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属于电缆。
技术介绍
1、随着经济水平的告诉发展,各种各样的智能电气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各领域。在仪表通讯领域,信号的传输效果对数据采集精度影响极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电缆抗干扰性能不足导致信号失真、数据错误、系统性能下降等各种故障,当电缆抗干扰距离不足时则需要进行分段施工,鉴于敷设环境的复杂性,多段施工一方面导致成本增加,一方面可能导致失真信号放大,数据错误增加。当前仪表通讯电缆的传输距离限制以成为限制长距离施工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仪表通讯电缆抗干扰性能及屏蔽效果,提升其电气参数的稳定性,降低其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偶发性击穿的问题,成为通信行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仪表通讯电缆以解决上述背景中的技术问题。
2、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仪表通讯电缆,由内到外包括缆芯、填充、复合屏蔽层、聚酯层及外护套,所述缆芯由多根绝缘线芯绞合得到,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到外依次为软导体、半导电屏蔽层和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绝缘线芯完成绞合后再绕包第一薄型聚酯带、第一铝塑复合带及第二薄型聚酯带,所述第一薄型聚酯带与第一铝塑复合带之间设置有引流线,所述复合屏蔽层包括包括第三薄型聚酯带、第二铝塑复合带及导电编织层,所述软导体及引流线均采用多根单丝绞合结构。
3、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薄型聚酯带作为分屏蔽层,第二铝塑复合带及导电编织层作为总屏蔽层,分屏蔽层内设置有引流线,总屏蔽层的导电编织层在替代传统第
4、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软导体为第五类镀锡铜导体,其纯度不小于99.99%,单丝丝径偏差不大于0.001mm,单丝最大体积电阻率不大于0.01705ω·mm2/m,采用束绞加复绞工艺结构。
5、此处限制软导体单丝丝径偏差且采用先束绞再复绞的结构,区别于市场上的单丝一把束结构,其结构稳定性与导体圆整性更好,长期使用过程中导体的圆整变化率更低,其稳定性更佳。
6、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第一铝塑复合带铝面朝内与引流线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铝面朝外,与导电编织层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搭盖率不小于25%,所述导电编织层编织密度不小于90%;所述导电编织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其铜丝纯度不低于99.99%;第一铝塑复合带及第二铝塑复合带厚度不低于0.015mm。
7、此处第一铝塑复合带铝面朝内与引流线接触,第二铝塑复合带铝面与导电编织层接触,二者均起到增强电流的作用,相比一般的铝塑带屏蔽结构具备更好的导流效果。
8、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半导电屏蔽层采用高弹性石墨烯半导电材料,厚度为0.4±0.1mm,高弹性石墨烯半导电材料的高弹性可有限提升电缆弯曲过程中半导电屏蔽层与导体和绝缘层之间的紧密性,同时半导电屏蔽层可均化导体外侧电场及减小绝缘线芯挤出后偏心率,提高圆整度,可更有效控制线组内导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率,保证每对对绞绝缘线芯导体与导体之间的距离,减小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
9、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引流线材料为镀锡圆铜绞线,单丝直径为0.145mm~0.150mm,采用左向绞合结构且绞合节距不大于14mm,20℃下电阻≤95.0ω/km,以降低引流线电阻,提升导流效果。
10、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外护套材料为阻燃耐油丁腈聚氯乙烯,使其在面临水火等灾害环境时可以保持正常通信状态。
11、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软导体为1+6结构复绞,每束7根束绞,其束绞节距不大于对绞外径的6倍,且每对之间节距不同,相比目前市场上节径比不大于16倍节距更小,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
12、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引流线采用12根单线进行绞合,单线标称截面0.2mm2,相比市场上采用7根绞合的引流线更软,可有效减小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引流线对聚酯带及绝缘线芯的损伤,避免绝缘损伤引起的击穿和绝缘电阻降低。
13、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软导体、半导电屏蔽层、第一薄型聚酯带三者之间采用双层共挤工艺,有效提升三层之间的结合度,提升弯曲过程中三者之间结合的紧密性。
14、进一步或可选的,所述软导体单丝抗拉强度不小于450mpa,单丝伸长率不小于25%,以提升电缆整体的抗拉性能。
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6、(1)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薄型聚酯带作为分屏蔽层,第二铝塑复合带及导电编织层作为总屏蔽层,分屏蔽层内设置有引流线,总屏蔽层的导电编织层在替代传统第二引流线的同时具有增强屏蔽的效果,半导电屏蔽层、分屏蔽层、导流线及总屏蔽层四者均具备减少电磁干扰的作用,且四者之间相互配合增强了总体屏蔽效果;其软导体及引流线均采用多根单丝绞合结构,不同于市场上的单丝一把束结构,其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相比传统两根引流线的通讯电缆结构,其运行过程中的最大电容不平衡及运行过程中的工作电容更低。
