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及相关设计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及相关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41485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2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及相关设计方法,涉及混凝土材料和结构技术领域,采用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和复合结构的设计方法,获得一种具备“低温高模—高温低模”的模量随温度可控的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以及利用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内刚外延”型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依据实际大温差环境对混凝土复合结构进行设计,使得混凝土复合结构具备高抗温度疲劳开裂特性的同时,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材料和结构,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及相关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温度循环作用下的结构开裂成为混凝土结构在大温差地区服役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解决大温差地区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问题,现有研究常采用纤维增韧技术提升混凝土的抗裂性,并配合设计复合结构以降低使用成本,使结构各部位“各司其职”。专利《一种智能frp-混凝土复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cn201210380940.9)》专利技术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分布式传感的智能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提出了智能frp-混凝土复合结构制造方法,并借由碳纤维的导电属性实现了结构服役数据的实时监测。专利《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混凝土复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cn200610037891.3)》专利技术了一种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混凝土及复合结构制备方法,该复合结构是由混杂frp外包覆层、现浇混凝土芯子组成的矩形截面复合结构,有效控制了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但该复合结构并未明确复合结构内外层尺寸的设计方法,仍无法实现新抗裂混凝土材料和传统混凝土材料间的合理利用。专利《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复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cn201610077878.4)》专利技术了一种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并根据受弯构件的主要受弯部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受弯构件的复合结构设计方法,以此制备所得复合结构具有高强、高韧、变形协调性好等优势,但该方法主要是针对受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弯强度提升和韧性提升,对温度疲劳应力下混凝土表层抗裂效果不明显。

2、目前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方法尚存在以下问题:

3、(1)现阶段复合结构主要利用纤维的桥接作用增强桥梁等受弯结构的弯曲承载力和韧性,对于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机理和抗裂性提升措施的研究较少。

4、(2)复合结构混凝土能够让混凝土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但现有研究多是通过成型大量不同比例的复合结构,从中对比找到“最佳比例”,缺乏理论依据、可重复性差,尚未提出混凝土复合结构的理论设计依据和设计方法,无法形成针对实际大温差环境的抗裂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体系。

5、因此,如何构建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体系,实现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可重复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及相关设计方法,自主研发的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具备“低温高模—高温低模”的模量随温度可控的独特属性,能够有效防止混凝土结构在温度疲劳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开裂问题。同时,为合理利用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材料,提出了大温差环境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传递模型和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并基于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了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向阳面和背阴面的开裂情况,明确了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发生开裂的部位、最大深度及损伤发展规律,提出了聚氨酯改性混凝土外包覆抗裂,常规混凝土内浇筑承载的“内刚外延”型高抗裂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柱设计方法,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具备高抗温度疲劳开裂特性的同时,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依据实际大温差环境的高抗裂混凝土复合结构参数配套设计体系。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的各组分含量的确定方法为:

4、步骤11:采集环境温差数据;

5、步骤12:获取混凝土结构实际尺寸、常规混凝土浇筑配合比和混凝土结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

6、步骤13:根据所述混凝土结构实际尺寸、所述常规混凝土浇筑配合比和所述混凝土结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采用有限元分析系统构建混凝土结构模型,结合温度应力传递模型和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获得温度形变模型;将所述环境温差数据输入所述温度形变模型,获得混凝土结构模型的开裂部位、开裂最大深度和初裂时间;

7、步骤14:根据变温自适应混凝土配合比与所述初裂时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配合比。

8、优选的,所述温度应力传递模型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在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局部温差作用下产生了温度梯度,在温度梯度变化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和膨胀受到限制,从而产生自约束温度应力和表面温度应力,如下所示:

9、

10、式中,a为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δt1(t)为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的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差(℃);k(t,τ)为混凝土应力松弛系数;e(t)表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t为应力产生时间(s);τ为应力保持时间(s);δt2(t)为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的混凝土综合温差减小量;r(t)为广义约束系数;cx为外约束水平变形刚度(n·m-3);h为混凝土结构厚度(m);l为混凝土结构长度(m)。

11、优选的,所述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昼夜温度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应力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温度疲劳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逐渐累积,直至达到某一界限时使混凝土结构发生开裂。

12、优选的,所述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计算损伤变量dc表示为:

