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45264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属于涤锦复合丝的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引气咀和一组导丝座,第一、第二基座置于卷绕机的机架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之间,在第一基座上设置有一组第一导丝头,在第二基座上设置有一组第二导丝头,且在第二基座上开设有一进气孔、一总气道和一组出气孔,进、出气孔均与总气道相通,一组出气孔沿第二基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引气咀配接在进气孔上,一组导丝座设置在第二基座上,且与出气孔相对应,在各导丝座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和一采气孔,第一导丝槽与采气孔相通,采气孔与出气孔相通。优点:使丝束上的含油量趋于均匀,能保障丝束的张力一致而避免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裂。(*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涤锦复合丝的加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
技术介绍
涤锦复合丝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将涤纶切片和锦纶切片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使涤纶切片熔融料和锦纶切片熔融料进入复合纺丝箱,进入复合纺丝箱内的两股料流由纺丝组件的喷丝板的喷丝孔喷出,再经位于纺丝箱下部的侧吹风装置侧吹风,冷却装置冷却和上油装置上油,得到涤锦复合丝,由卷绕机卷取,然后付诸后道工序例如拉伸工序拉伸。图1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纺丝箱与卷绕机相配合的示意图,出自纺丝箱1的涤锦复合丝3由卷绕机2卷取,卷绕机2包括设在卷绕机2的机架28上的第一、第二、第三导丝钩21、23、25、第一、第二导丝盘22、24、动力装置26和卷绕盘27,出自于纺丝箱1的涤锦复合丝3依次经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后,再经第二导丝盘24、第一导丝盘22,然后经第三导丝钩25导引至卷绕盘27,在动力装置26的工作下,使涤锦复合丝3卷绕于卷绕盘27上,最后由卷绕盘27携涤锦复合长丝3付诸后道的拉伸工序拉伸。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涤锦复合长丝频繁出现断裂现象是目前困扰业界的一大技术问题,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断丝几率,提高产品质量,人们往往致力于对拉伸工序自身的工艺要素进行探索,旨在使涤锦复合长丝得以确保张力均匀,但是实践证明收效聊胜于无。本申请人认为,引起涤锦复合长丝断裂的原因并不在于拉伸工序的工艺参数的合理与否,而是在于纺丝工序的不合理所致。因为,从纺丝箱纺出的即从纺丝箱的纺丝组件的喷丝板喷出的经上油装置上油后的涤锦复合长丝表面的油剂是不均匀的,而油剂不均匀才是导致后道的拉伸断裂的根源所在。更进一步地理由是:在丝束的上油过程中,油咀定量供油,丝束在油咀内正常通过,丝束与油咀接触部位往往上油多,而丝束与油咀的非接触部位仅仅是通过渗透而获得油剂,所以丝束与油咀的接触部位与非接触部位的含油量是不一致的,含油量的不一致即油剂的不均匀便使张力不均匀,而张力来自于摩擦,只有摩擦均匀,才能有效地避免在拉伸过程中的丝束的断裂现象。因此只要使丝束的含油量趋于均匀,那么便能解决在拉伸工序中的频繁断裂-->问题。然而,已有技术中,人们往往被传统的纺丝模式所束缚,这里所讲的传统的纺丝模式是指:对于涤锦复合丝无需进行预网络,而且迄今为止,未见有对这种纺丝模式提出任何质疑的相关报道。本申请人认为,只要不对现有的纺丝模式加以改良,那么就无法保证由纺丝箱所纺出丝束获得匀致的含油量,从而难以消除拉伸工序中的丝束的频繁断裂现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能使丝束获得均匀的油剂而藉以避免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裂现象的预网络装置。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它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一引气咀和一组导丝座,第一、第二基座均设置于卷绕机的机架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之间,其中,第一基座位于第二基座的上方,在第一基座上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钩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丝头,在第二基座上同样地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头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丝头,并且在第二基座上开设有一进气孔、一总气道和一组出气孔,进、出气孔均与总气道相通,其中,一组出气孔沿第二基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引气咀配接在所述的进气孔上,所述的一组导丝座以间隔状态地设置在第二基座上,并且与所述的出气孔相对应,在各导丝座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和一采气孔,第一导丝槽与采气孔相通,采气孔与所述的出气孔相通。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丝头的一端插固在开设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固定孔内,第一导丝头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导丝槽。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导丝头的一端插固在开设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固定孔内,第二导丝头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三导丝槽。本技术所推荐的技术方案由引气咀引入的空气依次经进气孔、总气道和出气孔进入导丝座的采气孔,进而由采气孔引入第一导丝槽,从而使通过第一导丝槽处的涤锦复合丝产生抖动,藉以使涤锦复合丝与设在纺丝箱下部的上油装置的油咀的接触得以改善,使丝束上的含油量趋于一致即含油量趋于均匀,含油量均匀能保障丝束的张力一致而避免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由图1所示的导丝座的后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由图1所示的导丝座的应用例示意图。