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46870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海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包括疏水单元,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管壳式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管壳式加热器一侧的海水清水池,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一侧的超滤膜装置,设置于所述超滤膜装置外侧的二级反渗透水箱,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与所述超滤膜装置之间的第一抽吸部件,以及连接于所述超滤膜装置与所述二级反渗透水箱之间的第二抽吸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防止加热器内部换热管束出现破损、内漏时,受污染水源直接进入二级反渗透水箱,确保二级反渗透水箱水质安全性,并提高清水池的沉淀效率,保障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


技术介绍

1、工业生产海水预处理设备超滤系统,是一种用于海水疏水处理操作的装置,通常由管壳式加热器、净水池、过滤器以及反渗透水箱几部分组成,目前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管壳式加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加热器,它由管束、壳体及管箱等部件组成,换热管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壳圆筒内。海水由一端管箱进入加热器,流经换热管完成换热后由另一端管箱流出,蒸汽由壳侧进口进入加热器,蒸汽冷凝后由下部疏水口排出。

2、为使疏水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系统大部采用疏水排入一、二级反渗透水箱的模式,一旦加热器内部换热管束出现破损、内漏,汽侧疏水水质会被污染,并且一般加热器汽侧排水口设计连于一、二级反渗透水箱底部,当水箱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疏水因为压力不足,无法正常回收到水箱,造成疏水及热量的损失;

3、同时在现有的清水池使用过程中,多采用直接将处理过程中的海水从清水池靠上的部位排入清水池内,从高处跌落坠落的海水,在持续排入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冲击位于下方的海水,使得整个清水池内注入的海水始终处于动荡状态,因此使得海水内的物质无法进行沉淀,严重的降低了清水池沉淀工作的效率,进而延误后续疏水工作的工作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2、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目的在于:防止加热器内部换热管束出现破损、内漏时,受污染水源直接进入二级反渗透水箱,确保二级反渗透水箱水质安全性,并提高清水池的沉淀效率,保障系统的工作效率。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疏水单元,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管壳式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管壳式加热器一侧的海水清水池,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一侧的超滤膜装置,设置于所述超滤膜装置外侧的二级反渗透水箱,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与所述超滤膜装置之间的第一抽吸部件,以及连接于所述超滤膜装置与所述二级反渗透水箱之间的第二抽吸部件;以及,

4、沉淀辅助单元,包括位于所述海水清水池内部底面上的底座,垂直方向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注水部件,垂直方向插接在所述注水部件上的推动部件,同样垂直方向插接于所述注水部件上,且位于所述推动部件顶端的引流部件,以及三组品字形分布在所述注水部件末端外侧的复位部件。

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管壳式加热器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海水清水池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有y型连接管,且所述y型连接管的末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出口端与所述y型连接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阀。

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超滤膜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侧面的池体,开设于所述池体内部的池坑,设置于所述池坑底部上方的沉淀层,连接于所述池体侧面的海水进口,设置于所述池坑底部中心位置的四通接头,以及环形等分连接在所述四通接头外侧的四组连通管,且其中三组所述连通管均对应连接有一组所述沉淀辅助单元。

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超滤膜装置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与所述第二抽吸部件之间的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上下两侧的上流通管与下流通管,设置于所述上流通管与所述下流通管之间的多个超滤膜管,以及对应设置于每个所述超滤膜管与所述上流通管之间的电控阀。

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抽吸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侧面的加压泵,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压泵上方,且顶端与所述超滤膜装置连接的疏水管,所述第二抽吸部件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结构原理相同。

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沉淀辅助单元共有三组,呈品字形安装于所述池坑内,所述底座与所述复位部件位于所述池坑的底面与所述沉淀层之间,所述注水部件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沉淀层,且所述注水部件的末端与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推动部件与所述引流部件均位于所述沉淀层的上方。

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注水部件包括末端与所述连通管连接的注水管,三组品字形开设在所述注水管上的注水槽,对称开设在所述注水槽两侧的限位槽,以及开设于所述注水管内部的水流槽。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推动部件包括套接在所述上的沉淀碗,开设于所述沉淀碗内部的缓冲仓,设置于所述缓冲仓内部上方的引导块,等分开设在所述沉淀碗顶端外沿的溢流槽,以及垂直方向开设于所述引导块中心位置的滑动槽,且所述注水管从所述滑动槽中穿过。

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引流部件包括三组品字形套接于所述注水管外侧的压流板,开设于三组所述压流板之间的插槽,开设于每组所述压流板内部的引流口,设置于所述插槽顶端的封堵板,且所述压流板位于所述水流槽内,以及品字形分布于所述压流板外侧的三组封堵块,且所述封堵块穿过所述注水槽与所述压流板固定连接。

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复位部件包括三组品字形分布于所述底座上的固定仓,开设于所述固定仓内部的收纳槽,开设于所述固定仓侧面的侧仓,设置于所述固定仓的轴心位置,且一端延伸至所述侧仓内的转轴,卷绕在所述转轴上,且位于所述固定仓内的封堵条,设置于所述封堵条外端,且经由所述注水槽延伸至所述引流口内部下方的固定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侧仓内的蜗卷弹簧,且所述蜗卷弹簧的内端与外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转轴外侧与所述侧仓的内壁上。

