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690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50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将内部分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集流管,内部设置有第二隔板,将内部分隔成导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扁管结构,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其中,扁管结构分别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以使冷媒从第一集流管流入的情况下,冷媒能依次经过第二腔室、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和第一腔室。这样,能通过多回路双向分流控制冷媒的流向,从而保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以充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1、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充注量少等优点,在室外单冷机已经大批量推广应用。但是将其应用在热泵机型上时,存在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的情况,使得很难同时兼容制冷流路和制热流路。

2、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第一集流管上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通;第一端口为两个并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外部的分配器连接,通过能够形成可分流作用的两个彼此并联的流路,以改善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的情况。

3、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4、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改善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的情况,但是在兼容制冷流路和制热流路的情况下,微通道换热器还是无法发挥到最佳的换热性能。

5、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能通过多回路双向分流控制冷媒的流向,从而保证冷媒分流的均匀性,以充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扁管结构。第一集流管,内部设置有第一隔板,将内部分隔成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集流管,内部设置有第二隔板,将内部分隔成导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扁管结构,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其中,扁管结构分别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以使冷媒从第一集流管流入的情况下,冷媒能依次经过第二腔室、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和第一腔室。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结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一腔室,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四腔室,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二腔室,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三腔室;其中,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一扁管组流向第四腔室,第四腔室的冷媒流向第三腔室,第三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二扁管组流向第一腔室。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冷媒通路,一端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通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集流管的上部,且第一冷媒通路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其中,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冷媒通路与第一腔室为未导通状态。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通路包括第一冷媒支路、第二冷媒支路、第三冷媒支路和第一单向阀。第一冷媒支路,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冷媒支路,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三冷媒支路,一端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通路,另一端通过第一三通阀与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第一单向阀,设置于第一冷媒支路,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一腔室一侧流向第三冷媒支路一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冷媒通路,一端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通路,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集流管上部和下部,其中,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冷媒通路与第二集流管的上部为未导通状态。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媒通路包括第四冷媒支路、第五冷媒支路、第六冷媒支路和第二单向阀。第四冷媒支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的上部,分别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连通;第五冷媒支路,连接于第二集流管的下部,分别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连通;第六冷媒支路,一端用于连接于冷媒循环通路,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阀与第四冷媒支路和第五冷媒支路连通;第二单向阀,设置于第四冷媒支路,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六冷媒支路一侧流向第二集流管的上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的上部形成有分配腔,分配腔的入口端与第四冷媒支路连接,分配腔的第一出口端位于第三腔室,分配腔的第二出口端位于第四腔室。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结构还包括:第三扁管组,第三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区域,第三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集流管的下方区域;其中,第二集流管的下方区域包括第三腔室的下方区域、第四腔室的下方区域或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的连通区域,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位于第一腔室下部区域的冷媒通过第三扁管组流入第二集流管的下方区域,以使冷媒流入到第四冷媒支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结构,设置于扁管结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

1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4、第一集流管通过第一隔板形成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集流管通过第二隔板形成导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并且第一腔室通过扁管结构与第四腔室连通,第二腔室通过扁管结构与第三腔室连通。这样,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腔室的冷媒能通过扁管结构流向第四腔室,然后第四腔室的冷媒再流向第三腔室,最后第三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二扁管组流向第一腔室,完成制冷过程。在换热器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通过扁管结构分别流向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完成制热过程。因此,通过分腔结构改变了冷媒的流路方向,在制冷时,选择较多的回路,以加速循环而增大传热系数,从而提升制冷量。在制热时,选择较少的回路,在保证传热系数的同时大幅降低压降,从而提升制热量。因此,能同时兼容制冷流路和制热流路,并且能够改善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的情况,使冷媒分流的均匀,从而使换热器发挥到最佳的换热性能。

15、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扁管结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一腔室,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四腔室,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二腔室,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三腔室;其中,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一扁管组流向第四腔室,第四腔室的冷媒流向第三腔室,第三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二扁管组流向第一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媒通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冷媒通路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集流管的上部形成有分配腔,分配腔的入口端与第四冷媒支路连接,分配腔的第一出口端位于第三腔室,分配腔的第二出口端位于第四腔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扁管结构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扁管结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一腔室,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四腔室,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位于第二腔室,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位于第三腔室;其中,在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一扁管组流向第四腔室,第四腔室的冷媒流向第三腔室,第三腔室的冷媒通过第二扁管组流向第一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媒通路包括: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文娟王飞许文明蒋骏刘福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