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空多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2983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合物微囊,同时具备中空内腔与多孔壳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乳房该聚合物微囊的制备方法:复乳化装载、乳液滴形态控制和高分子悬浮聚合,容易规模放大。该胶囊适合装载广泛的囊芯材料,其中包括生物活性材料和具有催化功能的材料;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微囊化方法,可解决纳米尺度催化剂回收的困难,避免纳米粉体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够实现多种催化剂的搭配装载,构建复合催化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
,具体涉及高分子微球与微囊材料的成型加工及作为复 合材料的应用。
技术介绍
微囊是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物质聚集形态,合成微囊也是一种成功的商品形式,具有 广泛的应用。 一种壳层材料包裹另一种功能材料,是胶囊的主要构造方式,而微囊通常是指 从亚微米到毫米尺度的小型胶囊。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功能材料与壳层材料是构成微囊的 两类基本元素;前者决定了微囊的功用,后者主要用于辅助前者功能的实现。微囊的制备, 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功能材料包裹或分散在支持材料中,从而制备颗粒状复合材料的过 程。通过对物质进行微囊化包埋可以达到许多目的,如可以改善囊芯材料的化学或物理稳定 性,屏蔽囊芯的气味、颜色和毒性,还可以实现囊芯物质的控制释放或靶向释放。微囊化是 构建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囊芯材料操控性能的重要手段;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 步,越来越多的功能材料实现了微囊包埋,使功能材料的应用得到不断拓展。本专利技术致力于开发新型胶囊体系,实现对新兴纳米尺度功能材料的微囊化。在诸多新型 功能材料中,纳米功能材料是近来最引人关注的一类。这类材料在应用中具有优异的表现; 如纳米催化剂,同传统的大尺寸催化剂相比单位质量具有更大的接触表面,更有利于催化反 应进行。但是小尺度也造成了单元操作的困难,无论是高速离心还是超滤都会耗费大量的能 量与工时;此外纳米粉体扩散到环境中,会长期残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现纳米颗粒 的微囊化, 一方面可以提高功能单元的尺寸以便于单元操作,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纳米粉体 流失进入环境。对纳米材料进行微包埋己经见诸报道,但包埋后的纳米颗粒往往会损失原有 的分散性与运动性,纳米材料的优势会有很大损失。为了既实现纳米材料的微包埋,又要保 留纳米材料的优势,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微囊。其特征为胶囊具备数十微米的空 腔,纳米颗粒在限定的空间中能够保持原有的分散性和自由运动的特点;其次微囊具备多孔 的壳层,壳层孔道为纳米孔,能够阻止纳米材料向外扩散,又能够实现微囊内腔同外界分子 的传递。这种特殊形态的微囊对制备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具有该形态特征的胶囊 还将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催化剂的包埋,制备过程必须要保证囊芯材料的生物活性,这 也对该特殊形态的微囊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微囊制备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复乳液(水包油包水型,w/o/w)包埋和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其中复乳液滴的内水相通过配方和工艺的控制,可以制造出直径数十微米的单一的内腔;而悬浮聚合通过复合致孔剂的使用,能生成具备纳米贯穿孔道的坚固壳层; 两种技术遵循截然不同的调控机理,可以满足两个不同尺度的形态要求。由于制备过程中微 囊的内腔由水相组成,可以用于包埋亲水性的纳米材料,并且适合于包埋具有生物活性的纳 米材料,保护生物活性不受破坏。复乳法制备的微囊通常为多腔结构,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一 种单腔复乳微囊的制备方法,同传统的多腔结构相比,单腔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能够提供 宽敞的内空腔,有利于提高装载量,还有利于纳米颗粒的自由分散;此外单腔胶囊只有一层 壳层,有利于物质传递,纳米催化剂装入胶囊后,底物能够迅速扩散进入,产物也能够迅速 移除。本专利技术在开发过程中考虑了放大的需要,乳化和悬浮聚合都是常规的生产方式,适合 大规模生产;并考虑了所开发产品的通用性,使新型微囊适用于广泛的囊芯材料,通过对不 同材料的包埋,可以制备出多种不同功用的微囊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聚合物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类胶囊具有中空内腔和多孔的壳 层,制备过程结合了复乳化和悬浮聚合的优势。