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7666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55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发声部、抵接部和耳挂,耳挂连接发声部和抵接部,在佩戴状态下,发声部和抵接部在使用者的耳轮两侧形成夹持状态,且发声部位于耳甲腔内,在沿耳挂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参考截面内,耳挂、发声部和抵接部具有一内轮廓,内轮廓具有位于耳挂上且对应于耳轮边缘的第一参考点,内轮廓还具有位于第一参考点朝向发声部一侧的第二参考点和位于第一参考点朝向抵接部一侧的第三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一连线,第一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二连线,在自然状态下,第一连线的长度介于16~19mm,第二连线的长度介于6.5~9.0mm,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介于72°~88°。通过上述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及佩戴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耳机和骨导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夹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耳机和无线耳机。其中,目前大多数的耳甲式耳机佩戴舒适度以及佩戴稳定性普遍较差,而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及佩戴稳定性是用户适用耳机体验时的一个重要评判指标,故此,如何提升耳夹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及佩戴稳定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发声部、抵接部和耳挂,耳挂连接发声部和抵接部,在佩戴状态下,发声部和抵接部在使用者的耳轮两侧形成夹持状态,且发声部位于耳甲腔内,在沿耳挂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参考截面内,耳挂、发声部和抵接部具有一内轮廓,内轮廓具有位于耳挂上且对应于耳轮边缘的第一参考点,内轮廓还具有位于第一参考点朝向发声部一侧的第二参考点和位于第一参考点朝向抵接部一侧的第三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一连线,第一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二连线,在自然状态下,第一连线的长度介于16~19mm,第二连线的长度介于6.5~9.0mm,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介于72°~88°,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参考点之间的内轮廓位于第一连线的外侧,第一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之间的内轮廓位于第二连线的外侧。

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轮廓在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2~1.20。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连线的垂线,第一连线与内轮廓之间具有第一最大距离,第一最大距离介于2.1~3.7mm,且第一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第一连线的交点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第一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2~0.55。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轮廓在第一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10~1.23。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连线的垂线,第二连线与内轮廓线之间具有第二最大距离,第二最大距离介于1.5~2.0mm,且第二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第二连线的交点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第二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4~0.8。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内轮廓,在第一参考点两侧且距离第一参考点各5mm的两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3~1.12。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轮廓的曲率半径设置成以第一参考点为起点分别向发声部和抵接部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第二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为曲率半径的极小值点,或者第一参考点与内轮廓的其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以第一参考点为起点分别向发声部和抵接部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第二参考点和第三参考点为直线距离的极大值点。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声部具有最靠近第一参考点的第四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四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三连线,第三连线位于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第三连线的长度介于13~17mm,第三连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15°~27°。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参考点与第四参考点之间的至少部分区段设置成朝向发声部内部凹陷,且区段的弧弦比介于1.02~1.09,发声部设置有位于区段内的泄压孔。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内轮廓,在第二参考点两侧且距离第二参考点各3mm的两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26~1.44。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声部的外壁面和抵接部的外壁面之间具有最短连线,最短连线的中点作为第五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五参考点之间形成第四连线,第四连线位于第三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第四连线的长度介于15~20mm,第四连线与第三连线之间的夹角9°~19°。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声部具有第六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六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五连线,第五连线与发声部相切设置,且介于第四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第五连线的长度介于17~23mm,第五连线与第三连线之间的夹角11°~21°。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声部具有最远离第一参考点的第七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七参考点之间形成第六连线,第六连线位于第一连线和第四连线之间,第六连线的长度介于24~30mm,第六连线与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13°~25°。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四参考点和第七参考点之间且朝向抵接部一侧,发声部的外壁面的弧弦比介于1.4~1.7。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声部具有靠近耳屏的第八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八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七连线,第七连线位于第一连线和第四连线之间,第七连线与第四连线之间的夹角20°~25°,且第七连线的长度介于23~31mm。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抵接部具有最远离第一参考点的第九参考点,第一参考点和第九参考点之间形成第八连线,第八连线位于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第八连线的长度介于16~24mm,第八连线与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15°~26°。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截面为耳挂的耳挂对称面。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挂包括弹性金属丝,耳挂对称面为弹性金属丝的中轴线所在平面。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挂包括弹性金属片,弹性金属片沿长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端分别连接发声部和抵接部,且在佩戴状态下,弹性金属片的厚度方向朝向或远离耳轮,耳挂对称面沿弹性金属片的宽度方向中分弹性金属片。