13、

14、式中,ddc为疲劳损伤的增量;dum为变形增量;um为变形量;uε为温度疲劳作用下的变形累积量;t为当前应力增量;ft为初始最大法向应力;δ0为变形阈值;cf为校正系数(0<cf<1)。

15、优选的,温度疲劳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如果发生开裂应同时满足以下准则:

16、只有当应变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应变时才会发生破坏;

17、损伤的增加程度取决于混凝土应变的变化,当损伤变量达到某一阈值时混凝土才会发生开裂。

18、优选的,混凝土发生开裂的损伤变量阈值,对于c40~c80混凝土而言,当损伤变量达到0.2~0.3时混凝土才会发生开裂。

19、优选的,温度疲劳作用下混凝土不会产损伤的应变极限值,对于c40~c80混凝土而言,该极限值为混凝土材料极限拉伸应变的0.2~0.4倍。

20、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1、步骤21:明确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的气象数据,得到该地月平均昼夜温差,获得环境温差数据;

22、步骤22:确定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实际尺寸、常规混凝土浇筑配合比和基本力学性能指标;

23、步骤23:将所述混凝土复合结构实际尺寸、所述常规混凝土浇筑配合比和所述混凝土结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导入有限元分析系统中构建混凝土结构模型,结合温度应力传递模型和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获得温度形变模型;将所述环境温差数据输入所述温度形变模型,计算出混凝土结构模型的开裂部位、开裂最大深度和初裂时间;

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各组分含量的确定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所述温度应力传递模型表示在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局部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温度梯度变化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模型的自约束温度应力σZ(t)和表面温度应力σX(t),表示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所述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表示在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局部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温度梯度变化过程中,温度疲劳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逐渐累积产生的损伤变量Dc,损伤逐渐累积采用疲劳损伤增量表示,表示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中损伤变量达到损伤变量阈值,且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值达到极限拉伸应变阈值时,则混凝土结构模型发生开裂;损伤变量阈值设定为0.2~0.3;极限拉伸应变阈值设定为0.2~0.4倍。

5.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机制砂、5mm~10mm级配碎石、10mm~20mm级配碎石、A组水性聚氨酯、B组水性聚氨酯、减水消泡功能组分和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各组分含量为:水泥300kg/m3~600kg/m3、机制砂400kg/m3~800kg/m3、5mm~10mm级配碎石300kg/m3~700kg/m3、10mm~20mm级配碎石400kg/m3~800kg/m3、A组水性聚氨酯10kg/m3~50kg/m3、B组水性聚氨酯5kg/m3~25kg/m3、减水消泡功能组分0kg/m3~50kg/m3、水50kg/m3~200kg/m3。

8.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方法,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包括外层结构和内层结构,所述外层结构采用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包括水泥、机制砂、5mm~10mm级配碎石、10mm~20mm级配碎石、A组水性聚氨酯、B组水性聚氨酯、减水消泡功能组分和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包括水泥300kg/m3~600kg/m3、机制砂400kg/m3~800kg/m3、5mm~10mm级配碎石300kg/m3~700kg/m3、10mm~20mm级配碎石400kg/m3~800kg/m3、A组水性聚氨酯10kg/m3~50kg/m3、B组水性聚氨酯5kg/m3~25kg/m3、减水消泡功能组分0kg/m3~50kg/m3、水50kg/m3~200kg/m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各组分含量的确定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所述温度应力传递模型表示在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局部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温度梯度变化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模型的自约束温度应力σz(t)和表面温度应力σx(t),表示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差数据和所述混凝土结构模型获得环境温差下对应的混凝土局部温差;所述温度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表示在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局部温差作用下产生的温度梯度变化过程中,温度疲劳应力使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逐渐累积产生的损伤变量dc,损伤逐渐累积采用疲劳损伤增量表示,表示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中损伤变量达到损伤变量阈值,且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值达到极限拉伸应变阈值时,则混凝土结构模型发生开裂;损伤变量阈值设定为0.2~0.3;极限拉伸应变阈值设定为0.2~0.4倍。

5.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复合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一种变温自适应弹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机制砂、5mm~10mm级配碎石、10mm~20mm级配碎石、a组水性聚氨酯、b组水性聚氨酯、减水消泡功能组分和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变温自适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化建董昊良杨志强石贺男黄法礼王振温家馨易忠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