该胶囊生物兼容性好,内腔容积大,机械强 度高,而且制备规模容易放大。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一种控制复乳液滴演变的方法,来获得单 一内水腔的复乳液滴,从而制备出单一内腔的固体胶囊。制备胶囊的粒径控制在10-lOOum; 内腔直径控制在数微米到数十微米范围内;壳层有效孔径范围为2-200nm。本专利技术验证了该 胶囊体系的应用,其中包括装载固定化酶颗粒,装载活细胞体,装载磁性纳米材料和纳米 光催化剂。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验证了多种颗粒组合包埋的可能性,证明该胶囊体系适用于复杂 反应过程的集成。胶囊制备方法如下1. 配置油相(0),其中包含乙烯基单体、二乙烯基交联剂、自由基引发剂、油相乳化剂和 制孔剂;其中还可以包含三乙烯基交联剂、比重调解剂、粘度调解剂和疏水调解剂。2. 配置内水相溶液(W。和外水相溶液(W2),分别包含高分子稳定剂、水溶性表面活性 剂、无机盐和自由基聚合阻聚剂;Wl中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W2中使用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乳化前Wi和W2通氮气l小时,排除水中溶解的氧;被装载颗粒分散在 Wj溶液中;3. 通过复乳化将被包埋水相组分W,包埋在复乳液滴中,如图1所示;首先将Wl通过超声破碎分散到O中,形成初乳液(W!/0), W!与O体积比为1:10;再将初乳液分散到W2中,形成W^O/W2复乳液,初乳液与W2体积比为1:20;4. 调控复乳液滴形态演变,制备单腔复乳液滴;将制备的复乳液封装在密闭容器中,充氮 气保护,轻微搅拌或振荡;W2中稳定剂浓度要高于W而盐浓度低于Wt,内水相液 滴会在油滴内部逐渐融合为单一内水腔;可以通过在W2中添加高浓度的分散剂溶液,进一步提高W2分散剂浓度,同时降低盐浓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绝大多数复乳液 滴将只含有一个内水腔,演变过程如图2所示;5. 悬浮聚合,使油相固化;可选择热引发聚合,也可以选择紫外引发聚合,分别选择相应的引发剂;当内水相包埋生物活性组分时,应选择波长为360-380nm的紫外引发聚 合.6. 去除辅助成型试剂,主要是去除油相制孔剂、油相表面活性剂和水相分散剂;可以分别 使用醇溶液和去离子水洗涤固化胶囊;当包埋生物活性组分后,应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溶液与缓冲盐溶液洗涤胶囊体系。乳液的稳定性是复乳液制备的难题,传统复乳装载过程一般采用多腔室的复乳形态,以 利于内水相稳定。多腔室结构不利于提高内腔的容积,也不利于物质的跨膜传递。本专利技术根 据复乳液滴形态演变的规律,首次提出了一种控制复乳液滴内部形态的方法,制备具有单一 内水腔的复乳液滴。控制复乳液滴内部形态,首先要保证内水相稳定,尽可能避免内水相溶 液与外水相融合,之后要促进复乳内部水滴间的融合。这就要求外水相与油相界面(0与 W2界面)稳定性高,而同时希望内水相与油相界面稳定性较差。本专利技术还提出通过水相盐浓 度来控制内水相融合的方法。当内水相(W!)盐浓度超过外水相(W2),外水相中水分子会透 过油层进入内水相,使内水相不断膨胀,加速了内水液滴间的融合。通过调节内外水相无 机盐浓度,可以有效控制内水相融合速度;内水相盐浓度越高,吸水膨胀就越明显,融合速 度也就越快。稳定的初乳液是实现复乳均匀装载的前提,在初乳化阶段,要尽可能提高乳化强度,以 减小内水相液滴的直径,并尽可能减小内水相与油相间的比重差异。内水相液滴越小,分散 越均匀,就越有利于复乳装载。复乳液滴刚形成时包含很多细小水滴,随着内水相(W。 间的融合,内水液滴的数目会逐渐减少。当达到融合要求时,引发油相单体聚合,壳层固化 后内腔形态就永久保留下来。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适用于装载固态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合物微胶囊,其特征为同时具备中空内腔与多孔的壳层,胶囊为刚性树脂材质,壳层孔道为内外贯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合物微胶囊,其特征为同时具备中空内腔与多孔的壳层,胶囊为刚性树脂材质,壳层孔道为内外贯穿孔。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微胶囊,其特征为胶囊直径在l-lOOOpm范围内,内腔 直径在0.1-999pm范围内,壳层孔径在0-500nm范围内。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微胶囊,其特征为壳层具有透光性。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微胶囊,其制备过程包括6个步骤1) 使用乙烯基单体、乙烯基交联剂、引发剂、稀释剂、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比重调 解剂和粘度调解剂配制油相;2) 分别使用高分子稳定剂、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配置内水相和外水相,将被 装载组分同内水相相混合;3) 通过复乳化方法将内水相组分装载在复乳(水包油包水型)液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光辉高飞王平张颖苏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