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内饰件装配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
技术介绍
1、汽车内饰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装饰性及功能性、安全性、以及工程属性的车内零部件等。例如:一些汽车内饰件由于密封需要,需要在其端面一体压合密封胶条,目前所采用的普遍方式是人工按压的方式压合密封胶条,这种压合方式劳动强度高,压合密封性差,不适合大批量的压合。
2、中国专利cn201020262124.4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地毯成型模具,包括有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下模的上端面上设有毛毡槽,上模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毛毡槽匹配的凸起,上、下模压合后,上、下模之间留有与汽车内饰地毯外形匹配的模腔。
3、该汽车内饰地毯成型模具在使用时将地毯层平铺在上模上,接着,使上模向下移动并与上模相互压合。当地毯层处于下模上方的时候,地毯层处于悬空的状态,与上模之间的附着力差容易脱落,并且在压合后如何方便脱模也没有相关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该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用于将密封胶条压合在车辆内饰件上,使用该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压合后还便于密封胶条的脱模。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该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包括压合下模和压合上模,所述压合下模上表面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压合上模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环槽,所述压合上模内设置有气腔,所述矩形环槽的顶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气腔连通的负压吸附孔,所述压合上模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气腔连通
3、优选地,所述加载单元包括加载板,所述加载板的下端通过多个连接杆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加载板的上端连接有加载液压杆。
4、优选地,所述压合上模为矩形框。
5、优选地,所述顶杆位于所述矩形环槽拐角位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
6、优选地,所述顶杆外套设有密封胶条。
7、优选地,所述顶杆的前端设置为台锥面。
8、优选地,所述压合下模的四个拐角位置设置有支撑脚。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包括压合下模和压合上模,所述压合下模上表面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压合上模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环槽,所述压合上模内设置有气腔,所述矩形环槽的顶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气腔连通的负压吸附孔,所述压合上模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气腔连通的气嘴,所述压合上模上通过多个导向杆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滑动压板,所述滑动压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密封伸入所述气腔内的且能够从所述负压吸附孔伸出的顶杆,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与所述滑动压板连接的气缸,所述安装板上连接有加载单元。
10、该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的使用方式以及有益效果为:使用时,将车辆内饰件放置在定位槽内进行定位,然后将密封胶条放置在矩形环槽内,通过与气嘴连接的负压泵向气腔内抽气,使得气腔内形成负压环境,通过负压吸附孔将密封胶条稳定的吸附在矩形环槽内避免脱落,再通过加载单元驱动压合下模带动密封胶条向下移动并将密封胶条压合在车辆内饰件对应的压合槽内,从而实现车辆内饰件与密封胶条的一体压合,然后关闭负压泵,气缸驱动滑动压板向下移动至顶杆与密封胶条接触,再通过加载单元驱动压合上模向上移动脱模的同时,气缸继续驱动顶杆以与所述压合上模相同的速度向下移动,实现密封胶条的脱模。
11、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包括压合下模(1)和压合上模(2),所述压合下模(1)上表面设置有定位槽(13),所述压合上模(2)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环槽(14),所述压合上模(2)内设置有气腔(16),所述矩形环槽(14)的顶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气腔(16)连通的负压吸附孔(15),所述压合上模(2)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气腔(16)连通的气嘴(11),所述压合上模(2)上通过多个导向杆(9)连接有安装板(4),所述导向杆(9)上套设有滑动压板(3),所述滑动压板(3)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密封伸入所述气腔(16)内的且能够从所述负压吸附孔(15)伸出的顶杆(10),所述安装板(4)上安装有与所述滑动压板(3)连接的气缸(7),所述安装板(4)上连接有加载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单元包括加载板(5),所述加载板(5)的下端通过多个连接杆(8)与所述安装板(4)连接,所述加载板(5)的上端连接有加载液压杆(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0)位于所述矩形环槽(14)拐角位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0)外套设有密封胶条(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0)的前端设置为台锥面(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下模(1)的四个拐角位置设置有支撑脚(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包括压合下模(1)和压合上模(2),所述压合下模(1)上表面设置有定位槽(13),所述压合上模(2)下表面设置有矩形环槽(14),所述压合上模(2)内设置有气腔(16),所述矩形环槽(14)的顶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气腔(16)连通的负压吸附孔(15),所述压合上模(2)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气腔(16)连通的气嘴(11),所述压合上模(2)上通过多个导向杆(9)连接有安装板(4),所述导向杆(9)上套设有滑动压板(3),所述滑动压板(3)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密封伸入所述气腔(16)内的且能够从所述负压吸附孔(15)伸出的顶杆(10),所述安装板(4)上安装有与所述滑动压板(3)连接的气缸(7),所述安装板(4)上连接有加载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饰件一体压合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计连友,毛清林,
申请(专利权)人: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