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4303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7 12:40
本技术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下框体,光源件以及依次安装于下框体底部的反光膜和导光板;光源件安装于下框体的内侧壁处,导光板靠近光源件的一侧边为入光侧;在与入光侧相对的一侧,导光板设有第一限位凸块,第一限位凸块与下框体插接;除入光侧以外,导光板的侧壁与下框体之间还设有用于过盈连接的间隔件;导光板的底面与下框体之间粘结固定;在入光侧,导光板设有第二限位凸块,第二限位凸块抵接于光源件所在的一侧;反光膜位于导光板和下框体底部之间。该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优化结构减少背光模组工作过程中易形变甚至损坏的问题。除此以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背光源的,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侧入式背光源,作为液晶显示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液晶显示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设计原理和技术特点使其在轻薄化、节能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现出色,成为当前背光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其中,导光板能够有效地将led发出的光线均匀地扩散到整个屏幕上,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显示效果。传统的技术中,导光板和反光膜一体化,且导光板与反光膜穿过限位柱与压铸件连接。但是由于中大尺寸背光源的导光板的重量比较重,因而在力学和热力学的作用下,中大尺寸背光源中的易出现限位柱断裂、导光板热膨胀收缩拱起等不良现象,进一步影响设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质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3、基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稳定,降低形变可能性的背光模组是相关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改变导光板、反光膜与下框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减少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在力学和热力学等因素影响下发生形变。

2、本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面来实现: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

4、下框体,光源件以及依次安装于所述下框体底部的反光膜和导光板;

5、所述光源件安装于所述下框体的内侧壁处,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光源件的一侧边为入光侧;

6、在与所述入光侧相对的一侧,所述导光板设有第一限位凸块,所述第一限位凸块与所述下框体插接;除入光侧以外,所述导光板的侧壁与所述下框体之间还设有用于过盈连接的间隔件;所述导光板的底面与所述下框体之间粘结固定;在所述入光侧,所述导光板设有第二限位凸块,所述第二限位凸块抵接于所述光源件所在的一侧;

7、所述反光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下框体底部之间。

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若干光学膜片;

9、在与所述入光侧相对的一侧,所述导光板设有凸起的定位柱,所述光学膜片设有用于与所述定位柱卡合的定位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连接有定位柱遮光胶。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件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凸块抵接的补强,以避免光源件受所述第二限位凸块的抵接而压伤或者破损。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凸块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两端,可以避免影响到入光效果,且第二限位凸块可以起到导光板限位的作用,同时也确保导光板入光侧与光源件保持固定距离以及安全距离,以减少甚至避免工作时光源件产生的热量使导光板入光侧的锯齿变形或者发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件为l形硅胶。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光侧以外,所述导光板的侧壁连接有反射侧膜。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中铁框,所述中铁框与所述下框体连接,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于所述中铁框和所述下框体之间。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铁框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还设有中铁框遮光胶。

17、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18、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19、1、本技术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主要通过改变导光板、反光膜和下框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令导光板通过第一限位凸块、第二限位凸块及间隔件限位于下框体,且导光板与反光膜之间分体安装,从而避免导光板在热力学作用下膨胀收缩大而导致拱起的现象以及反光膜出现褶皱等问题。除此以外,由于省略了连接导光板、反光膜及下框体之间的限位柱,还可以避免出现传统结构中限位柱断裂的等情况。

20、2、本技术提供的显装置,通过对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的优化,从而提高显示质量,优化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体(1),光源件(2)以及依次安装于所述下框体(1)底部的反光膜(3)和导光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光板(4)上方的光学膜片组件(5),所述光学膜片组件(5)包括若干光学膜片(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5)连接有定位柱遮光胶(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件(2)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凸块(44)抵接的补强(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块(44)位于所述导光板(4)的所述入光侧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42)为L形硅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除所述入光侧以外,所述导光板(4)的侧壁连接有反射侧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铁框(6),所述中铁框(6)与所述下框体(1)连接,所述导光板(4)和所述光学膜片组件(5)设于所述中铁框(6)和所述下框体(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铁框(6)靠近所述导光板(4)的一侧还设有中铁框(6)遮光胶。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体(1),光源件(2)以及依次安装于所述下框体(1)底部的反光膜(3)和导光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光板(4)上方的光学膜片组件(5),所述光学膜片组件(5)包括若干光学膜片(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5)连接有定位柱遮光胶(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件(2)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凸块(44)抵接的补强(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块(44)位于所述导光板(4)的所述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珍霞姚君乐罗增昌刘三妹叶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