件的连接端的线缆的位置。
23、上述连接器插头,通过设计第一固定件固定电缆套及插头壳体,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稳定性,无需进行包胶工艺亦可适用于剧烈晃动环境中,结合所采用的插头组件,易于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装配,避免了传统过盈配合方式的缺点,降低了对插时存在接插件顶出来的风险或者线材受力存在把接插件拉出来的风险,从而增强了连接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抗振动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壳体(200)、第一绝缘盖(400)及第二绝缘座(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套(300),所述旋转套(30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外,且开设有用于卡扣固定的卡槽(3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600),所述插头壳体(200)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0),所述垫圈(600)沿预设装配方向(26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上且抵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波纹弹簧(700),所述波纹弹簧(700)沿所述预设装配方向(26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0)及所述垫圈(60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座(500)凸设有凸台(530),所述插头壳体(200)设有抵接位(250),所述第二绝缘座(500)沿预设装配方向(260)安装于所述插头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200)设有空腔(220)且于所述空腔(220)内壁部设有第三连接位(2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于邻近所述第一绝缘盖(400)的端部设有第一形变端(240),所述第一形变端(240)用于受力发生形变以限制所述第一绝缘盖(400)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于邻近所述第一形变端(240)的位置处设有第一连接部(270),所述第一连接部(270)用于连接电缆套(910)的第二连接部(912),以使所述插头壳体(200)与所述电缆套(910)相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接插件(800)。
10.一种连接器插头(9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套(910)、压线环(920)、第一固定件(930)及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插头组件(1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壳体(200)、第一绝缘盖(400)及第二绝缘座(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套(300),所述旋转套(30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外,且开设有用于卡扣固定的卡槽(3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600),所述插头壳体(200)凸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0),所述垫圈(600)沿预设装配方向(26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上且抵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波纹弹簧(700),所述波纹弹簧(700)沿所述预设装配方向(260)套置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0)及所述垫圈(60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头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座(500)凸设有凸台(530),所述插头壳体(200)设有抵接位(250),所述第二绝缘座(500)沿预设装配方向(260)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200)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智勇,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柯耐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