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实施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实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3815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湿地保护、恢复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包括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区域内,所述水生植物区设有用于栽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用于种植耐水湿、抗污染、种植于高水位线以下的沉水植物,形成净水能力强并具有过滤滞淤功能的草本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区域内,本申请通过设置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通过水生植物(如金鱼藻、狐尾藻等)的种植,有效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和重金属离子,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湿生植物的根系能够释放氧气,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动,进一步净化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地保护、恢复,具体涉及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实施方法


技术介绍

1、湖滨带是入湖面源重要的拦蓄和消纳场所,也是特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湖泊重要的基因库和种子库。湖滨带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资源萎缩、洪水灾害损失增加、淡水资源下降、对人体生态健康造成威胁、美学价值丧失等。因此,湖滨带生态修复一直是湖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湖滨带一般通过简单地栽种护岸植物等较为单一的手段进行修复,修复效果不佳,土壤稳定性较差,植物存活率较低,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有限。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出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实施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湖滨带一般通过简单地栽种护岸植物等较为单一的手段进行修复,修复效果不佳,土壤稳定性较差,植物存活率较低,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有限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包括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区域内,所述水生植物区设有用于栽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用于种植耐水湿、抗污染、种植于高水位线以下的沉水植物,形成净水能力强并具有过滤滞淤功能的草本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区域内,所述湿生植物区和所述水生植物区相邻,所述湿生植物区底部设有护坡装置,所述湿生植物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陆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外,所述陆生植物区与所述湿生植物区相邻,所述陆生植物区种植有耐湿耐涝的乔木。

3、进一步,所述种植装置包括支撑杆、链条和网架,所述支撑杆垂直插入湖水底部,所述网架和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链条连接,所述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网架的四角位置,所述沉水植物位于所述网架内。

4、进一步,所述护坡装置包括网格板、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第三填料层和土工格栅,所述网格板依次设置在湿生植物区内,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第三填料层依次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网格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土工格栅铺设在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第三填料层上。

5、进一步,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狐尾藻、苦草、黑藻和角果藻中的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6、进一步,所述挺水植物包括湿地松、水杉、落羽杉和南川柳中的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7、进一步,所述陆生植物包括垂柳、乌桕和枫杨。

8、进一步,所述第一填料层设置在进水区域内,所述第一填料层包括细砂层和有机基质层。

9、进一步,所述第二填料层包括土壤层和根系固定层,所述根系固定层为根系促进剂,所述根系固定层混合在所述土壤层内。

10、进一步,所述第三填料层为改良土壤层和排水层,所述排水层设置在所述改良土壤层下方,所述排水层为碎石层。

11、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法,步骤1:湖滨岸线及坡面清理,彻底清除湖滨湿地坡面及周边的固体污染物,恢复坡面自然状态;

12、步骤2:对湖水的水生植物区区域进行清淤作业,并优化水流流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13、步骤3:在水生植物区域铺设种植装置,并在种植装置区域内种植沉水植物,使其形成净水草本植物群;

14、步骤4:在湿生植物区铺设护坡装置,并在护坡装置定植挺水植物;

15、步骤5:在陆生植物区种植陆生植物,形成多层次的陆生生态系统,并结合休闲步道与观赏平台建设,提升湖滨湿地岸线景观价值;

16、步骤6:建立定期维护机制,确保湖滨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8、本申请通过设置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通过水生植物(如金鱼藻、狐尾藻等)的种植,有效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和重金属离子,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湿生植物的根系能够释放氧气,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动,进一步净化水质;

19、本申请湿生植物区中阶梯式的设计减缓了水流速度,有助于悬浮物的沉降和有机物的分解,梯田式生态滞流区内的多层阶梯和生态滞留墙结构,增强了坡面的稳定性,防止了水土流失,湿生灌木和攀缘植物的根系深入土壤,起到锚固作用,进一步加固了坡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区域内,所述水生植物区设有用于栽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用于种植耐水湿、抗污染、种植于高水位线以下的沉水植物,形成净水能力强并具有过滤滞淤功能的草本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区域内,所述湿生植物区和所述水生植物区相邻,所述湿生植物区底部设有护坡装置,所述湿生植物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陆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外,所述陆生植物区与所述湿生植物区相邻,所述陆生植物区种植有耐湿耐涝的乔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装置包括支撑杆、链条和网架,所述支撑杆垂直插入湖水底部,所述网架和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链条连接,所述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网架的四角位置,所述沉水植物位于所述网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装置包括网格板、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第三填料层和土工格栅,所述网格板依次设置在湿生植物区内,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第三填料层依次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网格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土工格栅铺设在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第三填料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狐尾藻、苦草、黑藻和角果藻中的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包括湿地松、水杉、落羽杉和南川柳中的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陆生植物包括垂柳、乌桕和枫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层设置在进水区域内,所述第一填料层包括细砂层和有机基质层。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料层包括土壤层和根系固定层,所述根系固定层为根系促进剂,所述根系固定层混合在所述土壤层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填料层为改良土壤层和排水层,所述排水层设置在所述改良土壤层下方,所述排水层为碎石层。

10.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生植物区、湿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区域内,所述水生植物区设有用于栽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装置,所述种植装置用于种植耐水湿、抗污染、种植于高水位线以下的沉水植物,形成净水能力强并具有过滤滞淤功能的草本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区域内,所述湿生植物区和所述水生植物区相邻,所述湿生植物区底部设有护坡装置,所述湿生植物区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陆生植物区位于湖水岸线外,所述陆生植物区与所述湿生植物区相邻,所述陆生植物区种植有耐湿耐涝的乔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装置包括支撑杆、链条和网架,所述支撑杆垂直插入湖水底部,所述网架和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链条连接,所述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网架的四角位置,所述沉水植物位于所述网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梯田式的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装置包括网格板、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第三填料层和土工格栅,所述网格板依次设置在湿生植物区内,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第三填料层依次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网格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土工格栅铺设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超魏雅婷张江荣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城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