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搭载平台,具体涉及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
技术介绍
1、精密勘测仪为了能够保证勘测精度,往往对其搭载平台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而精密勘测仪在勘测过程中,会存在根据勘测对象位置的不同或其它勘测实际情况而需要相应调整其与勘测物距离的需要。在这调整过程中,同样也要求其搭载平台需具有高度稳定性,然而现有的搭载平台要么需要借助外部调整设备才能实现移动,致使结构和移动操作复杂,要么在自主调整移动过程中缺乏稳定性,致使勘测仪的勘测精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解决现有的搭载平台要么需要借助外部调整设备才能实现移动,致使结构和移动操作复杂,要么在自主调整移动过程中缺乏稳定性,致使勘测仪的勘测精度低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包括搭载台、传动杆和支撑架,所述搭载台用于固定勘测仪,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和限位装置,所述传动杆一端与所述搭载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
4、所述支撑架在所述传动杆的两端之间与所述传动杆铰接,所述支撑架还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以固定所述升降式搭载平台;
5、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驱动杆连接,用于限制所述驱动杆被驱动后的往复移动轨迹。
6、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设置有圆弧形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驱动杆往复移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平行,且所述限位孔的圆心与所述传动杆
7、所述驱动杆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伸入所述限位孔后与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
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所述限位孔;
9、所述驱动杆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所述销轴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
10、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驱动器的活塞杆端部套设在所述销轴外周后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
11、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孔的孔壁粗糙度为1.6-3.2ra,和/或,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驱动杆的间隙为0.5mm-1mm。
12、优选的,所述搭载台设置有减轻孔。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相互平行并分别位于所述搭载台的两侧,且均设置有所述驱动组件;
14、所述搭载台两侧均设置有一端与其铰接的所述传动杆,且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杆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传动杆在该所述传动杆的两端之间铰接。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非金属a杆段和金属a杆段,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非金属b杆段和金属b杆段,所述非金属a杆段与所述金属a杆段可拆卸连接,所述非金属b杆段与所述金属b杆段可拆卸连接,所述非金属a杆段和所述非金属b杆段通过非金属的加强杆连接;
16、所述搭载台两侧的所述传动杆各自对应与所述非金属a杆段和所述非金属b杆段铰接。
17、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均为管材,所述非金属a杆段和所述非金属b杆段均以预设重叠距离对应插入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后,对应与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可拆卸连接。
18、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搭载台两侧还均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从动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从动杆的另一端铰接,且所述从动杆与所述搭载台的固定点和其与所述支撑杆的铰接点的间距,等于同侧的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搭载台的固定点和该传动杆与所述支撑杆的铰接点的间距,所述从动杆与同侧的所述传动杆间隔设置。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20、本技术搭载平台通过设置所述支撑架和所述传动杆,并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所述驱动组件,所述传动杆一端与所述搭载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所述支撑架在所述传动杆的两端之间与所述传动杆铰接,在使用时,将所述支撑架与外部设备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杆被驱动往复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传动杆围绕其与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相应转动,进而通过所述传动杆能够带动所述搭载台实现升降,并且操作简单;
21、通过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所述限位装置,可限制所述驱动杆的往复移动轨迹,从而能够限制所述驱动杆与所述传动杆的铰接点的往复移动轨迹,这样可提高所述传动杆围绕其与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提高所述搭载台升降过程的平稳性,可满足高精度勘测要求,且本技术搭载平台构造清晰简单,所以能够解决现有的搭载平台要么需要借助外部调整设备才能实现移动,致使结构和移动操作复杂,要么在自主调整移动过程中缺乏稳定性,致使勘测仪的勘测精度低的问题。
22、附图说明
23、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的立体结构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的俯视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的正视图;
27、图4为图3中的a节点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载台、传动杆和支撑架,所述搭载台用于固定勘测仪,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和限位装置,所述传动杆一端与所述搭载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设置有圆弧形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驱动杆往复移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平行,且所述限位孔的圆心与所述传动杆和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限位孔的半径等于所述传动杆分别与所述驱动杆和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所述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驱动器的活塞杆端部套设在所述销轴外周后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粗糙度为1.6-3.2Ra,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搭载台设置有减轻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相互平行并分别位于所述搭载台的两侧,且均设置有所述驱动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非金属A杆段和金属A杆段,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非金属B杆段和金属B杆段,所述非金属A杆段与所述金属A杆段可拆卸连接,所述非金属B杆段与所述金属B杆段可拆卸连接,所述非金属A杆段和所述非金属B杆段通过非金属的加强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均为管材,所述非金属A杆段和所述非金属B杆段均以预设重叠距离对应插入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后,对应与所述金属A杆段和所述金属B杆段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搭载台两侧还均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从动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从动杆的另一端铰接,且所述从动杆与所述搭载台的固定点和其与所述支撑杆的铰接点的间距,等于同侧的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搭载台的固定点和该传动杆与所述支撑杆的铰接点的间距,所述从动杆与同侧的所述传动杆间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载台、传动杆和支撑架,所述搭载台用于固定勘测仪,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和限位装置,所述传动杆一端与所述搭载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设置有圆弧形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驱动杆往复移动方向所在的平面平行,且所述限位孔的圆心与所述传动杆和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限位孔的半径等于所述传动杆分别与所述驱动杆和所述支撑架的铰接点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所述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驱动器的活塞杆端部套设在所述销轴外周后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的孔壁粗糙度为1.6-3.2ra,和/或,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驱动杆的间隙为0.5mm-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搭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搭载台设置有减轻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克,杨兰江,丁山,马攀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