20、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在72°~88°的范围内,能更好的确保耳机的内轮廓能尽可能的绕过耳轮,减少耳机的内轮廓与耳轮的接触,从而有效地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及佩戴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连线的长度过小会导致发声部无法伸进耳甲腔内影响耳机的发声质量,或者发声部伸进耳甲腔内后耳机的内轮廓尤其是第一参考点处的位置接触耳轮,而过大则会增大耳机的整体体积,使得耳机的整体质量较大,导致耳机佩戴不稳定,故此将第一连线的长度设置在16~19mm的范围内,能在确保发声部能稳定的伸进耳甲腔以及确保内轮廓及发声部不与耳轮接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小耳机的整体体积,从而有效地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度及耳机的传声质量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耳机的佩戴稳定性。进一步地,连线的长度过小会导致抵接部与耳轮发生接触,过大则会增大耳机的整体体积,使得耳机的整体质量较大,导致耳机佩戴不稳定,故此将连线的长度设置在6.5~9.0mm,能更好地确保耳机的内轮廓能尽可能的绕过耳轮,以确保耳机的内轮廓及抵接部不与耳轮接触,并且还能有效地减小耳机的整体体积,从而有效地提升耳机200的佩戴舒适度及佩戴稳定性。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发声部、抵接部和耳挂,所述耳挂连接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在使用者的耳轮两侧形成夹持状态,且所述发声部位于耳甲腔内,在沿所述耳挂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参考截面内,所述耳挂、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具有一内轮廓,所述内轮廓具有位于所述耳挂上且对应于耳轮边缘的第一参考点,所述内轮廓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参考点朝向所述发声部一侧的第二参考点和位于所述第一参考点朝向所述抵接部一侧的第三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二连线,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连线的长度介于16~19mm,所述第二连线的长度介于6.5~9.0mm,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介于72°~88°,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的所述内轮廓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的所述内轮廓位于所述第二连线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2~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连线的垂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内轮廓之间具有第一最大距离,所述第一最大距离介于2.1~3.7mm,且所述第一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所述第一连线的交点到所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2~0.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10~1.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连线的垂线,所述第二连线与所述内轮廓线之间具有第二最大距离,所述第二最大距离介于1.5~2.0mm,且所述第二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交点到所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4~0.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两侧且距离所述第一参考点各5mm的两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3~1.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的曲率半径设置成以所述第一参考点为起点分别向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为所述曲率半径的极小值点,或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具有最靠近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第四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四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三连线,所述第三连线位于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所述第三连线的长度介于13~17mm,所述第三连线与所述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15°~2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参考点与所述第四参考点之间的至少部分区段设置成朝向所述发声部内部凹陷,且所述区段的弧弦比介于1.02~1.09,所述发声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区段内的泄压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二参考点两侧且距离所述第二参考点各3mm的两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26~1.44。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的外壁面和所述抵接部的外壁面之间具有最短连线,所述最短连线的中点作为第五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五参考点之间形成第四连线,所述第四连线位于所述第三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所述第四连线的长度介于15~20mm,所述第四连线与所述第三连线之间的夹角9°~19°。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具有第六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六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五连线,所述第五连线与所述发声部相切设置,且介于所述第四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所述第五连线的长度介于17~23mm,所述第五连线与所述第三连线之间的夹角11°~2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具有最远离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第七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七参考点之间形成第六连线,所述第六连线位于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四连线之间,所述第六连线的长度介于24~30mm,所述第六连线与所述第一连线之间的夹角13°~2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参考点和所述第七参考点之间且朝向所述抵接部一侧,所述发声部的外壁面的弧弦比介于1.4~1.7。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具有靠近耳屏的第八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八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七连线,所述第七连线位于所述第一连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发声部、抵接部和耳挂,所述耳挂连接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在使用者的耳轮两侧形成夹持状态,且所述发声部位于耳甲腔内,在沿所述耳挂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参考截面内,所述耳挂、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具有一内轮廓,所述内轮廓具有位于所述耳挂上且对应于耳轮边缘的第一参考点,所述内轮廓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参考点朝向所述发声部一侧的第二参考点和位于所述第一参考点朝向所述抵接部一侧的第三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二连线,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连线的长度介于16~19mm,所述第二连线的长度介于6.5~9.0mm,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介于72°~88°,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的所述内轮廓位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的所述内轮廓位于所述第二连线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2~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连线的垂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内轮廓之间具有第一最大距离,所述第一最大距离介于2.1~3.7mm,且所述第一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所述第一连线的交点到所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2~0.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10~1.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连线的垂线,所述第二连线与所述内轮廓线之间具有第二最大距离,所述第二最大距离介于1.5~2.0mm,且所述第二最大距离所对应的垂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交点到所述第一参考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线的长度的比值介于0.4~0.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轮廓,在所述第一参考点两侧且距离所述第一参考点各5mm的两点之间的弧弦比介于1.03~1.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廓的曲率半径设置成以所述第一参考点为起点分别向所述发声部和所述抵接部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参考点和所述第三参考点为所述曲率半径的极小值点,或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部具有最靠近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第四参考点,所述第一参考点和所述第四参考点之间形成第三连线,所述第三连线位于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所述第三连线的长度介于13~17mm,所述第三连线与所述第一连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雷刘昊宸余诗雨徐江袁伟杰文小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