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尾松林经营,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
技术介绍
1、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的首要问题,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森林碳汇功能具有比其他减排方式更经济和高效的优点。森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之间的年碳交换量高达陆地生态系统年碳交换量的90%,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以及调节全球气候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马尾松(学名: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木材优质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南方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传统的马尾松纯林经营模式往往存在碳储量较低、碳固定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了其在碳汇功能方面的发挥。通过近自然经营或人工引入阔叶树种的方法,使马尾松纯林转变为针阔叶混交林是低效马尾松纯林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马尾松林由于松针腐解、酸雨淋溶等影响,导致林内土壤酸化、养分贫瘠,因此在混交树种种植时,往往存在缓苗时间长、苗木存活率低等问题,进而降低营林效率。
3、因此,目前需要寻找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提高马尾松混交林营造过程中混交树种成活率,更好提高林中生物量,以发挥更大的固碳效益,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解决退化马尾松林混交经营过程中苗木种植成活率低的问题,以更好提高马尾松林的固碳效益。
>2、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所述方法如下:
4、(1)整地清林:清除林中藤类、杂草,并砍除长势差的灌木;
5、(2)密度优化:对马尾松进行间伐以优化林中马尾松密度;
6、(3)混交种植:收集林中凋落物制成发酵肥,然后种植混交阔叶乔木,种植过程中配施发酵肥;
7、(4)复层林形成:混交阔叶乔木种植3~6个月后种植灌木,灌木种植时配施步骤(3)中制备的发酵肥,2~4个月后再播种草本植物,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
8、(5)后期管护:后期按照常规方法对混交复层林进行管护,保证林木良好生长环境。
9、通过密度优化、混交种植、复层林形成以及后期管护步骤对马尾松纯林进行经营改造形成混交复层林,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内生态环境、提高林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有效提高林中林木层、林下植被层以及土壤层的固碳能力,更好激发马尾松林碳汇潜力,更好改善生态环境。
10、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间伐林中马尾松密度保留至60~80株/亩,间伐时按照去劣保优、去密留稀、去弱留强原则进行,保留树干通直、长势良好的树木,伐除病枯木、弯曲木、倒伏木、矮小木。
11、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发酵肥制备方法如下:
12、a:收集林中以马尾松针为主的凋落物,粉碎至长度为0.5~2cm,然后调节含水量和ph,得到细化凋落物;
13、b:将邻氨基苯甲醇溶于乙醇,加水稀释后喷洒至细化凋落物中,静置过夜;然后喷洒5wt%氯乙酸溶液混合均匀得到预处理料渣;
14、c:于预处理料渣中加入异麦芽酮糖醇、大豆粉充分混合均匀后制堆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摊开静置1~2天得到发酵肥。
15、马尾纯林中凋落物以马尾松针为主,其分解释放的有机酸会引起林内土壤酸化,养分易淋溶流失;此外,松针腐解速度慢,养分不能及时还土,导致林内土壤肥力低下,苗木种植后缓苗时间长、成活率低。本专利技术收集林中以松针为主的凋落物将其粉碎后进行堆制发酵得到发酵肥进行施加,可将松针中的养分及时归还林内土壤,保证养分供给、提高成活率,并且发酵肥可有效改善林内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提高土壤层的固碳能力。
16、但是松针中大量的挥发油成分会限制松针的发酵腐熟,因此,本专利技术将粉碎后松针调节含水量和ph后喷洒邻氨基苯甲醇,邻氨基苯甲醇作用于松针,通过破坏松针细胞壁组织结构,使得细胞壁的细胞间隙增大,进而氯乙酸溶液快速进入松针内部,与挥发油反应结合后破坏其化学键、降低其化学稳定性,促进挥发油分解,进而消除对松针分解的抑制作用,加快松针腐熟分解速率,高效释放养分;之后在异麦芽酮糖醇作用下,预处理料渣中松针向腐殖化方向进行分解,形成含有更多量有机质的发酵肥,施加发酵肥可以有效增加林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土壤层固碳能力;并且发酵肥施加后持续转化释放养分,持续保证林内树木养分供给,提高种植存活率,并提升提高林内生物量,进而有效增加林内生物固碳能力。
17、此外,还于发酵肥制备过程中添加大豆粉进行混合堆制,大豆粉与堆制溶出物反应结合以调控发酵肥的酸碱平衡,推进腐殖化进程,解决了松针在林内自然腐熟下引起土壤进一步酸化的问题,有利于更好保留养分。发酵肥有效提高营林过程中苗木缓苗时间、提高存活率,并且持续促进林内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土壤层的固碳能力,更好发挥马尾松林的碳汇潜力,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18、进一步,所述步骤a中调节含水量至50~60%,调节碳氮比至20:1。
19、进一步,所述步骤b中邻氨基苯甲醇、细化凋落物、5wt%氯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200~400):(2~3)。
20、进一步,所述步骤c中预处理料渣、异麦芽酮糖醇、大豆粉的质量比为(220~440):(3~5):(5~7)。
21、进一步,所述发酵肥的施加量为1~3kg/株
22、进一步,所述混交阔叶乔木为桢楠、木荷、枫香、火力楠、光皮桦、鹅掌楸、麻栎、栲树、青冈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种植后林中混交阔叶乔木密度为70~120株/亩。
23、进一步,所述种植灌木为映山红、乌饭、紫藤、胡枝子、南烛、檵木、金花茶、连蕊茶、格药柃、马桑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种植后林中灌木密度为150~250株/亩。
24、进一步,所述草本植物为三脉紫菀、黑足鳞毛蕨、芒萁、疏花野青茅、野古草、金星蕨、披针叶苔草、石荠苎、瓜子金中任意一种或两种,播种量为2~5kg/亩。
25、有益效果:
26、1.本专利技术通过整地清林、密度优化、混交种植以及复层林形成等步骤对马尾松纯林进行经营形成复层混交林,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内生物量、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
27、2.本专利技术在马尾松复层混交林营造过程中将林内松针为主的凋落物通过特定方法制备成发酵肥对种植苗木进行配施,可以提高林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层固碳能力;同时发酵肥可有效提高营林过程中林木存活率,提高营林效率,并持续促进林内植物良好生长,更好提升林内生物量,进而发挥更大的碳汇潜力,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间伐后林中马尾松密度保留至60~80株/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发酵肥制备方法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调节含水量至50~60%,调节碳氮比至2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邻氨基苯甲醇、细化凋落物、5wt%氯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200~400):(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预处理料渣、异麦芽酮糖醇、大豆粉的质量比为(220~440):(3~5):(5~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肥的施加量为1~3kg/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种植灌木为映山红、乌饭、紫藤、胡枝子、南烛、檵木、金花茶、连蕊茶、格药柃、马桑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种植后林中灌木密度为150~250株/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草本植物为三脉紫菀、黑足鳞毛蕨、芒萁、疏花野青茅、野古草、金星蕨、披针叶苔草、石荠苎、瓜子金中任意一种或两种,播种量为2~5kg/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间伐后林中马尾松密度保留至60~80株/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发酵肥制备方法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调节含水量至50~60%,调节碳氮比至2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邻氨基苯甲醇、细化凋落物、5wt%氯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200~400):(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马尾松林固碳能力的经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预处理料渣、异麦芽酮糖醇、大豆粉的质量比为(220~440):(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兰兰,马正锐,师贺雄,孟祥江,薛沛沛,陈本文,曾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