17、(2)本专利技术对软导体的,单丝丝径偏差不大于0.001mm,单丝最大体积电阻率不大于0.01705ω·mm2/m进行控制并采取束绞加复绞工艺结构,其结构稳定性与导体圆整性更好,长期使用过程中导体的圆整变化率更低,其稳定性更佳。
18、(3)本专利技术第一铝塑复合带铝面朝内与引流线接触,第二铝塑复合带铝面与导电编织层接触,二者均起到增强电流的作用,相比一般的铝塑带屏蔽结构具备更好的导流效果。
19、(4)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半导电屏蔽层且选用了高弹性石墨烯半导电材料,材料的高弹性可有限提升电缆弯曲过程中半导电屏蔽层与导体和绝缘层之间的紧密性,同时半导电屏蔽层可均化导体外侧电场及减小绝缘线芯挤出后偏心率,提高圆整度,可更有效控制线组内导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率,保证每对对绞绝缘线芯导体与导体之间的距离,减小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
20、(5)本专利技术控制了引流线的单丝直径和电阻,其具有更低的电阻,导流效果更好。
21、(6)本专利技术的外护套材料为阻燃耐油丁腈聚氯乙烯,使其在面临水火等灾害环境时可以保持正常通信状态。
22、(7)本专利技术的软导体为1+6结构复绞,束绞节距不大于对绞外径的6倍,且每对之间节距不同,相比目前市场上节径比不大于16倍节距更小,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
23、(8)本专利技术的引流线采用12根单线进行绞合,可有效减小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引流线对聚酯带及绝缘线芯的损伤,避免绝缘损伤引起的击穿和绝缘电阻降低。
24、(9)本专利技术的软导体、半导电屏蔽层、第一薄型聚酯带三者之间采用双层共挤工艺,有效提升三层之间的结合度,提升弯曲过程中三者之间结合的紧密性。
2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由内到外包括缆芯(1)、填充(2)、复合屏蔽层(3)、及外护套(4),所述缆芯(1)由多根绝缘线芯绞合得到,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到外依次为软导体(11)、半导电屏蔽层(12)和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13),绝缘线芯完成绞合后再绕包第一薄型聚酯带(14)、第一铝塑复合带(15)及第二薄型聚酯带(16),所述第一薄型聚酯带(14)、第一铝塑复合带(15)之间设置有引流线(17),所述复合屏蔽层(3)包括第三薄型聚酯带(18)、第二铝塑复合带(31)及导电编织层(32);所述软导体(11)及引流线(17)均采用多根单丝绞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体(11)为第五类镀锡铜导体,其纯度不小于99.99%,单丝丝径偏差不大于0.001mm,单丝最大体积电阻率不大于0.01705Ω·mm2/m,采用束绞加复绞工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铝塑复合带(14)铝面朝内与引流线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31)铝面朝外,与导电编织层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电屏蔽层(12)采用高弹性石墨烯半导电材料,厚度为0.4±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线(16)材料为镀锡圆铜绞线,单丝直径为0.145mm~0.150mm,采用左向绞合结构且绞合节距不大于14mm,20℃下电阻≤95.0Ω/k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5)材料为阻燃耐油丁腈聚氯乙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体(11)为1+6结构复绞,每束7根束绞,其束绞节距不大于对绞外径的6倍,且每对之间节距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线(16)采用12根单线进行绞合,单线标称截面0.2mm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体(11)、半导电屏蔽层(12)、第一薄型聚酯带(13)三者之间采用双层共挤工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体(11)单丝抗拉强度不小于450Mpa,单丝伸长率不小于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由内到外包括缆芯(1)、填充(2)、复合屏蔽层(3)、及外护套(4),所述缆芯(1)由多根绝缘线芯绞合得到,所述绝缘线芯由内到外依次为软导体(11)、半导电屏蔽层(12)和低密度聚乙烯绝缘层(13),绝缘线芯完成绞合后再绕包第一薄型聚酯带(14)、第一铝塑复合带(15)及第二薄型聚酯带(16),所述第一薄型聚酯带(14)、第一铝塑复合带(15)之间设置有引流线(17),所述复合屏蔽层(3)包括第三薄型聚酯带(18)、第二铝塑复合带(31)及导电编织层(32);所述软导体(11)及引流线(17)均采用多根单丝绞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导体(11)为第五类镀锡铜导体,其纯度不小于99.99%,单丝丝径偏差不大于0.001mm,单丝最大体积电阻率不大于0.01705ω·mm2/m,采用束绞加复绞工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仪表通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铝塑复合带(14)铝面朝内与引流线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31)铝面朝外,与导电编织层接触;所述第二铝塑复合带(31)搭盖率不小于25%,所述导电编织层(32)编织密度不小于90%;所述导电编织层(32)采用镀锡铜丝编织,其铜丝纯度不低于99.99%;第一铝塑复合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政,唐国霞,倪志远,盛金伟,刘小九,朱涛,吴国良,张慎学,柴相花,丁红梅,毛俊翟,
申请(专利权)人:远东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