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材料,具体为一种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和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1、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包装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由于其比重低,性能好,易于加工成型和价格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纯pp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耐磨性能差、力学性能较差、易老化、耐热性能低等缺陷,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一些改性剂会降低聚丙烯材料的冲击性能,并且改性后的pp材料热分解温度不高,耐热性能不佳,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优异的聚丙烯复合材料。
2、聚丙烯传统的增韧方法是在pp中加入橡胶弹性体,但这样会导致材料的刚性和拉伸强度降低;利用无机纳米材料对聚合物进行改性,虽能提高强度,但由于无机粒子和高分子材料的极性差异,易产生无机纳米粒子的团聚;因此需要对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改性,促使它们在高分子基体中分散均匀、提高界面相互作用力;专利技术专利cn111793277b将聚丙烯亚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与聚丙烯树脂预混合后,通过挤出造粒制得改性聚丙烯,该聚丙烯树脂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但是耐热性能提升幅度有限,且添加组分较多,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3、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存在不饱和的si-o键以及羟基,既可增韧又可增强pp,成为pp改性的热点,但二氧化硅与非极性聚丙烯材料的极性相差较大,导致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聚集,界面结合力差,同时耐热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金刚烷是一种高度对称且非常稳定的化合物,本专利技术在聚丙烯链段中引入刚性的、高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了聚丙烯材料的耐热性能和抗冲击性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组分:100份聚丙烯、3-15份功能化聚丙烯材料、0.8-1.5份抗氧化剂和0.3-0.5份光稳定剂。
4、抗氧化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或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5、光稳定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6、功能化聚丙烯材料的制备工艺为:将聚丙烯颗粒和甲苯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加入过氧化二异丙苯、结构式为的异氰酸酯基金刚烷、苯乙烯和纳米二氧化硅,通入氮气,在转速为600-800r/min下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溶解于二甲苯中,加入丙酮沉降,干燥后得到功能化聚丙烯材料。
7、优选地,按重量份数计,聚丙烯颗粒为100份,过氧化二异丙苯为3.5-6份,异氰酸酯基金刚烷为2-10份,苯乙烯为3-5份,纳米二氧化硅为8-12份。
8、优选地,反应温度为130-150℃,反应时间为5-10h。
9、优选地,异氰酸酯基金刚烷的制备工艺为:
10、步骤(1)、氮气氛围下,向反应烧瓶中加入3-氨基-1-金刚烷醇和甲苯,搅拌均匀后,加入马来酸酐和三乙胺,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二氯甲烷和去离子水萃取,有机相浓缩,柱层析纯化,干燥后得到马来酰亚胺金刚烷醇。
11、步骤(2)、氮气氛围下,向反应烧瓶中加入马来酰亚胺金刚烷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均匀后,加入4-溴异氰酸苯酯和叔丁醇钠,搅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乙酸乙酯和去离子水萃取,有机相浓缩,柱层析纯化,干燥后得到异氰酸酯基金刚烷。
12、优选地,步骤(1)中3-氨基-1-金刚烷醇、马来酸酐、三乙胺的比例关系为1mol:(1.05-1.2)mol:(1.3-1.5)mol。
13、优选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00-120℃,反应时间为12-24h。
14、优选地,步骤(2)中马来酰亚胺金刚烷醇、4-溴异氰酸苯酯、叔丁醇钠的比例关系为1mol:(1.1-1.3)mol:(1.5-2)mol。
15、优选地,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8-16h。
16、优选地,将100重量份聚丙烯、3-15重量份功能化聚丙烯材料、0.8-1.5重量份抗氧化剂和0.3-0.5重量份光稳定剂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混炼温度为180-220℃,螺杆转速为300-500r/min,挤出、水冷、切粒、注塑,得到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
17、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8、本专利技术首先将3-氨基-1-金刚烷醇与马来酸酐在三乙胺的作用下反应,得到马来酰亚胺金刚烷醇,然后和4-溴异氰酸苯酯反应,得到异氰酸酯基金刚烷,接着利用异氰酸酯基金刚烷的双键与聚丙烯、苯乙烯引发聚合,并利用其异氰酸酯基与二氧化硅表面羟基键联,得到功能化聚丙烯材料,最后与聚丙烯、抗氧剂共混挤出,得到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
19、功能化聚丙烯材料中的酰亚胺基的双键可与聚丙烯产生引发聚合,其结构中的异氰酸酯基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产生化学键联,形成氨基甲酸酯结构能抑制纳米粒子的团聚和桥接,并增加其与聚丙烯的相容性,有利于纳米二氧化硅与聚丙烯充分的吸附、键合,增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高对称性的笼状金刚烷具有刚性和三维尺寸稳定性,引入到聚丙烯侧链中,有利于外界应力的传递,从而承担更大的载荷,提高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20、纳米二氧化硅的热稳定性远远高于聚丙烯,且与聚丙烯基体之间产生了化学键联,形成限制分子链运动的相界面,阻碍外部热量向聚丙烯分子的传递,减缓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从基体中向外扩散,使得热分解速度降低;此外功能化聚丙烯材料中含有笼状金刚烷和酰亚胺五元环结构,耐高温性能优异,在受热过程中会阻碍聚丙烯链的旋转,使材料的运动变得困难,从而使得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进一步拓宽了聚丙烯材料的应用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组分:100份聚丙烯、3-15份功能化聚丙烯材料、0.8-1.5份抗氧化剂和0.3-0.5份光稳定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重量份数计,聚丙烯颗粒为100份,过氧化二异丙苯为3.5-6份,异氰酸酯基金刚烷为2-10份,苯乙烯为3-5份,纳米二氧化硅为8-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为130-150℃,反应时间为5-10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氰酸酯基金刚烷的制备工艺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3-氨基-1-金刚烷醇、马来酸酐、三乙胺的比例关系为1mol:(1.05-1.2)mol:(1.3-1.5)mol。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00-120℃,反应时间为12-24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马来酰亚胺金刚烷醇、4-溴异氰酸苯酯、叔丁醇钠的比例关系为1mol:(1.1-1.3)mol:(1.5-2)mol。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8-16h。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将100重量份聚丙烯、3-15重量份功能化聚丙烯材料、0.8-1.5重量份抗氧化剂和0.3-0.5重量份光稳定剂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混炼温度为180-220℃,螺杆转速为300-500r/min,挤出、水冷、切粒、注塑,得到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组分:100份聚丙烯、3-15份功能化聚丙烯材料、0.8-1.5份抗氧化剂和0.3-0.5份光稳定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重量份数计,聚丙烯颗粒为100份,过氧化二异丙苯为3.5-6份,异氰酸酯基金刚烷为2-10份,苯乙烯为3-5份,纳米二氧化硅为8-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为130-150℃,反应时间为5-10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氰酸酯基金刚烷的制备工艺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3-氨基-1-金刚烷醇、马来酸酐、三乙胺的比例关系为1mol:(1.05-1.2)mol:(1.3-1.5)m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段军保,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丙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