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钢板和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技术_技高网

钢板和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36389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时实现TS:1310MPa以上的强度和优异的成型性的钢板。将该钢板设为规定的成分组成,并且设为以马氏体和贝氏体为主体的复合组织,将存在于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晶粒内的碳化物设为5%~25%以下,并且使碳化物的分散间隔满足式(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板和部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由于汽车的车身轻量化需求的进一步提高,高强度钢板在车身骨架构件中的应用正在发展。

2、作为这种高强度钢板,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

3、“一种屈服强度为1180mpa以上、拉伸强度为1470mpa以上的弯曲性优异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成分组成:

4、以质量%计,含有c:0.15~0.30%、si:1.0~3.0%、mn:0.1~5.0%、p:0.1%以下(包含0%)、s:0.010%以下(包含0%)、n:0.01%以下、al:0.001~0.10%,剩余部分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5、马氏体以面积率计含有95%以上,另一方面,残余奥氏体、铁素体的面积率的合计小于5%(含0%),

6、进而,碳化物的平均尺寸以当量圆直径计为60nm以下,并且当量圆直径为25nm以上的碳化物的个数密度为1mm2当中0个。”

7、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

8、“一种屈服比和加工性优异的超高强度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成分组成:

9、以质量%计,分别含有c:0.15~0.35%、si:0.5~3.0%、mn:0.5~1.5%、al:0.001~0.10%,剩余部分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10、上述不可避免的杂质中,将p、s、n分别限制为p:0.1%以下、s:0.01%以下、n:0.01%以下,

11、并且具有相对于全部组织的面积率由马氏体:90%以上、残余奥氏体:0.5%以上构成的组织,

12、局部的mn浓度为钢板整体的mn含量的1.2倍以上的区域以面积率计存在1%以上,

13、拉伸强度为1470mpa以上、屈服比为0.75以上,且总伸长率为10%以上。”

14、现有技术文献

15、专利文献

1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17341号

1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480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在车体骨架构件中应用高强度钢板时,以往,针对加热钢板而进行压制的所谓的热压成型中的高强度钢板的应用一直在进行积极研究。然而,最近,从成本、生产性的观点出发,正在重新研究高强度钢板在冷压成型(以下也称冷压)中的应用

2、在高强度钢板、特别是拉伸强度(以下也称ts):1310mpa以上的钢板的组织设计中,认为成为以马氏体、贝氏体(相比于铁素体、珠光体等容易获得高强度)为主体的组织是有效。然而,具有以马氏体、贝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高强度钢板与含有铁素体、珠光体等软质组织的复合组织钢板相比,延展性不足。

3、另外,为了通过挤胀成型等而成型比较复杂的形状的构件,不仅需要弯曲性这样的局部延展性,还需要均匀变形时的延展性。然而,在上述的高强度钢板中,均匀变形时的延展性也不足。因此,现状是具有以马氏体、贝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高强度钢板在冷压中的应用仅停留在以弯曲成型主体进行成型的车门梁、保险杠等比较简单形状的构件上。

4、实际上,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高强度钢板不能说均具有足够的成型性,而且,现状是在复杂形状的构件中的冷压中的应用没有进展。

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实现ts:1310mpa以上的强度和优异的成型性的钢板及其有利的制造方法。

6、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以上述的钢板为坯材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7、为此,专利技术人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反复深入研究,得到了以下见解。

8、i)一般而言,具有以马氏体、贝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钢板由于屈服强度与拉伸强度之比即屈服比高,因此加工硬化指数n值处于低位。专利技术人等在实际的压制成型试验中,对成型性(压制成型性)与钢板特性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n值越低的钢板越容易局部应变集中,拉伸试验中评价的伸长率也是同样的,成型性处于劣势。

9、ii)关于提高n值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在以往的dp钢等中控制硬质相的硬度、分率的方针。然而,至今尚未着眼于具有以马氏体、贝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钢板的加工硬化特性。专利技术人等对该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作为提高具有以马氏体、贝氏体为主体的组织的钢板的加工硬化特性的方法,专利技术人等着眼于控制阻碍晶粒内的位错运动的碳化物的形态、分散状态,对其进行了研究。

10、iii)其结果,专利技术人等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将碳化物的分散间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来提高成型性。实际上,其结果,碳化物的分散间隔越窄、即碳化物越微细,加工硬化特性越提高,成型性也越好。然而,当碳化物过细时,位错的运动也受到过度抑制,难以产生塑性变形,成型性变差。

11、iv)这里,作为对碳化物的分散间隔进行定量化的方法,可以举出个数密度等。专利技术人等对碳化物的个数密度与成型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的相关性很低。该理由尚不清楚,但专利技术人等认为这是由于除了位错的运动外,还有碳化物的尺寸带来的效果,而个数密度并不能充分反映这一点。另外,专利技术人等还对由碳化物的平均尺寸和面积率算出的碳化物的分散间隔(以下,也称计算分散间隔)与成型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然而,发现它们的相关性也很低。专利技术人等认为这是由于在实际的组织中,由于碳化物的尺寸不均匀,计算的分散间隔远远小于实际的碳化物的分散间隔。而且,由碳化物的平均尺寸计算的碳化物的分散间隔与成型性的相关性也不充分。

12、v)因此,专利技术人等考虑对于成型性的提高,不仅是碳化物的分散间隔有贡献,碳化物的不均匀性是否也有贡献,进而反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

13、·利用下式(1)的中值,能够在考虑了实际的组织中的碳化物的不均匀性的情况下评价碳化物的分散间隔;

14、·下式(1)的中值与成型性的相关性较高;以及,

15、·通过将下式(1)的中值控制在20~80nm的范围,能够同时实现ts:1310mpa以上的强度和优异的成型性。

16、

17、其中,

18、π:圆周率,

19、f:上述碳化物的面积率[%],

20、d1:上述碳化物的当量圆直径的平均值[nm],

21、d2:上述碳化物的当量圆直径的二次方的平均值[nm2],

22、d3:上述碳化物的当量圆直径的三次方的平均值[nm3]。

23、vi)另外,为了得到上述组织、特别是为了将上式(1)的中值控制在20~80nm的范围,重要的是适当地控制制造条件,特别是将回火工序分成两个区间,在各个区间中,对滞留时间和由中间温度计算的回火参数单独且适当地进行控制。应予说明,专利技术人等认为通过对各区间的滞留时间和由中间温度计算的回火参数单独且适当地进行控制,回火条件会在中途变化,由此产生碳化物的不均匀性。

24、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见解,再加上进一步反复研究而完成的。

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板,具有以下成分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其中,所述成分组成进一步以质量%计含有以下的A组和B组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其中,表面具有镀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其中,表面具有镀层。

5.一种部件,使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钢板而成。

6.一种钢板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板的制造方法,其中,进一步具有在所述回火工序处理后且所述形状校正工序前对所述钢板进行镀覆处理的镀覆处理工序。

8.一种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对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钢板实施成型加工和接合加工中的至少一个而制成部件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钢板,具有以下成分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其中,所述成分组成进一步以质量%计含有以下的a组和b组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板,其中,表面具有镀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板,其中,表面具有镀层。

5.一种部件,使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冈真平木村英之本田佑马
申请(专利权)人: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