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5426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41
本技术公开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所述折流圈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用于支撑换热管,所述折流圈包括外圈、若干内杆,若干所述内杆相互平行的设置在外圈内;所述内杆同换热管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圆弧状凹槽。本技术在折流圈外圈外侧设置有若干缺口,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侧的限位条配合,可以实现对于折流圈的精确限位,在内杆支撑结构上,在接触面设置有圆弧状凹槽,可以实现内杆同换热管的良好接触,可以有效的提升支撑效果。更进一步的,内杆接触面设置有圆弧状凹槽的半径大于换热管半径,同时相邻凹槽之间设置有凸起,且凸起位于两换热管之间,可以进一步优化换热器壳体内换热介质的流动,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设备,具体为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


技术介绍

1、折流杆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采用一组换热管将介质分成多个小流动通道,从而增加了热量传递的表面积和路径。折流杆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热介质(例如热水或蒸汽)通过换热管的内部,使其与被换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热介质在换热管内部进行流动,而被换热介质在换热管外部流过。折流杆换热器具有紧凑的结构,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换热。

2、折流圈是用来在换热器壳体内固定换热管的结构,包括外圈和内杆,其中内杆阵列布置在外圈内,常见的内杆为不锈钢制圆杆或扁条杆,常见的折流圈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外圈在换热器壳体往往存在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导致内杆对换热管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导致换热管的异常振动,影响其稳定性。常用的不锈钢制圆杆由于同换热管为点接触,容易出现振动、磨损的问题,扁条杆为点-线接触,也容易出现振动问题,同时对于扁条杆接触面平整度要求较高,如平整度不佳,会影响其支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所述折流圈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用于支撑换热管,所述折流圈包括外圈、若干内杆,若干所述内杆相互平行的设置在外圈内;所述内杆同换热管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圆弧状凹槽。

3、优选地,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定位缺口,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侧的限位条配合;所述定位缺口为半圆形、矩形中的任一种。

4、优选地,所述凹槽在换热管轴线方向投影为圆弧状或椭圆弧状,所述凹槽圆弧状投影的半径或椭圆弧状投影的短半径大于或等于换热管的半径;相邻的所述凹槽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换热管外径。

5、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换热管半径。

6、优选地,相邻的所述凹槽圆心之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1.2-2倍。

7、优选地,在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凸起两侧同换热管外侧面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导流凸起呈丘状凸起,其最高点位置位于换热管圆心之下。

8、优选地,上下相邻的两个内杆凹槽之间的距离为换热管的外径。

9、优选地,上下相邻内杆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热管的外径;相邻的两个折流圈的内杆交错布置,前一个折流圈的内杆在换热管下部支撑,后一个折流圈的内杆在同一换热管上部支撑。

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流圈结构,在折流圈外圈外侧设置有若干缺口,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侧的限位条配合,可以实现对于折流圈的精确限位,在内杆支撑结构上,在接触面设置有圆弧状凹槽,可以实现内杆同换热管的良好接触,可以有效的提升支撑效果。更进一步的,内杆接触面设置有圆弧状凹槽的半径大于换热管半径,同时相邻凹槽之间设置有凸起,且凸起位于两换热管之间,可以进一步优化换热器壳体内换热介质的流动,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所述折流圈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用于支撑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圈包括外圈、若干内杆,若干所述内杆相互平行的设置在外圈内;所述内杆同换热管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圆弧状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定位缺口,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侧的限位条配合;所述定位缺口为半圆形、矩形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换热管轴线方向投影为圆弧状或椭圆弧状,所述凹槽圆弧状投影的半径或椭圆弧状投影的短半径大于或等于换热管的半径;相邻的所述凹槽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换热管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换热管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凹槽圆心之间的距离为换热管外径的1.2-2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凸起两侧同换热管外侧面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导流凸起呈丘状凸起,其最高点位置位于换热管圆心之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内杆凹槽之间的距离为换热管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内杆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热管的外径;相邻的两个折流圈的内杆交错布置,前一个折流圈的内杆在换热管下部支撑,后一个折流圈的内杆在同一换热管上部支撑。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所述折流圈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用于支撑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圈包括外圈、若干内杆,若干所述内杆相互平行的设置在外圈内;所述内杆同换热管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圆弧状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圈的外侧面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定位缺口,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内侧的限位条配合;所述定位缺口为半圆形、矩形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换热管轴线方向投影为圆弧状或椭圆弧状,所述凹槽圆弧状投影的半径或椭圆弧状投影的短半径大于或等于换热管的半径;相邻的所述凹槽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换热管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折流杆换热器用折流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正尧梁洁玲熊汉生杨木茂熊佳豪李辉燕蓝月华尤天运莫才颂黄余
申请(专利权)人:茂名市茂港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