图4为已有技术中的纺丝箱与卷绕机相配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见图1和图2,给出了卷绕机2的机架28,在机架28上固设有一组第一导丝钩21和一组第二导丝钩23,在图中,申请人虽然仅仅示意了一组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的数量各为6个,但显然并不受到图示的限制,依据常识,每个第一导丝钩21用于导引来自于纺丝箱1(图2示)的一根涤锦复合丝3,已有技术是将第一导丝钩21导入的涤锦复合丝3直接导及第二导丝钩23。然而,作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机架28上并且位于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之间固设有一第一基座4和一第二基座5,具体的固定方式在本技术中不需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通过螺钉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本实施例选择螺钉固定。第一基座4位于第二基座5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基座4位于一组第一导纱钩21的下方,在第一基座4上并且沿第一基座4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一固定孔42,每个第一固定孔42内插置第一导丝头41的一端,而第一导丝头4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导丝槽411,由图1所示,第二导丝槽411是开口的即不封闭的,以便于工作涤锦复合丝3能在第二导丝槽411部位抖动(颤动)。在本实施例中,将各个第一导丝头41的一端插入于第一固定孔42后再用固定螺钉412借助于开设在第一基座4上的固定螺钉孔43将第一导丝头41可靠固定,因为固定螺钉孔43是与前述的第一固定孔42相通的。当然,第一导丝头41也可直接以焊接或铆接或以其它类似的方式与第一基座4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则不需要使用固定螺钉412。由于前面已经提及,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的数量各有六个,因此,第一导丝头41的数量也相应地有六个。请继续见图1和图2,在对应于第一基座4的下方同样地以机架28为载体而固定有一第二基座5,固定方式如同对第一基座4的描述。在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的下部间隔设置有一组第二导丝头51,具体是:将各第二导丝头51的一端插置于预设在第二基座5上的第二固定孔52中,而第二导丝头5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三导丝槽511,第三导丝槽511同样是不封闭的,以便涤锦复合丝3在该第三导丝槽511部位抖动。在第二基座52上开设有一进气孔52、总气道53和一组出气孔54,进气孔52开设在第二基座5的背面,总气-->道53沿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开设,一组出气孔54以间隔状态地开设在第二基座5的正面,进、出气孔52、54均与总气道53相通。在进气孔52的孔口部位优选而非限于地采用螺纹配接方式固定引气咀6,引气咀6通过管路与气源装置例如空气压缩机联结,由引气咀6引入的空气经进气孔52、总气道53后从出气孔54中引出。由于一组导丝座7是以间隔状态地并且对应在每个出气孔54的部位与第二基座5相固定的,并且在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基座(4)、一第二基座(5)、一引气咀(6)和一组导丝座(7),第一、第二基座(4、5)均设置于卷绕机(2)的机架(28)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之间,其中,第一基座(4)位于第二基座(5)的上方,在第一基座(4)上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钩(2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丝头(41),在第二基座(5)上同样地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头(4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丝头(51),并且在第二基座(5)上开设有一进气孔(52)、一总气道(53)和一组出气孔(54),进、出气孔(52、54)均与总气道(53)相通,其中,一组出气孔(54)沿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引气咀(6)配接在所述的进气孔(52)上,所述的一组导丝座(7)以间隔状态地设置在第二基座(5)上,并且与所述的出气孔(54)相对应,在各导丝座(7)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71)和一采气孔(72),第一导丝槽(71)与采气孔(72)相通,采气孔(72)与所述的出气孔(54)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基座(4)、一第二基座(5)、一引气咀(6)和一组导丝座(7),第一、第二基座(4、5)均设置于卷绕机(2)的机架(28)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之间,其中,第一基座(4)位于第二基座(5)的上方,在第一基座(4)上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钩(2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丝头(41),在第二基座(5)上同样地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头(4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丝头(51),并且在第二基座(5)上开设有一进气孔(52)、一总气道(53)和一组出气孔(54),进、出气孔(52、54)均与总气道(53)相通,其中,一组出气孔(54)沿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燕飞江海峰王卫刚倪振荣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海欣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