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5、1、将管壳式加热器汽侧疏水改排至海水清水池,可将汽侧疏水顺利排出,并利用疏水余热提高海水清水池温度,达到疏水与热量的回收,同时提高超滤膜系统及二级反渗透水箱产水能力,将管壳式加热器与二级反渗透水箱两者远离,中间通过海水清水池与超滤膜装置分隔,可以有效避免受管壳式加热器出现故障损坏时污染水源直接进入二级反渗透水箱。

16、2、通过改变海水进入海水清水池时的排放位置,避免排入的海水持续且直接的对海水清水池内的海水进行冲击,可实现在一边注入海水、一边进行沉淀的工作,使两种操作互不干扰,显著提高本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海水清水池(102)连接的第一连接管(101a),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的出口端连接有Y型连接管(101b),且所述Y型连接管(101b)的末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101a)上,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出口端与所述Y型连接管(101b)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阀(101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1a)侧面的池体(102a),开设于所述池体(102a)内部的池坑(102b),设置于所述池坑(102b)底部上方的沉淀层(102c),连接于所述池体(102a)侧面的海水进口(102d),设置于所述池坑(102b)底部中心位置的四通接头(102e),以及环形等分连接在所述四通接头(102e)外侧的四组连通管(102f),且其中三组所述连通管(102f)均对应连接有一组所述沉淀辅助单元(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与所述第二抽吸部件(106)之间的外壳(103a),安装于所述外壳(103a)内部的控制器(103b),设置于所述外壳(103a)内部上下两侧的上流通管(103c)与下流通管(103d),设置于所述上流通管(103c)与所述下流通管(103d)之间的多个超滤膜管(103e),以及对应设置于每个所述超滤膜管(103e)与所述上流通管(103c)之间的电控阀(103f)。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包括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102)侧面的加压泵(105a),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压泵(105a)上方,且顶端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连接的疏水管(105b),所述第二抽吸部件(106)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结构原理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辅助单元(200)共有三组,呈品字形安装于所述池坑(102b)内,所述底座(201)与所述复位部件(205)位于所述池坑(102b)的底面与所述沉淀层(102c)之间,所述注水部件(202)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沉淀层(102c),且所述注水部件(202)的末端与所述连通管(102f)连通,所述推动部件(203)与所述引流部件(204)均位于所述沉淀层(102c)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部件(202)包括末端与所述连通管(102f)连接的注水管(202a),三组品字形开设在所述注水管(202a)上的注水槽(202b),对称开设在所述注水槽(202b)两侧的限位槽(202c),以及开设于所述注水管(202a)内部的水流槽(202d)。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件(203)包括套接在所述(201a)上的沉淀碗(203a),开设于所述沉淀碗(203a)内部的缓冲仓(203b),设置于所述缓冲仓(203b)内部上方的引导块(203c),等分开设在所述沉淀碗(203a)顶端外沿的溢流槽(203d),以及垂直方向开设于所述引导块(203c)中心位置的滑动槽(203e),且所述注水管(202a)从所述滑动槽(203e)中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件(204)包括三组品字形套接于所述注水管(202a)外侧的压流板(204a),开设于三组所述压流板(204a)之间的插槽(204b),开设于每组所述压流板(204a)内部的引流口(204c),设置于所述插槽(204b)顶端的封堵板(204d),且所述压流板(204a)位于所述水流槽(202d)内,以及品字形分布于所述压流板(204a)外侧的三组封堵块(204e),且所述封堵块(204e)穿过所述注水槽(202b)与所述压流板(204a)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件(205)包括三组品字形分布于所述底座(201)上的固定仓(205a),开设于所述固定仓(205a)内部的收纳槽(205b),开设于所述固定仓(205a)侧面的侧仓(205c),设置于所述固定仓(205a)的轴心位置,且一端延伸至所述侧仓(205c)内的转轴(205d),卷绕在所述转轴(205d)上,且位于所述固定仓(205a)内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海水清水池(102)连接的第一连接管(101a),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的出口端连接有y型连接管(101b),且所述y型连接管(101b)的末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101a)上,两组所述管壳式加热器(101)出口端与所述y型连接管(101b)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阀(101c)。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01a)侧面的池体(102a),开设于所述池体(102a)内部的池坑(102b),设置于所述池坑(102b)底部上方的沉淀层(102c),连接于所述池体(102a)侧面的海水进口(102d),设置于所述池坑(102b)底部中心位置的四通接头(102e),以及环形等分连接在所述四通接头(102e)外侧的四组连通管(102f),且其中三组所述连通管(102f)均对应连接有一组所述沉淀辅助单元(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与所述第二抽吸部件(106)之间的外壳(103a),安装于所述外壳(103a)内部的控制器(103b),设置于所述外壳(103a)内部上下两侧的上流通管(103c)与下流通管(103d),设置于所述上流通管(103c)与所述下流通管(103d)之间的多个超滤膜管(103e),以及对应设置于每个所述超滤膜管(103e)与所述上流通管(103c)之间的电控阀(103f)。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包括设置于所述海水清水池(102)侧面的加压泵(105a),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压泵(105a)上方,且顶端与所述超滤膜装置(103)连接的疏水管(105b),所述第二抽吸部件(106)与所述第一抽吸部件(105)结构原理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式加热器高效疏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辅助单元(200)共有三组,呈品字形安装于所述池坑(102b)内,所述底座(201)与所述复位部件(205)位于所述池坑(102b)的底面与所述沉淀层(102c)之间,所述注水部件(202)竖直方向贯穿所述沉淀层(102c),且所述注水部件(202)的末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倩妮冯军文静锴王利凯马忠南刘喆郭美辰姜吉鸿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大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